贫困生心理调适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907654 上传时间:2017-08-07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2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贫困生心理调适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贫困生心理调适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贫困生心理调适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贫困生心理调适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贫困生心理调适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贫困生心理调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贫困生心理调适(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贫困生心理调适,随着高校在校生数量的快速增加,贫困生的绝对人数也随之不断上升。据权威统计,目前全国大学生中贫困生的比例已达到了近30,特困生比例为1015,而在一些边远地区和山区,贫困生和特困生的比例更高。近几年,政府、教育部门、高校和全社会都在关注和帮助贫困生,但关注和帮助主要集中在经济层面。,国家的资助政策,奖:国家励志奖学金、各类奖学金助:国家助学金、各类社会助学金勤:勤工俭学岗位贷: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补:各类生活补贴(食堂),与此同时,一种新的“贫困现象”悄然而生一些贫困大学生在承受经济压力的同时又面临着“心理贫困”的危机。针对这一新问题,长期关注贫困生现象的专家指出,贫困生

2、问题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孤立地从经济上帮助显然无法根本解决这一问题。社会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压力的同时,应更多地关注他们的内心,关注如何让他们“成为一个精神独立、人格健全的人”这样一个课题。,某高校贫困生自述的挥霍生活,小学时候的我以家境贫困为耻,羞于提及自己的家庭状况;初中时候在县城上学的我更是自卑的抬不起头来;到了高中,虽然家里的状况渐渐好起来了,可与城市里的孩子相比,我还是显得那么老土与寒酸贫困的阴影一直笼罩着我,直到我的大学。是大学,改变了我的价值观,让我第一次觉的贫困其实是一种荣耀,甚至是一种资本,贫困可以让我得到很多,而不是失去。我因之得到的远大于曾因贫困所失去的。,大学报名之前就

3、听说贫困生会有各种补助,于是我费尽心思从辅导员那里得到了一张“贫困生申请表”,后又到县上民政局搞到了一张贫困证明,虽然我家当时的境况足以支付我所考上的那所公立大学的学费与生活费。 以后的事实证明我当时的选择是多么的正确。如今,大学四年已近结束,我以贫困的名义所攫取的利益不仅满足了我脆弱的虚荣,也使我充分享受了大把甩钱的快感。“贫困生”似乎一夜之间成了大学里人人争抢的名号,因为这些钱得来全不费功夫,只需完成一纸“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的填写。2000、5000甚至更多,同时完全不用考虑我们到底是不是真的需要这笔钱来弥补学习和生活的不足。,家里每个月都会给我生活费,但是这远远不能满足

4、我的日常花销,不过我却从来都没有担心过,因为每年我都会从学校得到一大笔钱,因为我是贫困生。曾经听大人说几十年前贫下中农是一种荣耀,只有贫下中农这种根正苗红的才能上大学,后来改革开放了,经济发展了,社会也步入正轨了,穷人就没人愿意当了。不过现在好了,至少在大学我很荣幸的成了一名贫困生,以前的那种自卑突然之间消失了,真的要感谢学校呀,当然最感谢的还是每年都照顾我的辅导员,没有他,我无论如何也当不了贫困生的。,很多人看不起我,说我根本不需要这笔钱也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开销,他们懂什么!现在这个社会干什么不需要钱,而且那种几十块钱的衣服永远没有几百块的好。再说这些钱是学校发给我的,我没偷没抢的,我是贫困生

5、!他们是吃不到葡萄而已,凭什么说我。是,我知道班上还有比我穷的比我更需要这些钱的,不过没办法,我才是辅导员钦定的贫困生,而他们不是,对此也有人给学校反映过。但是没用,哼哼,一群笨蛋,学校要真在意到底谁更穷就不会每年都这么痛快的把这些钱给我了,再说又不是我一个人这样。自己没本事争取而已。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傻瓜才不要呢,真穷人假穷人,有区别么?,心理贫困,一、马加爵案引发思考:贫困大学生需要走出心理困境,马加爵给人的印象是凶狠和狰狞的。可是,从记述马加爵人生轨迹的报道中,我们或多或少能看到马加爵在狰狞形象掩盖下的可怜和自卑,能明了严重的自卑心理给这个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带来的痛楚和挣扎。申请助学贷款,

6、平常跟家里只要很有限的生活费;寒暑假不回家和父母团聚,而是留在学校打工马加爵的这些经历,马加爵的孤僻、封闭、敏感都是一个典型的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和心态。,马加爵的行为在贫困生中是非典型的,但这个极端个案所暴露出来的高校贫困生心理的自卑、孤僻、封闭、抑郁、人际交往障碍等特点却在贫困生中具有一定代表性。,“双困生”悄然浮现,虽然在众多的贫困大学生中,绝大多数都能够自强不息,刻苦上进,但在大学校园里也存在着一定数量的由于经济贫困而导致“心理贫困”的“双困生”。 有的贫困生为自己的贫困出身而羞耻,进而生怨,从怨恨父母、怨恨家庭,发展到怨恨他人,对社会充满了敌视情绪。有的贫困生因害怕被别人看不起而自我封闭

7、,不与同学交流,不参加集体活动,也不关心周围,顾影自怜。他们不愿承认自己的贫困,因此一次次失去受帮助的机会,即使得到别人的资助,也会深深内疚、自责。有的贫困生因为有社会捐助而产生了依赖。,一位贫困生,有一家企业每年捐助他一万块钱,可是他却学会了抽烟喝酒,学会了上网打牌。他把每年一万块钱花得精光,却从没有寄过一分钱给他在家没有钱买油的父母!老师教育他要学会节省,企业捐助的钱也不可以随便乱花。他却理直气壮地说企业利用他来做广告,每年一万块钱是他应得的广告费。还有一部分贫困生觉得自己家里没有钱,没有背景,读完大学也难找到好工作。于是在大学得过且过,不求上进。,他们不去上课,也不去勤工俭学。他们觉得自

8、己是世界上最可怜的人,不可能有出头之日,每天哀声叹气的,宣扬读书无用论。每年的期末考试,成绩最差的一群人里头我们不难看到一些贫困生的名字。最应该努力学习的人却成为了老师口中不可救药的人。,梁二平来自广西一个农村家庭,现就读于某大学的信息科学系。曾对大学生活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感的他,上大学之前,头脑中编织了一幅幅大学生活的美好画面。然而,在进了大学之后,他才发现现实与理想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原本成绩优异的他,现在常常无故迟到、旷课,不按时交作业,期末考试也频频亮红灯。老师了解到他家境比较贫寒,就建议他申请特困生补助,竟被他断然拒绝。,在宿舍里,他常常因满口的家乡话,穿着打扮、行为举止土里土气,惹

9、得同学们哄堂大笑,被认为没见过世面。他感到自己处处不如人,心里很不是滋味,经常为了一点小事有意跟同学争执不休。由于经济窘迫,他很少参加同学之间的聚会,有些同学又讥讽他“小家子气”、“不够潇洒”。现在他整天意志消沉,神情恍惚,连学习的劲头也没了。,与梁二平的情况很类似,北京某知名高校一名来自边远山区的特困生在进入大学不久后也产生了心理危机,并最终因人际交往中的严重障碍而被迫休学。他在休学后写给学校的一份材料中写到: “我在学校中生活和学习的压力很大,城市孩子中很多基本的技能我都没有。我不会打球、不会唱歌。高中的时候,我学习很好,能够赢得大家的尊重,可到了大学,同学们学习都很好,而且大学生活已经不

10、再是单纯的学习,在其他方面我再也找不到自信。对于手机、电脑,我不仅不会用,而且几乎没有见过。我觉得自己实在是很差,也总觉得周围的同学、老师都在嘲笑我。”,二、“心理贫困”成因透视,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一份来自宁夏大学的调查报告指出,贫困大学生的抑郁状态普遍高于非贫困生。报告说,经济上的贫困已成为贫困生心理上沉重的负担,从而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次调查是由宁夏大学学生工作部和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持完成的。在有效调查的718名学生中,贫困生共有217名。对生活状况不满意的贫困生共有159人,占贫困生总数的7327;有140位贫困生体会不到生活的幸福,占贫困生总数的6451;有113位

11、贫困生存在着抑郁状态或抑郁倾向,占贫困生总数的5253。接受调查的一些贫困生谈到:“只要一有同学说自己丢了东西,我就觉得所有人的眼光都在看着我”,“我觉得老天不公,为什么要把我生下来,生下来又不生在一个好人家”,调查称,经济状况较好的同学抑郁平均数为38.52,贫困生的抑郁平均数为40.72,主要表现为贫困生经常为一些无谓的事情心烦,感到压抑、恐惧和孤独,不容易集中精力做事,比平常话少了等等。一位受访女生表示:“我在中学时,很活泼,也爱说话,可是上了大学以后,慢慢地越来越不爱说话了”。调查认为,多种因素导致了贫困生的普遍抑郁状态。首先,经济压力。我国现行的收费上大学的制度,对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

12、的学生来说是不小的负担。目前经济困难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20。另一方面,来自不发达地区、贫困家庭的学生,与来自富裕地区、家庭的孩子在消费方式、消费观念方面的攀比,也易使贫困学生产生心理压力和失衡。,其次,贫困生在应对方式上的不正确、不完善也导致了他们抑郁心理的产生。调查报告指出,贫困生的生活要比其他同学更艰难,他们遇到的困难较多,需要通过求助才能得到解决。然而当贫困生遇到困难时,多数是向家人和以前的同学朋友求助。这反映出他们求助模式处于不完善、不理想的状态。调查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大学生自尊心较强,使他们的心理戒备更重。在大学集体生活中,同学之间的利益冲突较多,使同学间的社会支持产生了障碍。再有,高

13、校师生关系一般较为淡薄,所以学生没有信心去向老师求助;学校的专业咨询机构宣传不够,学生前去求助的也很少。,其三,贫困生的人格特质也导致他们抑郁心理的产生。报告说,贫困生在人格特质上更多表现为内向、谨慎、情绪不稳定,参与社会的程度较低等特征,如果贫困生经常表现出沉默、谨慎、自我封闭、情绪化等特点,则会导致他们产生为一些无谓的事情心烦,总觉得别人厌恶自己,难以集中精力做事等不良心理。另外,报告还指出,相对于城市学生而言,农村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有关专家分析认为,贫困生出现心理障碍主要有五方面的原因:一是贫困生多来自农村,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相对落后,许多地方的农村学校教育长期以来以应试教育为主

14、,而且受制于经济条件,相当一部分乡村中小学根本谈不上培养学生特长,音乐、美术、体育课都不能充分开展,外语、计算机等课程的学习条件也较差,素质教育在这些学校中往往只是一句空话,从而导致学生综合素质较差,个性缺乏充分发展。但在大学里,评判学生的标准是多元的。这样一来,很多贫困生进入大学后就感觉自己各方面都很差,变得自卑、敏感、脆弱、封闭,容易导致“心理贫困”。,二是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高等学府无法成为世外桃源。伴随着社会分层,校园也在分裂,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几个学生之间可能就有很大的贫富差距。这种落差常令一些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当别人接到父母的汇款时,自己却为背负的沉重助学贷款而叹息;当

15、别人穿着时尚服装时,自己却总是担心被别人笑话“土气”;当别人过生日大方地请客时,自己却时常为节省一顿菜钱而精心算计;当别人天南地北侃侃而谈时,自己却因插不上嘴而自怨自艾:同样在一个社会里,同样是一个学校里的学生,为什么命运这么不公平?在一次次比较中,有的人在同学面前不敢抬头,极端自卑;有的人封闭自我,远离他人;有的人十分敏感,总怕被人瞧不起;有的人则暗暗较劲,既然别的方面我比不过你们,就跟你们比学习。于是一头扎进学习中,其他全都不顾。学习成了唯一支撑自我的支柱,一旦学习失败,他们就会认为自己毫无价值,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三是社会文化的不良因素加剧了贫困生的心理困扰。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

16、文化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被演化成一种以金钱为惟一目标的亚文化,人际关系变得势利和冷漠,加剧了贫困生对金钱的渴望,更加看重物质利益的作用,导致心理失衡。一旦别人讥笑自己穿戴不时髦、经济不宽裕,贫困生就很容易产生自卑感和焦虑感。在此种情况下,外界环境是否宽容友善就显得格外重要。以马加爵为例,心理学者分析认为,其心理根源就在于他在各方面感觉地位都比较低,常常出现在被选择的位置上。在这样的心理境况中性格自然不会开朗,越自闭就越没有朋友,终成恶性循环。,四是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带来就业的压力。当前大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在新旧体制转型期,由于社会机制还不够完善,人才市场的择业竞争还存在一些不公正的现象。贫困大学生没有父母可以依赖,自身在风度、言谈、气质等方面也有不足之处,因而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 五是社会上一些善意的动机实施不当也无意中增加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如各种资助工作,本来是件好事,但是由于宣传不够或者教育滞后,使一些学生虽然物质上得到了资助,但精神上却遭受了挫伤,感到是在接受“施舍”,挫伤了自尊心,从而加重了自卑心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