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与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9049028 上传时间:2018-11-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保健与健康教育》知识讲座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保健与健康教育》知识讲座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保健与健康教育》知识讲座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保健与健康教育》知识讲座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保健与健康教育》知识讲座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保健与健康教育》知识讲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保健与健康教育》知识讲座(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保健与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绪 言 一健康的概念什么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PO)对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 社会关系上的完美无缺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 ”1981 年第 34 届世界卫生大会正式 通过了“2000 年人人健康”的全球卫生战略。对此,我国社会医学家提出了到 2000 年我 国主要卫生目标的总体规划与设想。由此可见,在健康这个传统观念里,科学的进步与发展赋予它更全面的意义,即健康 不仅仅是指机体没有缺陷和疾病,还应包括健全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道德及社会适 应能力。 二卫生保健的意义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领域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即医疗卫生服务正在从单纯的临床医

2、疗型, 向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的综合服务型转变;从卫生部门独家办医,向依靠全社 会个部门共同办医转变;从单纯依靠卫生专业人员孤军奋战,向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 与转变。 1978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召开的世界医学大会正式通过了“2000 年人人享有卫生 保健”的全球战略目标,这一战略目标要求社会上每个人都享有医疗卫生保健,每个人都 能达到尽可能高的健康水平,并消除影响健康的各种有害因素。为达到这些要求,必须坚 持预防为主的方针,从社会医学,大卫生和群体医学的观点出发,加强卫生科普宣传和健 康教育,加强社区基层卫生保健,加强家庭保健和群众性的自我保健、自救等。 三疾病产生的原因 (一)什么是

3、疾病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的损害性作用下,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在自稳调节紊乱的情况下,大多数患病的机体,对病因所引起的损害发生一系列抗损害反 应。 损害与抗损害反应,表现为疾病过程中各种复杂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异常变化,而 这些变化又可使机体各器官系统之间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发生障碍,从而 引起各种症状、体征和行为异常,特别是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劳动能力的减弱甚至丧失。 遗传物质的改变与先天性缺陷也可导致疾病,当然它们本身多数也是在疾病因素作用下形 成的。 (二)发生疾病的原因致病的原因是指能够引起某一疾病的某种特定因素而言,它是引起疾病的必不可少的, 决定疾病

4、特异性的因素。但仅有致病原因对机体的作用,也还不足以导致疾病,如在感冒 或肝炎流行期间大多数人并不得病,可见在同样情况下,发病与否还取决于机体自身的抗 病或抗损害的能力。当机体的抗损害作用大于损害作用时,机体可以不发病,或即使发病 症状也较轻,恢复健康也快;反之,当机体抗损害作用小于损害作用时,疾病就发生、发 展,甚至导致死亡。 最近,世界卫生组织根据疾病的发生经过,把疾病分为四大类: 一是受精之前,由于配偶双方或一方的因素所导致的疾病,如基因病; 二是从受精发育到出生前这个阶段所发生的许多先天性疾病,如放射线引起的畸形,孕妇 患病或吸烟引起的胎儿畸形 ;三是后天性疾病又称贫困病,是人类因生活

5、条件不良而造成的,如许多传染病,流行病;四是生活方式病又称文明病,是新技术革命后出现的一类疾病,这些是由于不良的生活方 式,如饮食习惯、体力劳动的幅度减少,吸烟、酗酒、吸毒、性病,紧张的生活节奏及频 繁的人际交往等诱发的疾病。但总的来说,致病原因不外乎以下数种:1生物性因素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微生物,如细菌、病毒、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和寄 生虫,如原虫、蠕虫、丝虫等。2物理性因素如机械暴力,可引起机体的创伤、骨折、脱臼、震荡等;锐器可造成刺伤、割伤、切 伤甚至断肢;高温,可引起烧伤或中暑;低温,可引起冻伤;电流,可引起电击伤;以及 电离辐射,可引起放射病等。3化学性因素 许多无机和有机

6、化学物质都具有毒性,可引起机体中毒或死亡。毒性很强的氰化物或有机 磷农药等,即使剂量小,也可导致严重损害或死亡。一氧化碳可导致机体严重缺氧。许多 药物使用不当,可造成药物中毒等。4营养性因素 营养过多和营养不足都可以引起疾病。长期摄入热量过多可引起肥胖病,高血脂症。营养 物质摄入不足可产生贫血,发育不良。某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摄入不足,如缺乏维生素 B1,可引起脚气病,缺乏 B2 可引起口腔炎等。5遗传性因素 遗传物质的改变可以直接引起各种各样的遗传性疾病。遗传性疾病可分为两大类: 一是基因病,包括单基因病和多基因病,如白化病、血友病、色盲、小头白痴和先头性唇 腭裂等; 二是染色体病,包括常染色

7、体病和性染色体病,如先天性愚型(也称伸舌样白痴,Down 氏综合症) 、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综合症等。 由于不少遗产性疾病患者不但可以生存,还会生育后代,从而导致人群中有害基因的积累 和遗传病的增加(如血友病) 。 有资料表明,某些外界环境因素可以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如电离辐射可引起染色体损害 等。6先天性因素 与遗传性因素不同,先天性因素不是指遗传物质的改变,而是指那些能够损害正在发育的 胎儿的有害因素,如孕妇患风疹,风疹病毒可能损害胎儿的发育而引起先天性心脏病。7免疫性疾病 免疫系统的生理功能在于防止感染,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保证健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在病理情况下,免

8、疫系统功能出现紊乱就可能引起异常的免疫反应。当免疫反应过高是, 可引起超敏反应,如某些药物(青霉素等)可引起诸如寻麻疹、支气管哮喘甚至过敏性休 克。如若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可引起自身组织损害,称为自身免疫性疾病。若免疫 反应过低,可引起免疫缺陷病,患者容易发生感染。细胞免疫缺陷的另一后果是容易发生 恶性肿瘤。8心理、社会、环境因素 长期的忧郁、悲伤、恐惧等不良情绪和强烈的精神创伤在某些疾病的发生上起着一定的作 用,如高血压病或消化性溃疡。 环境变化和生活紧张的程度与疾病的发作和某些慢性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特殊的心理社会性刺激对健康的影响甚大。例如,有人曾对 903 例新死亡近亲者进行调查

9、研究,发现在居丧三年的死亡率比对照组高七倍。 这种由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导致的躯体性疾病又称心身疾病。常见的心身疾病有很多,如冠 心病、原发性高血压、心律紊乱、支气管哮喘、消化性溃疡、神经性厌食、糖尿病、甲状 腺功能亢进、阳痿、月经不调、偏头痛、斑秃、神经性皮炎等。 (三)机体的防御机能 任何生物为了生存,机体中总有一套对付异物(毒物、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等)侵入体内 的本领,这就是防御机能。人体的防御机能分非特异性和特异性两大类。 非特异性防御机能 非特异性防御机能是生物种系在发展进化过程中,与病原体作斗争逐渐形成的,能遗 传给后代,是个体生来就有的,所以又称为“先天性免疫”或“自然免疫” 。参与

10、非特异性 免疫的防御系统有多种,主要有:(1)异障作用 健康完整的皮肤、黏膜和脑膜具有天然屏障作用,有机械的阻止病原体侵入机体的功能, 并分泌一些抗菌物质。如皮肤腺分泌的脂肪酸,汗液中的乳酸,都有抑菌作用;唾液、泪 液、鼻咽分泌物中的溶菌酶,以及胃液中的胃酸,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呼吸道的黏膜,通 过纤毛运动把侵入的病原体排出体外,因此皮肤和黏膜构成了人体的第一道防线。(2)淋巴结和吞噬细胞的作用淋巴结属内部屏障,起过滤病原体的作用,病原体侵入人体到淋巴结可被淋巴结内网 状内皮细胞所吞噬或被淋巴液溶菌酶破坏。吞噬细胞具有吞噬病原体或各种异物的作用, 当病原体一旦突破淋巴结的防御作用而进入血液时,就

11、被吞噬细胞所吞噬,进而被杀灭和 消化。 特异性防御机能 特异性防御机能又称“获得性免疫” 。获得性免疫是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接触抗原后发展 而成的“免疫力” ,包括产生特异性抗体(体液免疫)和致敏淋巴细胞(细胞免疫)两方面 的免疫作用。其主要特点是其免疫作用有针对性,即机体所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只与相应的 病原体或抗原作用,而对其他病原体和抗原不起作用,如患过伤寒或接种过伤寒菌苗的人, 只产生对伤寒杆菌的免疫性,能抵抗伤寒杆菌的再感染,但对痢疾杆菌就无免疫性。 特异性免疫又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是指 T 细胞在抗原刺激下所表现出来的 一种特异性免疫机能,这种免疫应答不能通过血清传

12、递,只能通过致敏淋巴细胞传递,故 称为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是指 B 细胞在抗原刺激下所产生的另一种特异性免疫机能,能形成五种免疫球蛋 白(五种抗体) ,并分泌到细胞外,进入血液和体液中发挥作用,故称为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是组成特异性免疫的两大支柱,它们是互相关联、互相依赖、互相制 约的。 (四)疾病的转归 疾病的转归是疾病过程的最后阶段,其结果不是恢复健康就是死亡。按照恢复健康的程度, 有可分为完全健康和不完全健康两类。 完全恢复健康是指致病因素消失或不起作用。机体在机能代谢、结构方面的障碍完 全消失,集团内环境的平衡和集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平衡恢复正常,劳动力完全恢复,如 感冒、肺炎

13、、急性传染性肝炎、急性肾炎等急性病的转归大部分都是完全恢复健康。 不完全发挥健康是指病人虽然康复,但仍然遗留一些结构障碍,如骨折后留有骨 痂,风湿性心脏病后遗留心脏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等。这时,机体能通过一系列代偿机制,保持相对平衡而“正常地”生活着,但劳动力受到一定限制。如一侧肾脏因病切除以后, 对侧肾实质出现肥大、增生,能促使这个肾脏功能加强,完成原来需要两个肾脏完成的工 作。又如心脏瓣膜病是通过心肌收缩力的加强而保持循环功能的正常,这样的病人可以在 一定的条件下生活和工作许多年。 疾病的另一个转归就是死亡,据科学分析,人类如果不是由于疾病或病理改变引起 死亡,自然寿命应该是 140150

14、岁(生长期的 57 倍) 。达到这样年限而死亡的称为 生理性死亡或自然死亡,但很少有人能活大这么高的年龄,绝大多数人的死亡是病理新死 亡。它可由于重要器官发生了严重的不可恢复的损伤而死亡,如因电击伤,大出血抢救不 及时,麻醉过深,中毒或溺水而死亡的病人,对这类病人要及时抢救,只要尽快采取相应 的急救措施,如采用心肺复苏等,复活是可能的。第一讲 卫生保健常识 营养卫生 营养的定义:人体获得与利用食物的过程,称为营养。 营养是保证人体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一个国家或民族其体格的发育水平与他们的 营养状况有很大关系。 营养与健康的关系也甚为密切,合理的营养可以增进健康,营养失调则可引起疾病。在我

15、国,严重的营养缺乏症目前已很少见,但某些营养摄入不足的现象还很多,而营养过剩或 不平衡的问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已经成为人们日夜关注的问题。近年来, 世界上对营养与癌症的关系研究较多,据估计,妇女中 50%的癌症,男性中 30%的癌症, 都直接或间接与营养有关。 合理的营养要求膳食中必须含有机体所需要的一切营养素,要学会正确选择食物,科学利 用食物,充分发挥食物是营养作用,就必须懂得营养的卫生知识。 营养素 营养素是指能在体内消化吸收、供给热能、构成机体组织和调节生理功能,为身体进行正 常物质代谢所必须的物质,包括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水。 这些营养物质在体内的功能可概括

16、为三个方面: 一是作为能源物质,供给人体所需要的能量; 二是作为细胞组织的基本物质,构成和修补身体组织; 三是作为调节物质,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但各类物质在体内都有其各自的主要功能。我国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1981 年修订)体保 491蛋白质 是生命存在的形式,也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其营养功能为: 构成和修补身体组织; 调节生理功能; 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影响高级神经活动(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 供给热能。 必需氨基酸:是指一些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的生理需要,而又是机体 正常发育,为合成机体蛋白质所必需的氨基酸,称为必需氨基酸。包括组氨酸、蛋氨酸、 色氨酸、苏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颉氨酸、苯丙氨酸。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量、比例不尽相同,一般分为三大类: 完全蛋白质 指所含必需氨基酸这里齐全、数量充足、相互比例适当的蛋白质,如乳类中的酪蛋白、 乳蛋白;蛋类中的卵蛋白;肉类中的白蛋白及黄豆中的黄豆蛋白等。主要食物蛋白质:肉、黄豆、牛奶、蛋黄等。 半完全蛋白质 指所含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但相互比例不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职业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