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品牌与特色专业建设方案(机电一体化技术)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8960871 上传时间:2018-11-03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3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院校-品牌与特色专业建设方案(机电一体化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职院校-品牌与特色专业建设方案(机电一体化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职院校-品牌与特色专业建设方案(机电一体化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职院校-品牌与特色专业建设方案(机电一体化技术)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职院校-品牌与特色专业建设方案(机电一体化技术)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职院校-品牌与特色专业建设方案(机电一体化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院校-品牌与特色专业建设方案(机电一体化技术)(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北省高等职业院校品牌专业建设方案学 校 名 称 xxx 职业技术学院 专 业 名 称 机电一体化技术 填 报 日 期 2016 年 3 月 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财政厅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财政厅二二一四年九月一四年九月目目 录录一、专业建设背景与专业建设基础一、专业建设背景与专业建设基础1(一)专业建设背景(一)专业建设背景1(二)专业建设基础(二)专业建设基础2(三)专业建设目前存在的不足(三)专业建设目前存在的不足4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5(一)专业发展目标(一)专业发展目标5(二)人才培养总体目标(二)人才培养总体目标5(三)人才培养具体目标(三)人才培养具

2、体目标5三、专业建设内容三、专业建设内容7(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7(二)改革教育教学模式(二)改革教育教学模式8(三)改革教师评价制度(三)改革教师评价制度8(四)加强实践教育体系建设(四)加强实践教育体系建设8(五)改进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五)改进人才培养质量评价9四、改革举措四、改革举措9(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措施(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措施9(二)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具体措施(二)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具体措施11(三)改革教师评价制度具体措施(三)改革教师评价制度具体措施13(四)加强实践教育体系建设具体措施(四)加强实践教育体系建设具体措施14(五)人才培养质量具体措

3、施(五)人才培养质量具体措施15五、项目实施保障五、项目实施保障16六、绩效考核目标六、绩效考核目标18七、专业建设预算说明(单位:万元)七、专业建设预算说明(单位:万元)20八、现专业教学计划进程表(八、现专业教学计划进程表(2013/20142013/2014 学年)学年)22xxx 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一体化技术品牌专业建设方案一、专业建设背景与专业建设基础一、专业建设背景与专业建设基础(一)专业建设背景(一)专业建设背景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作为“省级重点专业” , “省级示范专业” ,“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实施专业” ,一直为我省装备制造和机电技术应用相关行业培养掌

4、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办学优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培养的人才有着很大的需求市场;二是有着坚实的办学基础。根据湖北 XX“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统一部署,到 2016 年,传统优势装备制造业整体实力进一步提高,重大技术装备、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竞争优势,现代装备制造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先进制造产业值达到 1800 亿元以上,把湖北 XX 市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基地。近年来全国各类企业不断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先进技术,设备逐渐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需求与日俱增。随着数控加工机床、计算机控制的自动生产线等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普及,单一的机械或电气专业的人才已无法满

5、足相关岗位的要求,更需要大批机电一体化复合型技术型人才,来推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普及应用和良性发展。机电设备、自动线(化)设备的制造、使用、维护维修需要大量机电一体化复合型专业人才。依托职教集团,实现中高职有机衔接的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湖北省教育厅关于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意见 (鄂教职成201211号)和湖北 XX 市人民政府专题会议纪要(201331 号)有关精神,结合我市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特点以及职业教育办学实际,市教育局同意由xxx 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职教集团。该集团是以湖北 XX 区域内高职、中职学校为基础,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以专业发展为纽带,以校企合作为重点,以提

6、高劳动者素质为目的,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办学联合体。为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我校以职教集团为依托,联合宜都职教中心、湖北 XX 机电工程学校、长阳职教中心等一批中职学校,实现资源共享、教学衔接、能力递进的梯级式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校联合、校企联合,扩大办学影响,壮大培养规模,实现本专业的良性发展。(二)专业建设基础(二)专业建设基础1.专业基本情况。我校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2002 年开始招生,2008 年顺利通过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验收,被认定为第四批省级重点专业,2011 年顺利通过省级示范建设验收,成为省级示范性专业,2012 年成为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

7、才培养计划专业,2014 年依托职教集团,开展了中高职衔接 3+2 试点教育,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历年招生人数均在 200 人以上,现有在校学生人数 786 人。2012 年级 330 人;2013年级 244 人;2014 年级 212 人。本专业累计毕业生人数 3200 人,近三年平均就业率为 94.7%,平均协议就业率为 80.08%,明年的毕业生已全部被企业预订。职业资格证的考证通过率近两年达到 100%,用人单位评价好、社会声誉影响大,促进了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良好招生和就业。2.构建了宽视野、强技能、重迁移的“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三峡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的机电设备制造与

8、使用企业(国营红光港口机械厂、三峡烟草、富士康公司、上海日月光半导体有限公司)合作,采用工学结合、产校对接、因材施教、分层培养的理念,依托行业,构建“宽视野、强技能、重迁移”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1)宽视野: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特点,在专业课程的设置及实施教学中为学生打下宽泛扎实的基础,辐射专业的相关技能,为日后的迁移发展奠定基础。在培养目标上注重与社会需求的衔接性,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突出职业性,在教学活动实施上强化实践性,核心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2)强技能:根据行业企业的岗位需要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在教学活动实施上强化实践性。对于专业核心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或“导学做评”一体

9、化、强化实训等多种方式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学生具备企业岗位工作相应的实践能力; (3)重迁移:关注学生的职业成长,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满足 3-5 年后的岗位迁移需要。3.省级示范建设积累成果(1)较为成熟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我们经过了反复的市场调研,多次召开企业实践专家研讨会,提炼了机电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以此为依据,结合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以及综合考虑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需要,构建了本专业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并将核心课程开发成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2)具备满足基本教学需要的实训基地。本专业建有有电工实训车间、PLC 实训室、钳工实训车间、机械加工车间、机械基础实验室、国家数控实训基地-森德实训车间(校中厂) 、专用计算机房、液压与气动实训室、高级电工实训室 、机械创新设计实训室、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室、数控机床维修实训室 12 个校内专业实验、实训室。建立了长江航运集团红光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