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基-法律和公文写作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8933450 上传时间:2018-11-02 格式:DOC 页数:82 大小:3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基-法律和公文写作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公基-法律和公文写作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公基-法律和公文写作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公基-法律和公文写作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公基-法律和公文写作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基-法律和公文写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基-法律和公文写作(8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法律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法律知识法律知识 法律知识是江苏省公务员招录考试公共基础科目中的最重要的内容。在公基中所占的分值一直较高, 一般保持在总分的四分之一左右。2006 年省考增加主观题后,分值虽有所下降,但龙头老大的位置依然 没有改变。 法律部分的内容分布很广,几乎涵盖法理、宪法、行政、经济、民商、刑事等各个领域。虽难度在 逐年增加,但万变不离其宗,考试的范围基本都在大纲指定范围之内,主要内容包括法学基础理论、宪 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等。从历年真题来说,法律命题的呈现规律主要 规律是重心不变、新法必考。所谓重心不变就是与公务员工作联系较为紧密的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

2、一直 是考试是重点,每年均占相当比例的分值。所谓新法必考是指新施行的法律一直受命题者的青睐。为帮 助大家全面掌握法律重要考点,将根据考试大纲,按重点法条、考点精讲、真题回顾等模块,将法律知 识的重要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删繁就简,帮助大家把厚书读薄,把题眼找准,以期能使大家在短期内迅 速提高考试成绩。 法学基础理论法学基础理论 第一节第一节 法的概念、特征与作用法的概念、特征与作用 一、法的概念一、法的概念 法是以国家政权意志形式出现的,作为司法机关办案依据的,具有普遍性、明确性和肯定性的,以 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首先和主要体现执政者意志并最终决定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各种社会规 范的总称。

3、第二节第二节 当代中国法的形式当代中国法的形式 一、宪法一、宪法 作为法的形式,宪法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经由特殊程序制定和修改的,综合性地规定国家、社会和 公民生活的根本问题的,具有最高法的效力的一种法。 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二、法律二、法律 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全国人大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即刑 事、民事、国家机构和其他概括性最强的法律。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全国人 大常委会修改法律的权力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方面它可以修改

4、自己制定的法律;另一方面可以对全国人 大制定的基本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三、行政法规三、行政法规 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是国家行政机关体系中最高的规范性文件。行政法规 的目的或其事项范围主要有二:一是为执行法律,对某些行政管理事项作出规定,一般在有关法律中作 出明确规定,要求国务院制定实施细则等,这被称为一般行政的授权立法;二是对宪法第 89 条规定的国 务院职权范围内的事项,国务院可以直接制定行政法规,这被称为行政的职权立法。 四、地方性法规四、地方性法规 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较大的市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即省级人民政府、经济特区和国务院批准的

5、较大 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地方立法权。 此外,经济特区所在地的省、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全国人大的授权决定制定经济特区法规在本经 济特区范围内实施的法规。 五、自治法规五、自治法规 自治法规是对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与民族区域自治有关的法规的通俗称谓,包 括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县级,它们也可以制定法规,即县的自治法规。 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是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它们可以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其中自 治区的自治法规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和自治县的自治法规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 大常委会批准生效,并由后者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此外,自治

6、区和自治区中较大的市在一 般性问题上还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 六、规章六、规章 规章属于行政法律规范,包括两种:一种是国务院各部委、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 职能的国务院直属机构,依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的规 章,叫做部门规章,它与地方性法规基本上属于同一等级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另一种是省级和较大的市 级人民政府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或本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的规章,叫做地方规章,其效力等级低 于地方性法规。 第三节第三节 立法立法一、立法概念一、立法概念 立法是由特定主体,依据一定职权和程序,运用一定技术,制定、认可和变动法这种特定社会规范 的活动

7、。 二、立法程序二、立法程序 立法程序是有权的国家机关,在制定、认可、修改、补充和废止法的活动中,所须遵循的法定步骤 和方法。 (一)提出法案 在中国现时期,全国人大主席团、常委会、各专门委员会,全国人大的一个代表团或 30 名以上的代 表,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可以向全国人大提出属于全国人大职权范围 内的法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常委会组成人员 10 人以上,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可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属于常委会职权范围内的法案。 (二)审议法案 (三)表决和通过法案 全国人大审议的普通法案由全体代表的过半数

8、通过;宪法的修改由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多数通 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法案,由常委会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 (四)公布法 在中国,法律由国家主席公布;法律解释草案表决稿由常务委员会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后, 由常务委员会发布公告予以公布;宪法修正案由全国人大主席团公布;行政法规由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 布;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由大会主席团发布公告予以公布;省、自治 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由常务委员会发布公告予以公布;较大的市的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报经批准后,由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 布公告予以公布;

9、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经批准后,分别由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常 务委员会发布公告予以公布;部门规章由部门首长签署命令予以公布;地方政府规章由省长或者自治区 主席或者市长签署命令予以公布。 第四节第四节 法的实施法的实施 法的实施就是法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适用和实现。法的实施包括法的遵守、法的适用和法的执行三 个方面。 (一)法的适用(一)法的适用 法的适用的原则有:公民在法面前一律平等、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以事实为根据,以法为为根据,以法为 准绳。准绳。 (二)法的效力(二)法的效力 法的效力即各种法的约束力的通称。凡具有法的约束力的事物即具有法的效力。 1、法的对象效力 法的

10、对象效力,是指法的适用对象有哪些,对什么样的人和组织有效,也称为法对人的效力,这里 的人包括自然人和法所拟制的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法的对象效力所实行的原则大体有四种: 其一,属人原则。以人的国籍和组织的国别为标准,本国的人和组织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受 本国法的约束,一国的法不适用在该国领域的外国人和组织。 其二,属地原则。以地域为标准,一国的法对它管辖地区内的一切人和组织,不论是本国的还是外 国的,都有同样法的效力。本国人和组织如不在本国,则不受本国法的约束。 其三,保护原则。以保护本国利益为标准,主张不论国籍或地域如何,侵害了哪国利益,就适用哪 国法。 其四,综合或折衷原则。即以上三种原则

11、的结合而以属地原则为基础的综合性原则。根据这一原则, 首先,一国领域内的人和组织,无论是本国的还是外国的,一般适用该国的法;其次,外国人和组织以 适用居住国的法为原则,但有关公民义务、婚姻、家庭、继承、特殊犯罪等,仍适用其本国的法;再次, 依据国际条约和惯例,享有外交特权的人,则适用其本国的法。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采用这种原则。 中国也实行综合原则。这一原则在对中国公民、组织和对外国人、组织以及无国籍人的适用上,各 有确定的内容:第一,中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中国领域内一律适用中国法;在国外仍受中国法的 保护并履行中国法定义务,同时也遵守所在国的法。当两国法对同一问题规定不一致时,既要维护中

12、国 主权,又要尊重他国主权,按国际条约或惯例处理。第二,中国法对外国人的适用问题包括两种情况: 一是在中国领域内的外国人,除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或法有另外规定者外,适用中国法。二是外国人 在中国领域外对中国或中国公民、法人犯罪,按中国刑法规定的最低刑为 3 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适用 中国刑法规定,但按犯罪地的法不受处罚的除外。 2、法的空间效力 法的效力的地域范围即法的空间效力。通常有三种空间效力范围: 第一,有的法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即在一国主权所及全部领域有效,包括属于主权范围的全部领陆、 领空、领水,也包括该国驻外使馆和在境外航行的飞机或停泊在境外的船舶。 第二,有的法在一定区域内有效。这

13、有两种情况,一是地方性法律、法规仅在一定行政区域有效, 如中国有关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一是有的法律、法规虽然是由最高国家立法机关或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但它们本身规定只在某一地区生效,因而也只在该地区发生法的效力。 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经济特区的立法就只适用于一定的经济特区。 第三,有的法具有域外效力,如涉及民事、贸易和婚姻家庭的法律。一国法的域外效力范围,由国 家之间的条约加以确定,或由法本身明文规定。 3、法的时间效力 法的效力的起止时限以及对其实施前的行为有无溯及力,即指法的时间效力。 (1)法开始生效的时间,指法从何时起开始发生约束力。 (2)法终止生效的时间,指

14、法的废止的时间。 法的溯及力,指新法颁布后对它生效前所发生的事件和行为可加以适用的效力。关于溯及力的规定 大体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从旧原则,即新法没有溯及力。二是从新原则,即新法有溯及力。三是从轻 原则,即比较新法与旧法,哪个处理轻些就按哪个法处理。四是从新兼从轻原则,即新法原则上溯及既 往,但旧法对行为人的处罚较轻时,则从旧法。五是从旧兼从轻原则,即新法原则上不溯及既往,但新 法对行为人的处罚较轻时,则从新法。 中国现时期主要采取从旧兼从轻原则,在特殊情况下采用溯及既往的原则。 宪法部分宪法部分 从历年考题情况来看,宪法的考点主要集中在:宪法的最高效力、行政区划、特别行政区制度、公 民的基本

15、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历次宪法修正案修正内容等内容。另外与宪法相关联的立法法 重点考点在本章一并提及。 【重点法条】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

16、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 原则。 【意思分解】 1、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 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2、第 1 条规定了我国国体: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阶级结构是: (1)工人阶级为领导阶级; (2)以工农联盟为阶级基础,以知识分子为依靠力量之一; (3)以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政治联盟,爱国战线的组织形式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3、第 2、3 条规定了我国的政体(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重点法条】 第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 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