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休克救治与研究进展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8922771 上传时间:2018-11-02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4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伤性休克救治与研究进展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创伤性休克救治与研究进展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创伤性休克救治与研究进展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创伤性休克救治与研究进展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创伤性休克救治与研究进展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创伤性休克救治与研究进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伤性休克救治与研究进展(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创伤性休克的救治及研究进展,急诊科 周纪东,概 述,(一)创伤发病情况近10年全球每年受伤者数千万,因创伤致死者约100多万,伤亡人数呈增多趋势;2002年,全球交通事故受者约3000千万,死亡118万,约100万人致残;我国每年受伤者数百万,因创伤致死者约10多万。近年来交通事故伤日益增多,创伤和中毒1957年第9 位,1975年第7位,1995年高至第4位。全球上每年因交通伤的经济损失约56200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2%。,(二) “休克” 历史的回顾 BC460380年Hippocrates 抬高伤肢及用止血剂救治重伤病人; 15781657年William Harvey 心血管

2、系统解剖及循环; 1731年法国Henri Francis Le De Dran 首提“休克”一词Secouse; 1851年英国George James Guthrie 用“Shock”形容不稳定的生理状态;,20世纪初cannon and Bayliss 毒素学说; 1930年Affred Black经典实验:低血容量是创伤性休克的主要病机; 1960年提出微循环障碍学说; 1970年细胞、亚细胞损伤学说; 1980年进入分子及基因水平;,近20年体液因子损伤学说: 细胞因子:TNF(巨噬细胞释放), 心肌抑制 因子,等; 氧自由基:超氧化物自由基、羟自由基、过氧化氢和脂类氧化物等; 白细

3、胞介素:IL-1、IL-8 (致炎性),IL-4、 IL-10、 IL-13(抗炎性);,炎症介质:组胺、激肽、五羟色胺等; 阿片呔:内啡肽、强啡肽、脑啡肽; 内毒素: 酶类:溶酶体酶等。 其中, TNF、IL-1、内毒素是最重要的体液因子,在创伤后病情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三)休克的定义 病理生理 分类,定义:休克是一个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有效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为主要病理生理的综合症。休克一旦发生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发展为难治性或不可逆性休克,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及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病理生理 各种休克的共同基础: 有效血容量减少

4、、组织灌注不足、微循环障碍。 三方面重要变化:微循环变化代谢变化内脏器官继发病变,1、微循环变化 缺血期(代偿期): 微血管及前括约肌收缩,直接通路及A-V吻合支开放;淤滞期(失代偿期): 微血管及前括约肌收缩消退,部分毛细血管开放;难治期(不可逆期): 微血管麻痹扩张,DIC形成,毛细血管血流停止无复流现象。图1、2,2、代谢变化乏氧糖代谢导致能量生成减少及乳酸生成增多(代谢性酸中素毒),不利影响:心率增快慢,心排出量增加降低,血管扩张,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右移,细胞膜上离子泵功能障碍,细胞内各种膜的屏障功能障碍。 3、内脏器官的继发病变,休克的分类:1. 低血容量性:大量出血、血浆丢失;2

5、. 心源性:内源性、外源性;3. 神经源性:头、脊髓损伤后交感神经衰竭不能维持血管的紧张度,小血管扩张,有效容量下降导致休克;4. 血管源性:内、外源性血管活性物质使小血管张力下降,有效容量减少导致休克;如感染性、非感染性、过敏反应性、肾上腺功能低落下、创伤性。,创伤性休克,(一)病理生理过程及特点:复杂1.低血容量性:伤后直接发生失血及血浆丢失;2. 血管源性:损伤后内、外源性血管活性物质及各种体液因子使小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渗出增加;液体向细胞内转移有效容量下降,诱发及加重低容量性休克;3.SIRSSEPSISINFECTIVESHOCHMODS MOF;4. 创伤本身可很快使内

6、环境紊乱:如胸部损伤影响心、肺功能等。,(二)临床表现及诊断1.病史:受伤过程,部位,出血量,伤后治 疗情况;2.症状和体症:3.实验室检查:如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血气分析,呼吸功能,水电酸碱平衡等。,轻度休克:痛苦、烦躁,口渴,皮肤开始 苍白、发凉,P 100/min 以下、有力,SBP正常或稍高,DBP增高,尿 量正常,失血20%以下。中度休克:淡漠,很口渴,皮肤发冷、苍白, P 100120/min ,SBP7090mmHg,尿少,失血2040%;重度休克:意识模糊或昏迷,非常口渴,皮肤显著苍白、肢端青紫,脉速而弱, SBP70mmHg以下或测不到,尿少或无尿,DBP增高,失血40%

7、以上。,(三)监测, 临床监护 意识状况:由兴奋、烦躁淡漠、昏迷; 血压:SBP原基础压1/3以上,或脉压80mmHg, 休克指数=脉率/ 收缩压11.5,休克; 2,严重休克; 尿量25ml / h、比重高:血容量不足或肾血管挛缩; 脉搏和心率:120/min,失血1/4;150160/min,失血1/31/2; 呼吸:频率和幅度; 皮肤温度、色泽:注意暖休克。, 实验室监测, 血常规:有无血液浓缩、血小板增多或减少; 血清电解质:大量输液输血及肾功能变化时可引起血电解质改变; 动脉血气分析:根据pH值、PaCO2、BE、 BB 等的动态变化了解休克时的酸碱平衡失调类型及程度,碱缺失-15m

8、mol/L 预后不良;,动脉血乳酸测定:正常值11.5mmol / L,超8 mmol / L几无生存;DIC检测:血小板、血浆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3P、破碎红细胞。胃肠粘膜内pH值(pHi)测定:胃肠粘膜为休克缺氧最早累及器官,也是复苏后最后恢复的器官,能反映局部的血流和氧供情况及隐匿性休克,正常值为7.357.45,研究报道pHi7.35预后不良。, 氧供应(DO2)和氧消耗(VO2)监测: DO2 : 是单位时间内运输到组织的氧的总和,正常值为600ml /min; DO2 = 1.34COHBSaO210 VO2 是机体实际氧耗量,正常值为250ml/ min, VO2 = (C

9、aO2 CVO2) CO10CaO2 =1.34COHB CVO2= 1.34SVO2HB CO 心排血量 SaO2 动脉血氧饱和度 CaO2 动脉血氧含量 CVO2) 静脉血氧含量 SVO2 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 HB 血红蛋白浓度,DO2和VO2监测意义正常情况下氧消耗 (VO2) 和 氧供应 (DO2)比值约为0.25,VO2 恒定,不随DO2的变化而变化。当VO2随DO2而相应提高时,提示此时的DO2还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已出现病理性氧供依赖,此时要努力提高DO2和降低VO2,直到VO2不再随DO2升高而增加为止。DO2、VO2超常值标准、乳酸、碱缺失和胃肠粘膜内pH等指标目前被称为新

10、的的严重创作性休克液体复苏终点标准。, 创伤性血流动力学监测, 中心静脉压(CVP)测定:反映右心前负荷情况,正常值为510cmH2O,1520 cmH2O示右心功能不全,急需降低前负荷和改善心功能,5 cmH2O 示血容量不足,需增加补液。影响CVP测定值主要因素:导管的位置,标准零点,胸内压大小,测压系统通畅程度。,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监测:用Swan-Ganz漂浮导管测出,可反映肺静脉压、左心房压和左心室压, PCWP正常值为615mmHg, 接近左心房压。正常值反映血容量不足(较CVP敏感),正常值见于肺循环阻力增加如肺水肿,要限制输液。,心排血量(CO)监测:CO是心率和每搏排

11、出量的乘积,成人CO的正常值为46L/ min,可经Swan-Ganz导管应用热稀释法测出CO值,临床上结合正常值进行调整,找出最适宜的CO值,既能满足代谢需要,又不增加心血管的负担。,(四)创伤性休克的治疗,1 预防和急救2 液体复苏及血管活性药物3 病因治疗4 纠正酸碱平衡失调5 维持内脏器官功能6 皮质类固醇的应用 7 DI C治疗8 其它药物9 防治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10 护理,1 预防和急救,及早补液:在艰苦环境工作中伤前充分钦水、防止中暑、脱水;伤后无昏迷、无消化道损伤时可适当给予含盐饮料;争取尽早静脉输液。受伤部位及时止血、包扎、固定; 注意:止血方法的选择,使用止血带的类型、

12、部位、压力、时间;骨折固定及器材:铁丝夹板、充气夹板、 便用器材(木板、病人健肢等)。抗休克裤的使用。, 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清除呼吸道堵塞物,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或环甲膜穿刺。 镇静、止痛:对疑有颅脑伤及重要脏器损伤者禁用。 保暖、防暑。 体位:头和躯干抬高200300,下肢抬高150200,可增加回心血量。, 预防感染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指征 污染重、失活组织多的开放性损伤; 颌面、胃肠道的会阴部损伤; 组织缺氧时间长; 有免疫抑制及缺陷者。,2 液体复苏及血管活性药物 早期液体复苏目的:恢复有效血循环,疏通微循环,改善生命器官的供氧不足。 传统复苏原则:强调早期充分扩容,早期给予胶体溶液和全血

13、, 即积极(正压)复苏、即刻复苏及正温复苏。,液体复苏方法,输液量及速度对低血容量休克患者首先在13h内输入液体20003000ml,然后再调节维持;要求心率100120/min, SBP 90mmHg, 尿量3050ml/h;充分补液后尿量仍不满意时可用解痉扩管药,如654-2、小剂量多巴胺(10g/kg/min);通常采用先晶后胶,晶、胶、水份交替的方法补充。,液体种类:晶体液:常用平衡盐容液,输入后仅约1/4留在血管内,维持作用时间短(1h);小剂量3%7.5%高渗盐容液有回渗扩容、增加碱储纠正酸中素的作用,但必须注意细胞脱水等副作用。生理盐水通常10001500ml/L。 胶体液:血浆

14、增量剂(高分子量8万以上产品),如中分子右旋糖酐、706代血浆、菲克雪浓等,可维持扩容效果6h以上;必要时输入一定量的全血全氟化碳(血细胞比容低于30%时)、血清白蛋白和血浆。 水份:5%Glucose补充生理需要量。,新的复苏原则:根据严重休克三个不同阶段的病理生理特点,采用不的复苏原则和方案。,第一阶段为活动性出血期从受伤到手术止血约8h, 特点是急性失血或失液。治疗原则主张用平衡盐液和浓缩红细胞复苏,比例为2.5:1,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分别控制在100g/L和0.30。这一时期不主张用高渗盐溶液、全血和过多的胶体溶液。,第二阶段为强制性血管外液体扣押期为伤后13天,特点是全身毛细血管通

15、透性增加,大量血管内液进入组织间,出现全身性水肿,体重增加。治疗原则是在心、肺功能耐受情况下积极复苏,维持足够的有效循环血量。此期也不主张用过多的胶体液及大量的利尿剂(尚有外渗),尿量控制在2040ml/h,关键是补充有效血量。,第三阶段为血管再充盈期为伤后310天,特点是机体功能逐渐恢复,大量组织间液回流入血管内。治疗原则是减慢输液速度,减少输液量。同时在心、肺功能监护下可利用利尿剂。,传统的液体复苏最终标准是恢复血压、心率和尿量,但许多严重创伤休克患者最终仍难免死亡。,近年来对活动性出血的病人有人建议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低压、延迟、低温复苏。即在活动性出血休克早期,尽快明确出血的部位并手术治

16、疗,在手术止血前仅输注少量液体维持生命,维持低血压可减少失血量,避免因大量输液后外渗加重组织水肿 。只适合于躯体穿通伤的健康青壮年病人,不适合钝性损伤病人、老年病人和需经长途运输的病员。,限制性液体复苏尚需解决的问题:限制性液体复苏阶段最适当的灌流压(临界血压)和可持续的时间; 最适当的液体组成; 心脏停搏,克氏外科中提出早期合理的液体复苏指标为:平均动脉压6080mmHg; PCWP(肺毛细血管楔压)维持1518 mmHg;保持SVO2 (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65%70%;使氧释放不依赖氧耗。,近年提出一些复苏标准,包括氧供应和氧消耗(DO2、VO2)超常值标准、乳酸、碱缺失和胃肠粘膜内pH等,复苏的目的是在24h内将这些反映组织灌流的指标到恢复正常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