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二文化常识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8902194 上传时间:2018-11-02 格式:PPT 页数:75 大小:8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化常识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化常识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化常识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化常识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化常识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化常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二文化常识(7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再读教材,必修二,古代文化常识梳理,诗经两首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有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六义”: 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十五国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共105篇 ;颂40篇,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

2、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国风邶风击鼓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即是直接表达战士间的互相勉励、同生共死之情.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如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通篇用比.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3、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运用起兴手法的谚语,1、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2、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3、鸟为食亡,人为财死。 4、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5、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6、酒肉朋友好找,患难之交难逢- 7、有斧砍得树倒,有理说的不倒 8、吃要吃有味的,说要说有理的。 9、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10、竹有节,人有志。 11、树怕伤皮,人怕伤心。 12、山高流水长,志大精神旺 13、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 14、树怕烂根,人怕无志 15、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16、树老半空心,人老百事通,重章叠句,指上

4、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是诗经乃至后代诗歌中的一种常见手法。这种手法具有回环反复的表达效果与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 在诗歌表现力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总角:古代男女未成年时把头发扎成丫髻,称总角。这里指代少年时代。 附: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 1 赤子: 初生的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 襁褓: 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如后汉书桓郁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后借指未满周岁的

5、婴儿。 3 孩提: 指二三岁的幼儿。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亦作“孩抱”。,4 龆龀: 龆龀tio chn儿童换齿。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5垂髫: 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幼学: 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7总角: 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因称少年时

6、代为“总角”,8 豆蔻: 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9及笄: 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10束发: 男子十五岁及以上。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小学 又称中国传统语文学,包括分析字形的文字学,研究字音的音韵学,解释字义的训诂学,围绕阐释和解读先秦典籍来展开研究,因此又被成为经学的附庸。 大学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出自礼记,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与

7、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11、弱冠: 男子二十岁。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12 而立、不惑、知命、耳顺: 分别指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13、古稀: 七十岁。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14耄耋: 【mo di】,八九十岁 15、期颐: 一百岁。孙稀旦集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方氏悫曰:人生以百年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后因称百岁为“期颐”。,离骚,1、离骚是楚辞

8、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楚辞体”是楚地的诗歌形式,“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离骚为典型代表,故又称“骚体”。离骚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2、诗经和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诗经和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后人盛称它与北朝的木兰诗为“乐府双璧”。 乐府三绝: 孔雀东南飞木兰诗 秦妇吟(唐

9、代韦庄),“三纲五常”与“三从四德”,三纲: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纲,提网的总绳,主要的支配地位的意思。 五常:五种常行不变的道德标准,即仁、义、礼、智、信。 三从:指女子“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女红(女工)七出:又称“七去、”、“七弃”,指中国古代休弃妻子的七种理由: 不顺父母,为其逆德也;无子,为其绝世也;淫,为其乱族也;妒,为其乱家也;有恶疾,为其不可与共粢盛也;口多言,为其离亲也;窃盗,为其反义也。,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建安:汉献帝年号。 中国古代的皇帝除了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

10、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谥号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名人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

11、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已有。民国以后,称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不过这时的尊号一词的含义与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

12、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除了庙号“高宗”二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如汉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十一个年号。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十四个年号。明

13、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一般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素:白色生绢 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23弦或25弦,分卧式和竖式两种。 诗书:古代常指诗经和尚书,此泛指一般经书,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贱妾:旧时妇女谦卑的自称。对他人谦称自己的妻子: 内人,贱内,荆妻 ,荆人、荆室、荆妇、拙荆、山荆,贱荆。 【出处:东汉隐士梁鸿的妻子孟光生活俭朴,以荆枝作钗,粗布为裙。】,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天色纪时: 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

14、、日入、黄昏、人定 地支纪时: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纪时法,-,【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作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或五鼓,或是五夜。,夜间时辰 五更五鼓 五夜 现代时间 黄昏 一更一鼓 甲夜 19-21点 人定 二更二鼓 乙夜 21-23点 夜半 三更三鼓 丙夜 23-1点 鸡鸣 四更四鼓 丁夜 1-3点 平旦 五更五鼓 戊夜 3-5点,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结发,古代一种象征夫妻结合的仪式。当夫妻成婚时,男左女右共髻束发(各取头上一根头发,合而作一结),后称原配妻子为结发。 束发,扎结头发,古代汉族男子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广

15、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 。 李广就亲自请求说:“我的职务是前将军,如今大将军却命令我改从东路出兵,况且我从少年时就与匈奴作战,到今天才得到一次与单于对敌的机会,我愿做前锋,先和单于决一死战。 ”,府吏长跪告 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长跪:古时席地而坐,坐时两膝据地,以臀部着足跟。跪则伸直腰股,以示庄敬。也叫“跽”,“项王按剑而跽。”史记项羽本纪 伏惟:趴在地上想。古代下级对上级或小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举言谓新妇 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新妇:媳妇(不是新嫁娘)。“新妇”是汉代末年对已嫁妇女的通称。 已婚妇女对夫家的长辈或平辈的自称。 床:古代的坐具,类似交椅,可以折叠,携带和存放十分方便,它们不仅在室内使用外出时还可以携带。宋、元、明乃至清代,皇室贵族或官绅大户外出巡游、狩猎,都带着这种椅子,以便于主人可随时随地坐下来休息。交椅遂成为身份的象征。所以我国有“第一把交椅”代表首领的说法。因此床携带方便、使用舒适,在中原地区得到广泛流传。替代了当时人们“席地而坐”的习惯方式,将“跪”改化为了“坐”。同时提高了人们日常生活用具的较矮特点。成为这一时期北方民族融合,对于中原的一大贡献。 床,释名云:“床,装也,所以自装载也。”广雅云:“栖,谓之床。”装,载也,栖也,皆为人坐卧之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