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8857748 上传时间:2018-11-02 格式:DOCX 页数:192 大小:11.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92页
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92页
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92页
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92页
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19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方案- i -目 录1.城市发展环境和基础11.1 城市概况.11.1.1 地理位置11.1.2 自然条件11.1.3 行政区划11.2 城市发展基础.11.2.1 国民经济实现持续跨越,榆林成为经济强市 11.2.2 中心城市框架已全面确立,城镇面貌发生显著变化.21.2.3 城市基础设施大幅改善,保障能力全面提升 31.2.4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41.2.5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节能减排深入推进 61.3 信息化建设现状.71.3.1 城市信息化建设71.3.2 政府信息化建设81.3.3 企业信息化建设81.3.4 农村信息化建设101

2、.4 信息化发展存在问题.101.4.1 信息化发展不平衡111.4.2 信息化人才缺乏111.4.3 自主创新能力较弱121.4.4 信息化建设资金缺口较大121.4.5 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亟待加强131.5 我市主要特点.131.5.1 经济实习雄厚,具备中国经济强市潜力 131.5.2 人口以农村人口为主,城镇化率较低 131.5.3 国家能源化工基地,是陕甘宁油气田的核心组成部分。.141.5.4 工业是立市之本,产业结构急需转型 151.5.5 经济结构失衡,南北经济发展不均衡 161.5.6 资源导向型发展模式,将环境置于高度污染状态.161.5.7 发展特色农业,谋划现代农业产业布

3、局 171.5.8 两区六园的园区管理,打造现代产业集群模式.181.5.9 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接壤地带,既是机遇也是挑战.191.5.10 我市政府经营城市的能力较低,资源富集掩盖了市场化进程滞后.202.建设和发展需求分析212.1 政策环境.212.1.1 国家政策环境212.1.2 我省政策环境232.1.3 我市政策环境252.2 面临形势.262.2.1 信息化在新四化中上升为国家战略 26- ii -2.2.2 国内外智慧城市发展规模越来越大 272.2.3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带来的历史机遇 272.2.4 国内能源供求紧张带来的市场机遇 282.3 发展需求.282.3.1 转变

4、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四化协调发展 282.3.2 落实陕西发展规划,率先实现陕北崛起 292.3.3 构建智慧能源新都,促进产业经济发展 292.3.4 推动百年发展战略,绘就大漠绿洲蓝图 302.3.5 建设和谐宜居城市,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313.智慧城市发展现状和趋势.333.1 智慧城市的概念.333.1.1 对“智慧城市”的理解333.1.2 智慧城市建设目标343.1.3 基本建设思路353.2 国外智慧城市值得借鉴的经验 .363.2.1 国外智慧城市建设整体特点363.2.2 国外智慧城市建设经验启示373.2.3 典型智慧城市应用393.3 国内智慧城市值得借鉴的经验 .403.

5、3.1 国内智慧城市建设整体特点403.3.2 典型智慧城市应用403.4 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443.5 智慧城市 2N41 模型.464.顶层设计的理解.484.1 指导思想.484.2 顶层设计内涵.484.2.1 顶层设计的思想484.2.2 顶层设计的基本内容494.2.3 顶层设计总体思路494.3 顶层设计重要性.504.4 设计目标.514.5 设计原则.514.5.1 系统性与科学性514.5.2 逻辑性与合理性524.5.3 统一性与完整性524.5.4 先进性与扩展性524.6 设计方法.534.6.1 主流方法论534.6.2 5A 方法论.565.总体框架.595.1

6、 总体目标.59- iii -5.2 总体任务.595.2.1 夯实城市基础设施595.2.2 落实城市空间布局规划605.2.3 加快经济产业发展605.2.4 完善社会公共服务605.2.5 提升社会运行管理水平615.2.6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615.3 总体框架.625.3.1 目标框架625.3.2 业务框架635.3.3 技术框架646.基础设施.676.1 框架.676.2 建设内容.686.2.1 基础网络686.2.2 云数据中心696.2.3 信息资源层706.2.4 公共支撑平台717.城市空间布局827.1 框架.827.2 建设内容.837.2.1 城市“两带三区十片”

7、总体布局建设 837.2.2 城市 “一城三区” 框架建设837.2.3 中心城区空间发展规划建设847.2.4 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建设857.2.5 城镇职能体系结构规划建设867.2.6 城市功能空间建设877.2.7 城市生活空间建设887.2.8 城市交通空间建设888.经济产业发展908.1 框架.908.1.1 业务框架908.1.2 资源框架918.2 建设内容.958.2.1 智慧工业园区958.2.2 智能电网968.2.3 智慧矿山968.2.4 油气数字管道978.2.5 企业安全生产监管与服务978.2.6 煤化工综合利用988.2.7 生态农业示范园区98- iv -8

8、.2.8 配套制造业管理998.2.9 节能监督与服务体系998.2.10 智能物流决策协助1009.社会公共服务1019.1 总体框架.1019.1.1 业务框架1019.1.2 资源框架1029.1.3 技术框架1029.2 建设内容.1049.2.1 教育信息化1049.2.2 医疗卫生信息化1069.2.3 社区信息化1079.2.4 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化10810. 城市运行环境11010.1 总体框架.11010.1.1 业务框架11010.1.2 资源框架11210.1.3 技术框架11310.2 建设内容.11610.2.1 公共安全11610.2.2 智慧城管11810.2.

9、3 智慧交通12011. 市场运行环境12611.1 框架.12611.1.1 业务框架12611.1.2 资源框架12711.1.3 技术框架12811.2 建设内容.12911.2.1 市场监管12911.2.2 经济监测13011.2.3 投融资13012. 生态环保环境13212.1 业务框架.13412.2 技术框架.13512.3 信息资源.13712.3.1 信息来源及流向13712.3.2 信息资源分类13812.4 建设内容.13912.4.1 城市生态环境监测预警13912.4.2 生态环境应急指挥146- v -12.4.3 建筑用能监控14912.4.4 绿化卫生管理1

10、5313. 政策机制环境15613.1 框架.15613.2 建设内容.15713.2.1 绩效15713.2.2 机制16313.2.3 政策法规17014. 风险和效益分析.17314.1 风险分析与规避办法.17314.1.1 政策风险17314.1.2 资金风险17414.1.3 技术风险17514.1.4 管理风险17714.1.5 实施风险18014.1.6 安全风险18214.2 效益分析.18314.2.1 社会效益分析18314.2.2 经济效益分析185- vi -前 言近年来,国家日益重视信息化的发展,尤其在十九大之后,新一届国家领导层明确将信息化提升到与工业化、城镇化和

11、农业现代化一样的战略高度,未来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将更加明确,渗透能力将更加强大。此前,我们更多的关注的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之后,随着中国城镇化脚步的加快,未来农业现代化的形成,这都与信息化息息相关,信息化将愈加显得重要。中国城镇化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信息化的推进和支撑。目前,国家科技部、住建部、工信部、发改委等中央部门先后相继提出了关于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研究和指导要求。在此国家战略背景下,国内大部分城市为了更好的落实国家的发展战略,按照相关要求和指导,启动了“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在国内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我市地处陕北重要战略位置,经济发展水平处于 XX 省前列,各项城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12、,并承担着国家能源化工示范区和 XX 省两化融合示范区的重要任务。为了更好的促进榆林经济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提升政府和社会的管理能力服务水平,建设“宜居、和谐、幸福榆林” ,我市于 XXXX 年正式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 。未来一段时间,我市的信息化建设重点将紧紧围绕开展“智慧城市”展开,更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落实城市空间规划、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支撑起榆林整个社会经济的又快又好发展。- 1 -1. 城市发展环境和基础1.1 城市概况1.1.1 地理位置我市位于 XX 省最北部,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接壤地带。东临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北邻内蒙,南接 XX 省延安市。地域东西长 385 公里

13、,南北宽 263公里,总土地面积 43578 平方公里,总人口 365 万。1.1.2 自然条件市内地貌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分别占总面积的 42%和 58%。境内海拔 1000-1800 米,属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 10,平均降水 400 毫米左右。1.1.3 行政区划我市的行政区分为 1 区 11 县;8 个开发区;222 个乡镇;7 个街道办事处以及5474 个行政村。1.2 城市发展基础1.2.1 国民经济实现持续跨越,榆林成为经济强市XXXX 年,我市国民经济持续跨越发展。全年实现生产总值 2769.22 亿元,比上年增长 12.0%,

14、经济总量连续八年位居全省第二,经济增速超全国 4.2 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 82549 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 2.1 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125.88 亿元,增长 5.9%;第二产业增加值 2027.87 亿元,增长 13.6%;第三产业增加值- 2 -615.47 亿元,增长 8.8%。全市财政总收入 666 亿元,比上年增长 19.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220 亿元,增长 22.1%。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24140 元,比上年增长 16.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7681 元,比上年增长 17.8%。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70.2 亿元,同比增长 16.3%。

15、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 1042.15 亿元,占 GDP 比重37.6%,比上年提升 1.5 个百分点。神木、靖边、府谷进入全国百强县,定边进入西部百强县。图 1:生产总值及增速图1.2.2 中心城市框架已全面确立,城镇面貌发生显著变化榆林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目标为“能源新都、国家名城、大漠绿洲、宜居城市” ,城市性质确定为陕北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的核心城市、陕甘宁蒙晋接壤区域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沙漠绿洲宜居城市。“十三五”期间,我市城市总体规划正式批准实施,规划区面积 2200 平方公里,中心城区面积 400 平方公里的区域中心城市框架已全面确立。2010 年,榆林中心城- 3 -区人口规

16、模为 50.3 万人,城市承载力明显提升。2020 年人口规模为 80 万人;远景规划人口为 100 万人。2010 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60 平方公里;2020 年建设规模用地为 100 平方公里。11 个县城新增建成区面积 133 平方公里,县城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城市面貌也显著发生变化,古城步行街改造已经完成,并建成世纪广场、凌霄广场、火车站广场、阳光广场和展览馆、汉画像石馆等一批重点项目。目前,榆林已经形成“一主三副”城镇空间布局,以榆林为中心城市,靖边、神木和绥米为副中心城市,县城和产业园为辅的城镇主框架体系已基本形成,城镇保障服务功能大幅度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 133599”城镇体系初步形成,全市城镇化率达 51.3%,比“十五”末提高 8 个百分点。1.2.3 城市基础设施大幅改善,保障能力全面提升榆林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城市承载力明显提升,五年来榆林城区累计完成市政建设投资 33.46 亿元。城区供水普及率达到 95%、供气率 80%、绿化覆盖率 36.1%。市政基础设施综合服务功能也在不断完善,绿化景观全面提升,人居环境也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