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课本赵国祥考研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8683034 上传时间:2018-11-01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课本赵国祥考研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心理学课本赵国祥考研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心理学课本赵国祥考研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心理学课本赵国祥考研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心理学课本赵国祥考研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学课本赵国祥考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课本赵国祥考研(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一、心理学概念一、心理学概念: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内容二、心理学的内容(研究对象)心理现象 1心理活动过程:认知过程: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过程 情感过程:情绪、情感等心理活动过程; 意志过程:意志动机、意志行为等心理行为过程。 2个性: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人生观、世界观 三、心理学的两大任务三、心理学的两大任务 A、进行深入探讨。进一步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 B、解决社会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在实践中不断吸收营养,丰富心理学内容。 1理论任务:通过对自身对象的

2、研究,不断深入地揭示心理与外部世界、心理与脑的关系及其起源的 奥秘,从而用最新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论证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性。 2实践任务:通过对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揭示,去解决各个实践领域中凡是与人的 心理活动密切关联的问题。 四、心理学与教育的关系四、心理学与教育的关系 P9 心理学是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教育得以实施的基础条件和前提条件,教育离开了心理学,就成了无本之 木无水之源,教育也没有了对象。教育史心理学走向人们生活的重要途径,也是促使心理学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泉,两者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 1掌握心理学,可以提高教育工作的自觉性、有效性 2教育可促进心理学的发展 3当代教改

3、的目的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教学生学会学习,具备 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五、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观察法:指由研究者观察和记录个体或团体的行为,来分析与其有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可分为自然观察法和 实验观察法。 2实验法:指研究者认为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变某种条件,使被试产生一定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的一种 研究方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3测验法:以心理测验为主要工具,测量个体的能力、人格方面的特征,从而分析它们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4调查法: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他个人的想法或做法,以此分析、推测团体心理趋向的研究方法

4、。 可分为问卷法和访谈法。 5其他研究方法 个案分析法:以个人或一个团体为研究对象的方法。 产品分析法:指通过对活动的产品或作品进行分析来揭示人的心理与行为特点的研究方法。 档案研究法:运用以前的相关信息,研究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方法。 六、辩证唯物主义心理观六、辩证唯物主义心理观:心理是大脑的机能 心理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心理的发展变化是社会生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有利于大脑功能的开发;社会实 践活动不断丰富心理内容;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心理活动水平不断提 高) 七、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七、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了解): 结构主义心理学(冯特奠基、铁欣纳代表) 、 机能主义学派(美国詹姆士创始、

5、杜威和安吉尔代 表) 、 行为主义学派(华生创始) 、 格式塔心理学(德国韦特海默首创、考夫卡和科勒代 表) 、 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创立) 。八、当代心理学的研究进展八、当代心理学的研究进展:人本主义心理学(美国马斯洛和罗杰斯创立于 20 世纪 50 年代) 、 认知心理学(兴起于 20 世纪 50 年代) 、 后现代心理学(产生于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 。第二章第二章 注意注意一、注意的概念一、注意的概念: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或现象的指向和集中。 (两个特征)指向性:指心理活动有选择的反映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余的对象 集中性: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度,它使

6、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 的事物,并且抑制多余的活动。 二、注意的功能二、注意的功能: 1、信息选择功能(即选择指向哪些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与当前活动相一致的对象,避开无关的无意义 的多余的对象干扰) 2、保持功能(即使注意对象在意识中得到清晰、准确、持久而集中的反映) 3、调节和监督功能(即对人所从事的活动进行监控,既有利于注意的准确与精确,又有利于对错误的调 整、修正与纠正,此外还能通过想象活动对将来的活动进行期待与预见作用。 ) 三、注意的外部表现三、注意的外部表现:适应性动作出现无关动作的停止 生理状态的变化 四、注意的分类四、注意的分类:(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及需要努力的程度分类

7、)类型定义产生原因在教学中的应用应用刺激物本 身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 新异性、 刺激物间对比关系 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及任务要 求,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 注意人本身状态需要和兴趣、 情绪和精神状态、 知识经验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1、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避免 学生分心(教师,教室) ; 2、合理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 法,吸引学生注意教学内容新颖 丰富(方法力求多样化,语言准 确生动、富于变化;讲课时适当 改变声音大小、快慢,加重语气 突出重点,辅以手势、表情以引 起学生注意;掌握和运用现代化 教学手段)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是预先有预定目的任务, 需要一定意志努力才

8、能保 持的注意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件: 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活动组织的合理性 间接兴趣的稳定性 意志的坚强性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1、帮助学生形成明确学习目标;2、使学生了解学习某一学科或 某一内容知识的价值和意义,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 3、合理组织教学活动 4、培养学生意志力随意后注意事前有预定目标但却不需 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 有意注意 应用两种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组 织教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当教授 学生完成较复杂的智力活动或 技能活动的时候,要利用丰富 的教学内容,多样的教学手段 设法增进学生对该项活动的了 解和熟悉,引导学生对活动本 身发生兴趣。注意的转移与注意的分散

9、的区别: 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事物及时地转移到另外一个事物。注意的分散式注意稳定性相反的表现,是指在注意过程中,由于无关刺激的干扰引起的使注意离开当前应当完 成的任务的现象,前者是根据任务的需要,有目的、主动地把注意力转向新的对象,是一种活动合理地为另一 种活动所代替,目的是提高活动效率保证活动的顺利完成。后者是由于外部刺激或主题内部因素的干扰作用引 起的,是自己的注意力离开了原来的对象,而不自觉的转移到对完成工作有不良影响的无关活动上,是消极被 动的。注意的分散违背了活动任务的要求,偏离了应该注意的对象,降低了活动的效率。 五、注意的品质特征五、注意的品质特征

10、品质特征定义影响因素稳定性 (持久性)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持续时间 的长短注意对象或活动本身的特点;注意主体的状态(人的兴趣 和意志控制力强弱)范围 (广度)在同一时间内,人能够清晰注意到的 对象数量的多寡注意对象的特点;活动的性质和任务;知识经验分配个体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 或两种以上的活动或对象上去同时进行的几种至少有一种应是非常熟练的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必须有内在联系注意的转 移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 从一个事物及时地转移到另一个事物原来注意的紧张度;新注意对象的性质和特点, 神经系统的类型;明确的信号提示第三章第三章 感知感知(感觉与知觉)一、感觉的概念一、感觉的

11、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或个别方面的反映。感觉是两个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a 有机体的内外环境中不断变化的事物或现象,形成了刺激; b 有机体对刺激做出了反应 (特点:)感觉反映的是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 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 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人的感觉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既不是主体自发形成的,也不是主体对客体的机械反 应。 二、感觉的种类二、感觉的种类 根据内外感受器及其所反映的内、外环境刺激的不同,分为: a 外部感觉是接受外来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的属性的感觉,如视觉、听觉

12、、嗅觉、味觉、皮肤觉。 b 内部感觉是接受体内刺激,反映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的不同状态,如运动觉、平衡觉、机体 觉。 三、感觉的规律三、感觉的规律 1感受性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应刺激的感受能力。其大小用感觉阈限来度量。 感觉阈限:指能引起感觉且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是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是个临界值。 感受性越强,感觉阈限越低,成反比。 每种感觉均有两种类型的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即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及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就是刚刚能觉察到最小刺激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那种刚刚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

13、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差别感受性是指刚刚能觉察出最 小差异量的能力。 1834 年,韦伯开辟了对最小可觉差的新研究,提出心理学中的第一个自然“定律”韦伯定律韦伯定律。这一定律被 描述成刺激之间的最小可觉差与标准刺激强度比值是恒定 2感受性变化及其规律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指某一特定感受器的刺激因时间、空间模式的不同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适应:指感受器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所发生的感受性变化的现象。 (嗅觉、听觉、视觉适应明适应和暗适应) 感觉对比: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下,感觉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同时对比、继时对比 感觉后像:当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

14、还要保持短暂时间的现象。最明显的是视觉后像,分正后 像和负后像两种。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对其他感觉器官的感受性造成影响,或使其升高或使其降低的 现象。其共同规律是:弱刺激能提高另一感觉的感受性,强刺激能降低另一感觉的感受性。 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不同感觉的补偿:当某种感觉受损或缺失后,其他感觉会予以补偿。 四、感觉产生的过程四、感觉产生的过程:来自体内外的刺激(外界对感受器的作用)作用于感受器,引起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 经传入神经传导到相应的神经中枢(大脑皮层相应的感觉区) ,并激活中枢神经元,信息在这里进行分析、综合, 于是便产生了相应的感觉。

15、五、感觉五、感觉 知觉的相同点,区别,联系知觉的相同点,区别,联系六、知觉的概念六、知觉的概念: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 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七、知觉的种类七、知觉的种类 1根据知觉过程中感觉器官所起作用的大小分类可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触知觉、视 听知觉 2、根据知觉的反映对象分类 A 客体知觉 a 时间知觉:人对客观对象的持续时间、速度和顺序的反映。 b 空间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形状、大小、距离、方位等)在人脑中的反映。 c 运动知觉:物体在空间位移、移动速度及人体自身运动状态在人脑中的反映。 又分为真动知觉和似动

16、知觉。 B 社会知觉:对人(他人、自我)的知觉、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 对人际关系的知觉(常见的影响社会知觉的心理效应) a、首因效应: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 象。 近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b、晕轮效应: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 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情人眼里出西施) c、刻板效应:指知觉主体基于个人的经验而形成的对知觉对象的既定认知模式。 3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视错觉、听错觉。八、知觉的特性(规律)八、知觉的特性(规律) 1知觉的整体性:知觉对象是由许多部分、不多属性组成的,尽管各部分、各种属性彼此不同,人们不是孤立 的反映刺激物的个别特性和属性,而是把事物当作整体来反映的特性称为只觉得整体性。 影响因素:客观刺激物因素主观因素 对象本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