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中医学的认识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8614715 上传时间:2018-10-3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对中医学的认识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我对中医学的认识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我对中医学的认识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对中医学的认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对中医学的认识(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我对中医学的认识中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 验总结。它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中医文化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对中医学有了一定的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漫长的历史。中医发源于中国的黄河流 域,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内经为中药基本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药学 专著神农本草经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了先秦以来丰富的药学 资料而成书。它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立。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 系统的阐述了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以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养生等问题, 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同时,还对当时哲学领域

2、的一部分重大问题如阴阳、 五行、气、形神关系等进行了探讨。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是 中医学中成功的运用辨证论治的专著,成为历代医家辨证论治之楷模。晋、隋、 唐时期丰富的医疗实践使中医理论体系得以充实和系统化。宋、金、元时期的 医家结合前代理论以及个人实践和经验,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中医学体系 产生了突破性的进展。明清时期在集古代中医大成的基础上,结合该时期医家 临床研究经验和哲学研究成果,提高了中医学对正常人体和疾病的认识程度, 使中医理论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近年来,中医学在继承和发扬方面有了很 大的发展。 中医学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中国古代哲学的指导下,形成了独特的中 医学理论

3、体系。这一体系的基本特点有: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中医学的整体 观念,是指机体自身整体性和集体内外环境统一性的思想。整体观念是古代唯 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穿于中医学生理、病理、诊断、治 疗等方面,是中医学基本特点之一。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生理上强调“五脏 一体” 、 “形神合一”病理上注重整体分析,诊断治疗上重视局部和整体的统 一。其中的阴阳五行、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对疾病的阐述和防治讲述的很 有道理,结合了古代哲学中的学术观点。辨证论治,也叫辨证施治,是中医学 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 法,强调证同治同、证异治异,也是中医学的基本

4、特点。诊断上要辨病、辨证 和对症治疗。中药按治疗作用分为:补虚药、解表药、清热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 药、收涩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 平肝息风药、活血祛淤药、止血药、泻下药、驱虫药、芳香开窍药。在这段时 间里对中医学的学习,我对它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激发了我的学习兴 趣。中医学博大精深,我所认识的中医仅仅是冰山一角的一角,它的范围之广、 内容之深需要我们不断地刻苦钻研才能领悟。对中医药的认识对中医药的认识学我通过这学期对中药综合知识的学习,对中药、方剂、中药化学成分、 鉴定、炮制、制剂方面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那么我们就应该近一步了解中药的性能,

5、“性”即药性,“能”即效能,每 种中药都有一定的性能。疾病的属性有寒证、热证;病势有向上、向下、入里; 病位有脏腑、经络之不同;病有虚证、实证,故中药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 补泻等特性性能。 性味 ,性:指药物的性质即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属性,前人称为四气。四气中温与热,寒与凉是具有共性的,温次 于热,热即大温;凉次于寒、凉即微寒,即在共性中又有程度上之差异。而温 热与寒凉是两类不同的属性,这是从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中概括出来的;治疗热 证的药物是寒凉的,治疗寒证的药物是温热的,此外,还有一种“平性”药, 即药性较平和,偏热,偏寒不明显,未越出寒、热、温、凉四性范围,虽有寒、 热、温、

6、凉、平五种属性,一般仍称四气,而不称五气。味:指药物中有辛、 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滋味。实际上除上述五种外尚有淡涩二味,习惯上 淡附于甘,酸涩功似,并不另立,仍称五味。性味不同之药物,功效就有区别, 性同味异,或味同性异的药物,在功效上有相同之处亦有不同之点。如寒性药 物,若味不同,则其作用有差异;栀子苦寒,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淡竹叶甘 寒,清热利尿;浮萍辛寒,疏散风热、利尿退肿。共同之处是寒性均有清热作 用。若甘味药物其性不同,则作用亦不相同。共同之处是味甘,故均有补益之功 效。升降浮沉 ,人体发生疾病,病变部位有上、下、表、里之别;病势有上逆、 下陷之异,治疗上就要求药物应分别具有升、

7、降浮沉的作用趋向,使之有助于 调整紊乱的脏腑气机,使之平顺,或因势利导祛邪外出。病邪在上在表者宜用 升浮之药物;病邪在下在里者宜用沉降之品,旨在药达病所。病热逆上宜降, 病热陷下宜升,这是运用中药必须掌握的一般规律。然而,遇到痰涎壅实,胸 闷窒呕吐者,利用升浮之瓜蒂以涌吐痰涎;若泻痢初起而系积滞所致者,则用 消积导滞、沉降攻下之大黄通泄之,此乃通因通用之法。由此可见,升、降、 浮、沉是指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几种趋向而言。中药的性能,指与中药治疗作用有关的性质和功能。是所有的药物共同具有的一些普遍特性。中药的性能理论,又称为药性理论。它既是中药功效的高度概括,也是认识中药功效和应用中药的理论基础。祖

8、国医学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而致机体阴阳偏盛偏衰、脏腑经络功能失调的结果。因而,药物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乎祛邪去因,扶正固本,协调脏腑经络功能,从而纠正机体阴阳偏盛偏衰,使其恢复阴平阳秘。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上述基本作用,是由于各种药物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前人也称之为药物的偏性,意思是说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古人未能对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进行深入的探究,以药物的偏性来解释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这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清代医家徐洄溪总结说:“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生之地,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

9、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则不仅指出了“凡药之用”“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而且进一步对药物的各种偏性作了探求。中药治疗疾病的偏性是多种多样的,将其复杂的性质与功能概括起来,主要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泻、归经、有毒无毒等方面。这些性能理论,是我国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根据药物的治疗作用,在中医的阴阳、脏腑、经络等理论指导下总结出来的。它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赖以们学习、应用和研究中药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归经:是指药物的选择性作用,也是中药的用药规律。临床用药时,首先要审清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然后再选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升降浮沉:是药物在治疗作用中的趋向。升浮药物,主向上向外,沉降的药物,主向下向内。配伍:是指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地把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应用。配伍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疗效。四气:是指在长期医疗实践中观察总结出来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药物的味不同,作用就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