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理想照进现实——对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8561682 上传时间:2018-10-30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59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理想照进现实——对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育实践的几点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当理想照进现实——对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育实践的几点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当理想照进现实——对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育实践的几点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当理想照进现实——对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育实践的几点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当理想照进现实——对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育实践的几点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当理想照进现实——对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育实践的几点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理想照进现实——对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育实践的几点思考(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当理想照进现实对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育实践的几点思考,话题一:“教什么”与“怎么教”谁更重要?,“目前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本体论层次的问题就是对教什么的问题在理论上的毫无建树与实践上的全面落空和严重缺失。”李海林,一、“我”是谁?语文学科面对的最大尴尬,在课程标准层面上,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是主体部分。但是语文课程标准却没有“课程内容”的描述与规定;在教材层面上,语文新教材普遍缺乏“课程内容”“教学内容”意识,一方面将“教材”直接当作“课程内容”,另一方面教材编撰也没有将教材上有什么内容可教纳入思考的视野。,课程内容是课程层面的问题,它回答语文

2、课“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问题;教材内容是教材层面的问题,它回答语文课“用什么去教”、学生“用什么来学”的问题,实际上更多的是一个教学手段的问题;教学内容是教学层面的问题,它回答语文课里“老师做什么事”、“学生开展什么活动”的问题。它们之间有勾连,但勾连的前提是区分;它们之间不能替代,替代的结果是双向取消。,不管是课程内容,还是教材内容,还是教学内容,我们关注的,主要应该是它的教学价值(指教材作为教学材料为学生提供的如何处理信息的价值,它是这些文章被选入课本之后才具有的价值) 。而教学价值,是隐藏在教材的原生价值(指教材作为客观阅读对象为读者提供的信息价值,它是被选入课本的文章在选入课本之

3、前即有的价值)之后的,是需要开发的,是生成的。文选的提供,并不意味着自动解决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问题。高中语文新课程在这两个问题上,都走向了岔路:误把教材内容当作课程内容、当作教学内容;误把教材的原生价值当作它的教学价值。,语文教育在“本体论”上的缺位带来的三个恶果:,1、架空语文课程与教学,使语文课程与教学凌空蹈虚,浮在半空,上不能上,下不能下;2、迫使语文教学走向泛化和插足于其他学科,语文教学失去自己独特的学科内涵,成为一个没有边界、没有实体的百科全书式的“综合性”“总体性”科目;3、在实际的语文课程中“垃圾知识”泛滥,该教的没有教(因为根本就没有),不该教的教得太多(因为只有这些

4、东西可教)。这种教学内容的虚无与陈旧使语文课改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上的积极意义和可能的成果化为乌有,语文教学的新目标因没有与之对应的内容支撑而不能落实,富有新意的教学方法也因为失去其所依而走向形式化、表面化。,二、实践思考,积极建构语文学科的具体课程内容,避免语文教学凌空蹈虚,1、拓展知识教学的范畴关于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与策略性知识 2、语文教学应该站在文化的平台上(于漪语)课例窦娥冤(川师大附中 尹劲)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写作案例 3、充分发掘语文学科的审美教育内涵课例:望海潮 4、玩味涵泳语言材料,牢牢把握文本的关键点和重难点,话题二:人文性和工具性之争,“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

5、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节选自语文课程标准第一部分 前 言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节选自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一、语文人的困惑语文教育,你到底要干什么?,高中思想政治课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

6、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本课程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初中思想品德、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如是说:,在众多病症中,“非语文” “泛语文” 现象仍然是多年难以治愈的顽症。有人说,现在的语文教学脱离文本,架空语言,忽视能力,鄙弃训练,一味“宏大叙事”,天马行空,来去无踪。过于关注和强调了人文性,而对工具性重视不

7、够(孟祥英语文课程呼唤本体回归,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7年第10期)有人说,加诸语文过多的负担,使之难以承受。把种种“大语文”“非语文”“泛语文”的东西强加给语文,混淆了语文课与公民课、历史课、技术课的区别,使语文学科界域模糊,目标游离,内容庞杂。(陶本一、于龙“语文”的阐释,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11期),语文教育界人士如是说,纵观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朱光潜先生认为,语言与思想是同时成就的,“思想是实体,语文是投影” 。,86年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根据语文训练的特点进行思想教育;92年语文教学大纲进一步指出:阅读教学要“因文悟道,因道悟文,潜移默化,熏陶渐染,循环往复”;语文课程标准更是

8、指出,语文教育要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贯彻于日常教学中” 。,要紧紧把握好语文学科基础工具的性质(陈金明),二、实践思考,1、反对“非语文化”,在突出“人文性”的口号下,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具体表现为:,(1)阅读教学脱离文本,架空语言,让学生空泛地讨论课文的思想内容,忽视语言文字,丢弃字词句篇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训练,过分强调语文课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功能,将语文异化为思品、历史、心理咨询或班会等非语文课程。(课例:我若为王),(2)语文综合性学习语文被边缘化、模糊化,违背了“语文”是综合性学习设计永恒的追求这一基本原则。,2、反对“泛语文化”,

9、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语文教育要打破学科本位,就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就要与社会实践联系在一起,故而,夏丏尊、叶圣陶两位先生在文心中指出:读书贵有心得,关键是联系生活。 在阅读中,学生要凭借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原有知识与文本主动对话,才能创造性地建构文本的意义。,二、实践思考,语文与生活的结合绝不是用学生的生活实际本身、整个社会实践来取消语文、代替语文成为语文教学的内容,而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整个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语文,体会语文的真谛。,“泛语文”就是“没有语文的语文”,这样的语文教学已经“丧魂失魄”。,2、

10、反对“泛语文化”,话题三:关于语文知识,一、语文新课程带来的遗憾,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1、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如是说:,首先,表现在对语文本质规律的新认识上:语文不是一个知识存在;我们不能把语文当作一个纯粹的知识系统来学习,语文更多的是一种综合素养,是一种精神发展方式,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为学生的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其次,表现在对语

11、文学习规律特殊性的强调上。语文素养不是由语文知识直接转化过来的,也不是简单的“操作”训练出来的,而主要是通过对语文的感受、积累、体验、涵咏等途径达成的。第三,语文新课标试图重新建构一个新的话语系统,这个新的话语系统隐含着一个新的语文知识系统。语文课程标准标志着语文教育从“知识-传授型”“能力-训练型”开始向“素养-养成型”转变。,2、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在知识问题上的意图和理想,3、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改革给高中语文教育留下的遗憾知识积累、能力培养方面的欠缺直接导致学生阅读和表达能力的低下,案例 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第20题:请以“小学、中学、大学、社会”为内容,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四个句

12、子。要求每个句子都采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四个比喻在语意上构成一个系列。童年是一张白纸,青年是一篇诗歌,中年是一本散文,老年是一部百科全书。答:,二、实践思考,1、语文学习真的不需要知识吗?,外显知识是直接用言语表达的,因而具有明确的可传达性,从教学的角度来讲就是可教性;但语文知识大部分是缄默知识,即那些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知识。,在语文教学中,任何缄默知识的获得,都是以显性知识为导引的,显性知识牵引着学生,学生顺着显性知识暗示的方向,“意会”到缄默知识,并最终实现缄默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这就是马建忠所谓“即其可授受者以深求夫不可授受者”。,知识可以分为外显(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波兰尼),“教

13、”是一种行为,这种行为的实现需要一种沟通师生双方的媒介,没有这种媒介,教学无以依托进行;有了它,教师可以凭借它传达自己的思想,学生可凭借它理解教师的意图和自己的学习对象。,这种师生双方借以沟通的工具,我们可以称之为“工具知识”。,案例,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第12题: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春花闻杜鹃, 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茅苫三间厦,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注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趱:赶快。苫(shn):用草覆盖。(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

14、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答:,(答案:(2)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语文课程的主体内容是语文知识。”王荣生完整地理解“语文知识”的问题(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10期)“知识对于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没有了知识我们教什么?没有了语文知识,语文何以成为一门学科?”李卫东“知识”何为?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10期)“知识本身的重要性决定了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居于核心地位。知识的核心地位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周序、管浏斯评新课程改革中知识的地位之争(教育学报2

15、007年第5期),痛定思痛后的感悟:,“一方面是知识的匮乏,一方面是知识的老化,这就是当前语文教学在知识问题上遇到的两大困境。” 陈钟梁反思之后的回归(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10期) “语文知识无用”乃至“知识无用”的错误认识使语文教学成了脱离了知识根基的空中楼阁,成了一切跟着感觉走,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玄学。这也就意味着语文教学先贤们想构建一套系统而实用的语文知识系列,使语文教学得以序列化和科学化的理想追求和艰辛努力全部付诸东流。邵怀领新课标对语文知识的误解(语文教学之友2007年第11期) 没有语文知识,教学内容将浮游不定;没有语文知识,学生的语文学习又回到自发而非自觉的“原始积累”状态;没

16、有语文知识,语文教学很容易走向非语文。语文知识“理应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 黄伟语文知识教学的更新与重建(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11期),语文知识不仅包括语言知识,还包括言语知识和语文文化知识及其他相关知识,不仅包括陈述性知识,而且还包括程序性知识。刘光成语文知识教学的历程与反思(当代教育论坛2007年第5期) 一是阅读课文所需的背景材料知识,包括作家作品知识和时代背景知识;二是文章(文学)形式法则和语言表达法则知识,即文章(文学)写作知识和语法修辞知识;三是读法(学法)知识,就是指导学生阅读方法的知识。李山林试论语文教材的知识引导(语文建设2007年第9期)“我们需要的当然是指那些必要的语法修辞知识、文学知识、文体知识和读写听说知识。” 李卫东“知识”何为?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10期) 新课标在语文知识的表述上,最大的建设性在于“随文学习”的提出。随文学习,把知识学习的目标定位在学生的实践上,而不是“横向移植”相关学科知识。叶军语文知识的演化历程(语文学习2007年第12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