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报告封面(版)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8550182 上传时间:2018-10-30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实践报告封面(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社会实践报告封面(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社会实践报告封面(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社会实践报告封面(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社会实践报告封面(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实践报告封面(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实践报告封面(版)(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社会实践调查研究报告课程社会实践调查研究报告报告题目报告题目 中国不同阶层居民的消费倾向中国不同阶层居民的消费倾向 作者姓名作者姓名 刘晓琴刘晓琴 班级学号班级学号 2015211903054 学科专业学科专业 国际商务国际商务 所在学院所在学院 阿里巴巴商学院阿里巴巴商学院 任课教师任课教师 龚龚 昕昕 提交日期提交日期 2016 年年 12 月月 评定成绩评定成绩 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编制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编制摘要:摘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统计局发布的居民消费水平数据统计,我国的居民消费水

2、 平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我国依然存在贫富差距,按照职业将中国居民划分为下层、 中下层、中层、中上层、上层,对五个不同阶层结构的消费进行调查了解后可发现,高阶 层的消费对象是存在差异的,将消费进一步区别为生存性消费和发展性消费之后,显示的 趋势是:下层及中下层的居民消费偏向生存性的消费,而中层及以上的居民消费则更偏向 发展性消费。习近平主席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了解不同阶层的消费倾向以适应市 场需求是非常必要的。关键词关键词:贫富差距 供给侧改革 阶层结构 生存性消费 发展性消费研究背景研究背景1.经济主

3、要矛盾发生变化。 “投资出口占比太大,消费占比太小”的时代正在远去,而“供给跟不上需求”正凸显经济增长的重要障碍。供给侧改革是一种寻求经济新增长新动力的新思路,主要强调通过提高社会供给来促进经济增长。对于如何拉动经济增长,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改革有着截然不同的理念。需求侧管理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产出下降,所以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刺激政策” (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提高总需求,使实际产出达到潜在产出。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2.消化过剩产能提速。过剩产能已成

4、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产能过剩企业会占据大量资源,使得人力、资金、土地等成本居高不下,制约了新经济的发展。当前多个行业、多个地区的产能过剩正引起各方的担忧,可能引发通缩、失业、经济动力不足等一系列风险。3.服务业黄金时代到来。服务业是未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双重稳定器。一方面维持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提供就业岗位。第三产业每增长 1 个百分点能创造约 100 万个就业岗位,比工业多 50 万个左右。对政府保持经济增长和稳定就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当下服务业发展的根本瓶颈不是需求不足,恰恰是供给不足。在教育、医疗、金融、旅游等领域,一方面国内抱怨声不断,另一方面大批消费者源源不断地到国外消费。究

5、其缘由,这跟国内服务业供给侧的乏力有关。进行高效的供给侧改革首先要分析经济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具体内容,关注不同阶层的消费偏好,重视各阶层生活质量改善的时代性和阶段性特征,阻止过剩产能提速,供给侧要跟上消费者的需要设计供给产品,顺应和迎接服务业黄金时代到来。在这种的需求背景下,以阶层为变量分析人们的消费倾向,无论对需求侧改革,还是对供给侧改革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一)研究样本 以网络上的不同领域的人群为样本,以发放网络问卷的形式进行抽样调查,个别进行了详细访谈,结合暑假期间在教育机构实习期间进行的调查案例。 (二)研究目的 针对样本的消费方式及不同的开支所占比例进行调

6、查统计,研究不同阶层的生存性消费和发展性消费的倾向,结合自己所学到的商学专业的知识进一步 了解供给侧改革的方向。 (三)问卷设计和分析问卷设计对样本的所处阶层进行调查(由于时间和地域限制,调查范围较 小,顾本次调查中各阶层所占比例并不代表中国各阶级比例),从不同阶层样 本的饮食,日用品,医疗投入,娱乐方式,教育支出,住房用途以及交通方式 等投入情况分析他们的消费倾向。调查结果与分析调查结果与分析调查问卷总数:278有效问卷:234一、不同阶层的消费特点一、不同阶层的消费特点(一)统计结果:(一)统计结果:问题一问题一 您的家庭属于哪个阶层?您的家庭属于哪个阶层?表格 1 调查样本阶级分类统计所

7、属阶层下层中下层中层中上层上层小计比例下层:包括以农林牧渔业为业的农民阶层。中下层:包括半技术半体力劳动阶层,也包括主要依靠体力挣取工资的劳动工人,政府下层工作者。中层:包括受雇于各种企业的技术职业者以及城镇的小型个体经营商户,政府中层工作者。中上层:中小企业中的管理者,政府中层管理者。上层:企业拥有者,政府高层管理人员问题二问题二 您家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多少?您家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多少?人均收入下层中下层中层中上层上层3000030000问题三:您家居住在哪一个区域(城市,城乡结合带,农村)问题三:您家居住在哪一个区域(城市,城乡结合带,农村)您的家庭居住属于哪一个区您的家庭居住属于

8、哪一个区域(核心城市,中小城镇,域(核心城市,中小城镇,农村)农村)您家的日用品支出所占消费比例是多少 您家的饮食支出所占消费比例是多少您家的医疗投入所占消费比例是多少在周末和法定节假日,您的家庭会选择以哪种方式度过旅游旅游欣赏音欣赏音乐剧、乐剧、歌剧等歌剧等看电影看电影外出聚餐外出聚餐在家中度过在家中度过继续工作继续工作,教育支出,住房用途居住居住出租出租炒房炒房平常外出使用的交通工具不行不行自行车,自行车,电动车电动车普通轿车普通轿车高级轿车高级轿车是否持有股份、基金、艺术品等资产二、大学生婚恋观现状原因剖析二、大学生婚恋观现状原因剖析三、对当代三、对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教育大学生婚恋观的教

9、育对策及建议对策及建议http:/ 年第年第 4 4 期期)提要:提要:本文利用 2013 年 CSS 数据对中国社会各阶层消费倾向进行分析,发现农民阶层、工人阶层和老中产阶层的平均消费倾向较高;但受收入约束,农民阶层和工人阶层边际消费倾向较低。将消费进一步区别为生存性消费和发展性消费之后,显示的趋势是:农民阶层、工人阶层和老中产阶层的生存性边际消费倾向较高;新中产阶层与之相反,其生存性边际消费倾向较低,而发展性边际消费倾向却很高。由此可见,在顶层设计居民消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需要在生存性消费上瞄准农民阶层、工人阶层和老中产阶层,在发展性消费上瞄准新中产阶层和业主阶层。关键词:关键词:阶层

10、结构 消费升级 生存性消费 发展性消费在当前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出口乏力、投资不振的大背景下,消费成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控风险”当务之急的动力机制。而中国的消费市场,正在从模仿型排浪式向多档次、个性化、多样化发展。为适应消费结构的新变化,决策层近期持续强调,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这反映了中国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之后消费的次第升级,也预示着社会阶层分化已导致消费市场细化,使其对供给结构形成了多元诉求。因此,为刺激内需和改善供给结构所进行的顶层设计,既需关注不同阶层

11、的消费偏好,也要重视各阶层生活质量改善的时代性和阶段性特征。在生产者和流通者以商品价格、商品质量和多样化个性特征形构供给市场的同时,消费者的消费也以其购买偏好逐渐形成等级性类属。这是消费社会学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不管是“夸富宴”,还是“有闲阶级”的消费需求(凡勃伦,1964:75-95),抑或理性或非理性消费方式(贝尔,2010:119、194、280),都是阶层分化过程中出现的消费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以阶层为变量分析人们的消费倾向,无论对需求侧改革,还是对供给侧改革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一、理论背景、数据与变量一、理论背景、数据与变量20 世纪 60 年代,罗斯托将社会发展过程划分为

12、“传统阶段”、“准备起飞阶段”、“起飞阶段”、“走向成熟阶段”和“大众消费阶段”(1962:10)。1971 年,鉴于社会发展的新态势,他又在政治与成长阶段中,在“大众消费阶段”之后增加了“超大众消费阶段”,以解释大众生活质量的提升趋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维持了长达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在将自己转变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同时,也步入到中等收入阶段。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居民的消费结构。王宁认为,中国社会从总体上看仍是一个大众生产和精英消费并举的双轨社会,但城市正在步入消费社会(王宁,2009:1)。的确,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与后工业社会之后,已逐渐摆脱农业社会的短缺状态,以机器大生产方式开启了供给之路,

13、增加了消费品的可选择性,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消费社会的特征,逐步从生产者社会转变为消费者社会(鲍曼,2013:76-79)。西美尔认为,在上层阶层强调消费异质性的同时,中间阶层和底层民众会通过对“时尚”的模仿拉近其与上层阶层的差距(西美尔,2001:70-90)。波德里亚认为,进入消费社会后,人们对物的消费已从使用价值转化为对其社会地位表征的追求。所以,消费才在宏大社会叙事中更加凸显阶层的符号化含义(波德里亚,2001:68-69、84-85),人们开始不看重消费品的使用价值,而偏向于消费品的符号价值。对此,丹尼尔贝尔也有过颇为精到的分析(贝尔,2010:140-147)。已有相关研究刻画了从商

14、品短缺社会向商品过剩社会、从封闭型社会向深受全球化影响的开放型社会的转型及转型后的时代特征。但市场经济的波动性所导致的结果是极其复杂的。在经济上升时期,消费品的供给如萨伊定律一样,会自动产生需求。在经济下行时期,消费的“疲软”会使“剩余更为剩余”,这使政府不得不“去过剩产能”和“去库存”。于是,在认可消费结构的阶层符号特征存在的同时,还需继续深化研究,在差异化市场需求的框架下,“匹配”出各阶层,特别是中下阶层能够接受的制度安排,以满足或刺激大众的消费欲望,使供给侧结构适用于需求侧结构的变化。毕竟,消费产生的满足感,或消费差距相对缩小带来的获得感,才能最终影响大众的幸福感。较早以指标形式描述消费

15、阶层差异的是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他发现伴随人们收入的增长,食品在其总消费中的占比会逐渐下降。国际粮农组织依据恩格尔系数的高低,将消费阶层划分为最贫困阶层、勉强度日阶层、小康阶层、富裕阶层和最富裕阶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从 1978 年城镇 57.5%、农村 67.7%下降到 2000 年城镇 39.2%和农村 49.1%;2010 年进一步下降为城镇 35.7%和农村 41.1%;到 2013 年,中国恩格尔系数已经降低到城镇35.0%,农村 37.7%(国家统计局,2014)。利用恩格尔系数的分层作用,李培林、张翼从学理意义层面讨论了阶层作为一个客观变量对东南亚危机时期中国内需启动的政策含义(李培林、张翼,2001)。但恩格尔系数具有局限性。其一,伴随收入的上升,在长时段里,它的确会处于下降态势。可在短时段中,它有时会处于上升态势,有时会处于下降态势。其二,一般情况下,一个社会的恩格尔系数比较稳定,但在某些特殊因素影响下,如因为供给市场结构的重大变化,消费者的消费结构亦会发生转变;由于其他消费项占比的上升或下降,恩格尔系数会出现重大波动,使其失去对生活质量差异性的解释力。例如,消费者房租支出的上升、高档耐用消费品的购买、较高教育费用的支出等,都可能会降低家庭的食品消费支出占比。在这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