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叶的俄国》教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8549585 上传时间:2018-10-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9世纪中叶的俄国》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19世纪中叶的俄国》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19世纪中叶的俄国》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19世纪中叶的俄国》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19世纪中叶的俄国》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9世纪中叶的俄国》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世纪中叶的俄国》教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单元第七单元 第第 1 1 课课1919 世纪中叶的俄国世纪中叶的俄国 教案教案第七单元第 1 课19 世纪中叶的俄国教案一、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俄国的农奴制俄国农奴的生活状况农奴制的存在导致阶级矛盾激化、资本主义的缓慢发展、新思潮的涌动、对外战争的失败。而这些正是 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探究 19 世纪中叶的俄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方面的困难来寻求可能的解决途径分析农奴制的发展情况,探究农奴制对俄国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作用落后的制度成为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步履艰难的俄国工业发展俄国资本主义缓慢发展的情况提供资料,分析俄国工业发展

2、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及根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才是强国之策新思潮的涌动俄国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学生演示,主张的阐述革命民主主义运动对促进社会进步起到积极作用克里米亚战争战争爆发的原因、时间及结果问题探究落后必然挨打,改革是必由之路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教材分析与建议重点俄国的农奴制。难点俄国农奴制和沙皇专制制度的腐朽性。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内容分析和建议本课教材从“俄国的农奴制” 、 “步履艰难的俄国工业发展” 、“新思潮的涌动” 、 “克里米亚战争”四个方面介绍了俄国1861 年农奴制改革的背景。本课引言部分由文字描述、主要问题设计和重要概念三项

3、组成。文字描述以十九世纪中叶俄国知识分子对克里米亚战争前夕俄国时局的预测为内容,然后引入思考“他们为何将与西方的这场战争称为文明之战,对结局为何又如此悲观”?这段材料指出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是必然的结果,因为这是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的俄国同工业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英法之间的战争。知识分子希望俄国经过这一沉重的打击,使统治者认识到:只有废除农奴制,尽快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才是俄国的出路。这就为讲授克里米亚战争是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直接诱因作了铺垫。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把立足点放高一些,让学生明白俄国农奴制改革是时代发展的结果。19 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加快发展步伐,德、意、俄

4、、美、日等国开展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各国事件的发生尽管有其个性,但无一例外是受到本国 19 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发展推动的结果,充分显示了该时代的特征。为下面的教学搭好框架。学习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问题能力的形成,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进步观念和全球史观。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可以设计导入性问题,如:通过第七单元的引言我们知道俄国农奴制改革发生在哪一年?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呢?在学生回答了这些比较浅易的问题之后,进一步深入提出新的问题:俄国又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进行改革的?是什么原因促使亚历山大二世发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

5、这些问题,可以不要求学生立即作答,而是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这样导入新课,可以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不断地探求知识,以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益。第一目“俄国的农奴制” (1)俄国农奴制的确立和发展。俄国农奴制是 15 世纪下半叶19 世纪上半叶,俄国在以劳役制为主要剥削形式的地主庄园经济基础上建立的经济、法律制度。农民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处于社会最低层,实际上是农奴。早在 11 世纪前后,在基辅罗斯时代,王公、大贵族拥有大量世袭领地,强迫穷人服劳役。1415 世纪,莫斯科公国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度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农民陷于被奴役的地位。1649 年, 法律大全

6、明确宣布地主有权以 1626 年编纂的土地财产登记簿或 16461647 年的人口调查表为依据,无限期地追捕逃亡者,所有逃亡农民不论逃亡时间多久,都要连同他们的家庭、财产一起返回并定居在原来的地主领地里。 法律大全的颁布标志着俄国农奴制度最后确立。18 世纪,农奴制进一步推广到顿河和东乌克兰地区。在彼得一世改革时期,农民状况进一步恶化了。彼得一世不但从农民中抽丁当兵,而且还叫他们负担人头税,这对于农民的地位发生很大影响,因为它扩大了地主对于农民的权力。而且,彼得一世在位时还开始了广泛出卖农奴的做法。只用十个卢布就可以买到一名女农奴。彼得一世下诏对窝藏逃亡农民者处以死刑,没收其庄园。国家还设有专

7、门从事搜寻逃亡农民的侦察队。1760 年,沙皇还授予地主将农奴流放到西伯利亚的权利。到十八世纪下半期,俄国农民状况更加恶化。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时期,农奴制发展到顶峰。由于农民状况恶化,生产率普遍下降。18 世纪末19 世纪上半期,许多地主为增加商品粮食的生产,加紧剥夺农民的份地,只付给农民口粮,破坏了劳役制的基础。有些地主为增加收入,把劳役租改为代役租,农民为支付代役租而去城里谋生,农民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对地主的依附关系。某些富裕农民还力图用金钱赎取自由。封建农奴制危机行政重重。 (2)农奴制的危机。地主对于农民的穷凶极恶的压榨和奴役,引起农民不断地骚动。国内各阶级、阶层都行动起来参加或支持农

8、民的骚动。据统计,1801 年至 1810 年的 10 年间,农民骚动83 次;1811 年至 1820 年的 10 年间,农民骚动 124 次;1821 年到 1830 年的 10 年间,农民骚动则达到了 156 次;1831 年到 1840 年的 10 年间,农民骚动 143 次,这较上个10 年虽有所减少,但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缓和,只不过是一种短暂的平静。1841 年到 1850 年的 10 年间,农民骚动达到 351 次,而在接下来的 10 年间,农民骚动则超过 591 次。农民骚动的增加,意味着社会的动荡不安,严重威胁着农奴制度的政治、经济基础。 (3)农民的划分。俄国农奴制下的农民分

9、为地主农民、国有农民及宫廷农民。地主农民占农奴的绝大部分,受压迫最深,既要为地主服劳役,又要向地主奉献各种农副产品,人身自由最少。国有农民不直接依附封建主,但要受封建国家的残酷剥削,担负着繁重的贡税和各种无偿的劳役。宫廷农民从属于沙皇宫廷,专门供给沙皇必需品。教学建议:首先,利用教材【历史纵横】所给的材料,介绍俄国农奴制下的农民处境恶劣、地位低下,让学生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导入新课,让学生了解俄国农奴制的确立、发展情况。其次,指出由于俄国农奴制的存在,贵族地主残酷剥削,农奴生活非常贫困。让学生思考农奴制造成的社会危机。得出农奴制阻碍了俄国社会发展的结论。第三,指出农奴制的存在,激化了社会矛

10、盾。教师可提供原始数据来说明农民骚动次数之多,影响之大。以此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农民的骚动威胁着农奴制度的政治、经济基础。第四,简要介绍俄国农奴制下的农民不同的划分,让学生理解无论哪种农民都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奴役。第二目“步履艰难的俄国工业发展”(1)俄国工业发展的背景。19 世纪上半期,西欧国家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沙皇俄国却仍然是一个以农奴制为基础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但是,从 19 世纪中叶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在封建社会内部缓慢发展,并且逐步破坏着封建农奴制基础,使农奴制危机不断加深。1804年,俄国有 1200 家手工工场,到 50 年代末逐步发展到2800 家。19 世纪三四十年代

11、,俄国开始了工业革命。1858年,仅莫斯科一省就有蒸汽机 158 架。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人人数也不断增加。在 1861 年改革前,共有工人 86 万名。同时,工业中自由雇佣劳动也逐渐超过农奴劳动。自由雇佣工人在全部工人中的比例,1804 年为 48%,1860 年上升到 87%。 (2)俄国农奴制和沙皇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9 世纪上半叶的俄国,无论是从疆域,还是从人口上看,都是欧洲的第一大国。俄国很早就同西方国家进行贸易往来。但是,俄国的发展却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政治上,俄国实行封建专制制度。而同时期的西方诸国如英国、法国等,却早已砸碎了封建制度的枷锁,建立起强大的资产阶级政权

12、。经济上,俄国占统治地位的是封建的农奴制经济,1861 年前,俄国的农业劳动力仍占劳动力总数的 89,国民财富收入的 71是由他们创造的。俄国工业劳动力只占到劳动力总数的 10左右,且工业的基本形式是手工工场,以手工劳动为主。同时期的英、法等国却已在生产中大规模使用机器生产。1860 年,俄国的铁产量为 29 万吨,德国的铁产量在 1850 年时就已达到40.2 万吨,英国在 1850 年时的铁产量为 225 万吨。铁路建设最能反映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1860 年,俄国建成的铁路只有 1600 公里,同年的英国建成的铁路则有 14603 公里,法国到 1861 年时建成的铁路有 9160 公里

13、。教学建议:首先,教师提供有关俄国在 19 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发展的材料,提问这段材料说明了哪些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并讨论。让学生理解 19 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俄国封建社会内部缓慢发展。其次,根据本课教材中所提供的“各国人均收入比较(1861) ”材料,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学思之窗】中的问题“为何到 19 世纪中叶,俄国同西方国家会有如此大的差距?”教师从政治、经济体制两个方面去帮助学生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俄国只有废除农奴制,才有出路。第三目“新思潮的涌动” (1)十二月党人起义。19 世纪初,一些在大学和军官学校里学习的贵族青年,接触到了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启蒙思想

14、家的先进思想,特别是参加 1812 年反拿破仑战争,进入法国等西欧国家,亲身感受了西欧先进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他们日益不满沙皇专制统治,在人民革命运动的推动下,掀起了反对农奴制和专制制度的斗争,最终在 1825 年俄历十二月发动了起义。这些革命者也被称为十二月党人。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局限性是明显的,十二月党人不敢发动人民群众,使起义处于孤立无援地位而最后失败。但是,这次起义仍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它是俄国历史上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第一次公开武装发动,它标志着俄国革命运动史的开端,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对后来的俄国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2)革命民主主义者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斗争。农民的反农奴制斗争,在俄国平

15、民知识分子中间引起了热烈的反响,这些平民知识分子在思想方面表达了农民的利益和愿望,成为农奴解放运动的鼓动者。他们积极宣传使用革命手段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废除农奴制。在18591861 年间,他们成为社会政治舞台上一个重要力量。平民知识分子中间最杰出的人物有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1857 年,赫尔岑出版钟声杂志,大胆提出消灭农奴制的主张。他呼吁把农民从农奴身份中解放出来,并且把土地分配给他们。赫尔岑虽然有时也幻想由统治阶级“自上而下”地解放农奴,但是他也认为如果这条路行不通的话,就应该采取革命手段。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态度则更为坚决,他是一位充满战斗精神的政论家及文艺批评家,他积极传播农民革命的思

16、想。他相信用和平手段解放劳动人民无异于缘木求鱼,他把希望全部寄托在革命上面。他对统治阶级不抱任何幻想,他主张为了废除农奴制度,必须消灭专制制度。在他看来,俄国必须实行农民革命,推翻专制政体,把土地归还给农民。他在 19 世纪 50 年代末展开了广泛的宣传活动,强调用革命方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主张把土地分给农民,坚决反对由农民赎买土地。18591861 年间,俄国出现了一些革命组织。如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在彼得堡成立的组织和赫尔岑等人在伦敦成立的组织,都制订了革命纲领。但是,这些革命活动最终并没有真正发展为革命。这样, “自下而上”地消灭农奴制的企图终于以失败告终。教学建议:首先,教师带领学生简单回顾 19 世纪初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主张以及对俄国贵族青年的影响。如伏尔泰的“希望通过开明君主的改革过渡到君主立宪制” ;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原则;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 。使他们对农奴制和封建专制不满。并最终发动了武装起义,即“十二月党人起义” 。其次,让学生看书中的【资料回放】和【学思之窗】 ,了解19 世纪初的俄国贵族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