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传》经典名句选编共计六十一句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8478839 上传时间:2018-10-29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60.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秋左传》经典名句选编共计六十一句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春秋左传》经典名句选编共计六十一句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春秋左传》经典名句选编共计六十一句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春秋左传》经典名句选编共计六十一句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春秋左传》经典名句选编共计六十一句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春秋左传》经典名句选编共计六十一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秋左传》经典名句选编共计六十一句(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春秋左春秋左传传 经经典名句典名句选编选编 61 句句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体的史书。“春秋”本来是春秋时代各国史书的通称,那时不少诸侯国都有自己按年代记录下的国史。到战国末年,各国史书先后失传,只有鲁国的春秋传了下来。它虽然用了鲁国的纪年,却记录了各国的事,实际上是一部通史。春秋的作者是鲁国历代的史官,后来经过孔子编辑、修订。它的记事年代上起鲁隐公元年(前 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 481)为止,一共二百四十二年。它的取材范围包括了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旧闻。后来,儒家学者把春秋尊为 “经”,列入“五经”当中,称为春秋经。流传到现在的春秋有三种,即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汉代学

2、者认为它们都是讲解春秋的著作。这三传的内容大体相同,最主要的差异是左传用秦以前的古文写成;公羊传和谷梁传则用汉代的今文写成,公羊和谷规两传记事只到鲁哀公十四年,左传则到鲁哀公十六年; 公羊传和谷梁传在鲁襄公二十一年(前 552)记了“孔子 生”,而左传中却没有。在“讲解”春秋的三传中,左传被认为较重要,也有学者认为它是一部与春秋有关的、相对独立的史书。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左传全书约十八万字,按照鲁国从隐公到哀公一共十二个 国君的顺序,记载了春秋时代二百五十四年间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史实,内容涉及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者在记述史实的同

3、时,也透露出了自己的观点。理想和情感态度,记事写人具有相当的艺术性,运用了不少巧妙的文学手法,儿其是写战争和外交辞令,成为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因此,左传不仅是一部杰出的编年史著作,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著作。有关左传的作者,至今仍然没有一致的看法。唐代以前,人们大多相信作者是与孔子同时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但是这一税法存在很多矛盾,唐以后不断有人提出怀疑,有人认为作者是一位不知名的史学家,也有人认为作者不止一人。不过,大多数人认为,左传的编定成书是在战国初年。选编名言如下:1、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 见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弈(y):下棋。耦:(u 偶):对手。这两句大意是:下棋的人拿着棋子而决定

4、不了下在什么地方,这样的人必定胜不了对手。现在多引用“举棋不定”形容优柔寡断的人遇到问题犹豫不决,拿不定注意。2、从善如流。 春秋左丘明左传成公八年。从:跟随。善:正确的。如流:如顺流而下,比喻快。本句大意是:听从正确的意见象流水一样快。这句已成习见的成语,在生活中使用率高,比喻能很快地接受别人好的意见,虚心听取他人的批评和建议。3、好学而不贰。 喜欢学习而专心一志。 注:论语里有“不贰过”4、风马牛不相及。 见左传僖公四年。风:指牲畜发情时雌雄追逐相诱。本句大意是:马与牛不同类,即使它们发情时也不会引诱追逐,碰在一起。据左传记载:齐桓公带领诸侯之兵攻打楚国,楚国派外交使节见齐桓公说:你们齐国

5、在北方,我们楚国在南方,两地相距很远,没想到你们竞入侵我们的国土,这是为什么呢?楚国使者以为喻,说明齐、楚两国了无瓜葛,毫不相干,何以兵戎相见,发动侵略?这句话现在已成日常成语,用以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没有任何共同点和相联系之处。5、吃一堑,长一智。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堑(qin 欠)壕淘,引申为挫折。这两句大意是:遭受一敬挫折,便得到一次教训,增长一分才智。左传的原文是:“卫侯来献其乘马,日启服,堑而死”。“堑而死”是堕入淘中而死的意思。告诉我们:受到一次跌落沟中的教训,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起来,变失败为胜利,增长了才智。明代王阳明与薛尚谦:“经一蹶者长一智”,与此意相近。现巳成为精辟

6、的格言,教育人们树立对待失败的正确态度,使失败也变成知识、智慧和财富。6、多行不义,必自毙。“多作不合情理的事,必然自己垮台7、不以一眚掩大德。 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眚(shng 省):眼病,引申为过失。本句大意是:不能因为一次过失而掩盖了平紊的高尚品德和过去的功绩。公元前六二七年,孟明、西乞、白乙奉秦穆公之命,劳师袭远,攻打郑国,归途中被晋军在崤山打得大败,三人被俘。后被放回,秦穆公到郊外迎接他们,深责自己的罪过,并说:“且吾”,也没有解除孟明三人的职务。这句话现在常用以说明要全面地、历史地看人,不能因为某人一时一事的过错,就抹杀、否定他的全部功绩。8、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春秋左丘

7、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引孔子语。文:文采。行:流传。这两句大意是:言辞没有文采,流行得不会很远。写诗作文,虽然内容是很重要的,务必力求充实,但语言也是不可忽视的,语言过于浅俗,或者板滞、艰涩、缺乏文采,人们就不乐于诵读,也不会流传久远。这两句可供论述文学创作应力求语言生动传神时引用。9、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皮已经不存在,毛又依附在哪里? 10、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见左传宣公十五年。无:不要。尔:你。虞:欺骗。这两句大意是:我不诈骗你,你不欺骗我。楚国围困宋国国都达数月之久,攻打不下。宋国派华元夜间潜入楚军主将子反的卧室与他谈判,如果楚军后退三十里,宋国愿意同楚订立盟约。楚国同意朱国提出的条件

8、,实现了和平。后来两国共盟,楚国在盟约上写道:“”,意思是真诚相待,互不欺诈。现在人们常常反其意而用之,把这两句演化成成语“尔虞我诈”或“尔诈我虞”,意思是:你欺骗我,我暗算你,彼此间勾心斗角,相互倾轧,玩弄阴谋手段,欺诈坑骗。11、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五年。辅:指面颊骨。车:指牙床。这两句大意是:面颊骨和牙床互相依靠,紧密相连;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公元前六五八年,晋国收买了虞国,军队顺利地通过虞国去攻打虢国。三年后,晋国又提出要求,要晋军越过虞国国境再次攻打虢国。大臣宫子奇劝谏虞国国君说:虞、虢两国是近邻,美系密切,就像谚语所说的一样,一旦虢国灭亡了,虞国就会直

9、接受到威胁。后人多引用此名句说明两个邻近国家(或政党、团体)利害相关、互相依存的关系。12、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春秋左丘明左传宜公十五年。这两句大意是:虽然鞭子很长,但不应该用来抽打马的肚子(意谓力量用得不是地方)。楚国围攻宋国,宋向晋国求救,景公就发兵相助。伯宗劝阻景公,认为上天庇佑楚国,晋国虽然强大,但不能违背天意去攻打楚国,犹如一样。“鞭长莫及”的成语即从此化来,但用法已与原意不同,意思变为:马鞭子虽然很长,但够不着马腹,因此用鞭抽打总打不到马肚子上。借以比喻条件不足,力所不及。13、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十年。其:岂,难道。辞:指理由。这两句大意是:想要给别人加上罪

10、名,难道还找不到借口吗?晋献公死后,晋冒发生内乱。大夫里克等立公子重耳为国君,后东周大夫周公无忌又扶持太子申生为君,就是晋惠公。惠公即位后,就赐死里克,里克临死说了的话。孔颖迭解释这句话为“言君今欲加臣之罪,其畏无辞以罪臣乎!”今多写作“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用以谴责那些随意罗织罪名,造借口,诬陷别人的人。14、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春秋左丘明左传庄公二十四年引古语共(hng 宏):通“洪” 。这两句太意是:节俭是一种大的德行奢侈是一种大的罪恶。崇尚节俭,反对奢侈,是我们民族自古提倡的黄美德。这两句上古流传下来的宝贵格言,对当今民风具有现实的教育和针砭意义。1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1、。 春秋左丘明左传庄公十年。这几句大意是:第一次擂鼓时,战士们鼓足了勇气;第二次擂鼓时,勇气就衰落了;第三次擂鼓时,勇气就丧失尽净了。这几句是春秋时军事家曹刿与鲁庄公论战时说的名言,意为作战时开头勇气十足,几次战斗失利,士气就衰退了,军无斗志,焉能不败?曹刿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士气盛衰的诸种因素,及士气与胜负的关系,精炼地提出:保护士卒的积极性和旺盛的士气,是夺取胜利的关键。现在“一鼓作气”已成为成语,形容作事时要鼓起劲头,勇往直前。16、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 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一年。举:举荐。仇:仇敌。亲:亲人。这两句大意是:举荐一家之外的人不弃去自己的仇人,举荐一家之内的人不失掉

12、自己的亲人。向国家推荐人才,要出以公心,唯才是举,即使自己的仇人,只要有才干,也不因仇隙而不举荐他;即使自己的亲人,只要有才干,也不目避嫌而不举荐他。左传襄公三年载:中军尉祁奚请告老,晋侯问谁可接任他的职位,他推举仇人解狐。解狐未任职而死,祁奚又推举自己的儿子祁午继任。时人称祁奚“能举善”。这两句可用于说明任人或表先要大公无私,不弃仇,不难亲。17、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见左传宣公二年载士会语。这几句大意是:哪一个人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而能改正,没有比这再大的好事了。确实每一个人都会有过错。唐代的刘禹锡说过:“贤能不能无过”;宋代的苏辙进一步说:“自古圣人不能无

13、过”。古往今来的名人、伟人犯错误者,比比皆是,关键在于对待错误的态度。如果讳疾忌医,坚持错误,则将一错再错,不可救药;只要知过而改,吸取教训,就能使坏事变成好事,所以古人称为“善莫太焉”。可引用以勉勋犯了错误的朋友。18、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见左传昭公十一年。末:树梢。折(sh 蛇):断。掉:摆动。这两句大意是:树冠大了必然折断,尾巴大了必然不能摆动。末与本,尾与身是矛盾的统一,末大与尾大都超过了树与动物承受力的限度,所以各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树被折断,尾不摆动。可用于对世事的体察和对矛盾转化哲理的说明。旧时常以“尾大不掉”比喻部下势力强大,不听从上级的指挥调遣。19、私仇不及公。 春秋左丘

14、明左传哀公五年。本句大意是:私人之间的仇恨不涉及公家的事。,这是处理公私矛盾的一条准则。不能因为个人之间的恩怨仇隙而置公家的利益于不顾仗官依势,挟私报复。本句多用于处理公与私的关系。20、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十一年。这几句大意是:处于安全环境时要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危险,考虑到危险就会有所准备,事先有了准备就可以避免祸患。这几句常省作“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具有深广的警戒意义,无论对治国、理家或其他事业都适用,因而广为人们称引。2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见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指占据高位、享受厚禄的统治者。鄙:庸俗,鄙陋。远谋:作长远打算。这两句大意是:当权的人目光

15、短浅,庸俗鄙陋,不能作出深远的谋划。这两句在原文中是曹刿指责当时鲁国上层统治者缺乏政治、军事才能,不能作细致周密的谋划,去指挥鲁国军队打败齐国,后世多引用以讽刺那些虽身居高位,却昏庸无能的统治者。22、松柏之下,其草不殖。 见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殖:繁殖,生长。这两句大意是:在松柏大树的下面,草是不能茂盛生长的。公元前五四四年。楚康王崩,郏敖即位,王子围为令尹。时郑国在楚国的使臣子羽以松柏比权大势强的令尹王子围,以树下草比力小势弱的新君郟敖,说了两句话。后世遂以比喻弱者受制于强者,在强大势力面前,弱小者受压抑,遭箝制,难以生存和发展。国语晋语:“松柏之地,其草不肥”与意思相近。23、太上有立德,

16、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为不朽。 见左传裹公二十四年引古语。太上:最高。这几句大意是:人生最高的目标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业,再次是著书立说。这几句把树立德行看得高于建功立业和著书立说,足见古人对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视,同时也说明建功立业和著书立说不可忽视。作者在之后接着说:“虽久不废,此之渭不朽”,意谓树立德行建功立业并留下言论著作,作到这三点,人虽死了,也永远不会磨灭,这就叫不朽。24、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 见左传阳公五年。这两句大意是:当权执政者不能无故奖赏对自己有恩惠的人,不能借故惩罚与自己有私仇的人。一二句提醒为官者不能假公济私,既不能借当官的方便报私恩,提拔,赏赐与自已有私交的人,更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