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8392529 上传时间:2018-10-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教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语文上册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案一、教材教材简析:烛之武退秦师是先秦历史散文左传中的名篇。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临危受命,巧妙利用秦晋矛盾,任凭三寸不烂之舌,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离散秦晋盟约,劝退秦师,智走晋师,保卫郑国。内容生动有趣,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忠义智勇,辞令精妙绝伦,是一篇历史散文佳作。该课的地位和作用: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学习先秦历史散文,学习本单元,要在重视诵读和背诵上;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用现代观念加以审视。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指导学生学好这篇,打好

2、基础,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阶段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2、能力目标: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3、德育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标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根据教学目标设定,本文确立三个教学重点。

3、1、理解好把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理清思路,把握思想内容。3、分析烛之武的形象。教学难点:烛之武的劝说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 125个字,却说了五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是教学难点。二、教法针对文言文基础知识必学,本文特点必掌握,思想教育必做到。教学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班级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置措施。因此,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学习基础,结合我的教学特点,我将用一下方法进行教学:A、自学、诵读、讨论、总结。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习。B、范读、学生诵读、整体感

4、知、启发讨论、师生互动。师生互动生成教学。选择教法的依据: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整合,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语感的培养,以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在教学时重点采用诵读的方法,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深究课文。同时通过多媒体和讲解讨论来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进行有效教学。三、学法学情分析刚踏入高中的学生,古文学习的兴趣还有所缺乏,学习的方法还比较单一。针对这一现状,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要进行学法指导。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

5、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A、参照注解大体理解,大声诵读增加语感,动脑分析形成能力。B、圈点、勾画、批注,疑点、重点、难点、能力点,养成读书好习惯。c、正确的诵读,激情讨论,理性分析四、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五、课时安排3 课时六、说教学程序1、布置预习借助工具书,参看提示、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设置以上预习的依据是:大纲要求“要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由一般到特殊,或由整体到具体。学

6、习课文也是如此,先对课文整体感知,然后再精读细研。2、导入新课,激发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好的开端,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兴趣。孙子兵法是我国几千年来的智慧的结晶: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三国演义我们最佩服谁:诸葛亮。为什么?生答:当大敌压境,当国家将亡,我们将怎么办?几千年前的烛之武为我们提供了借鉴,请看烛之武退秦师 。3、教学新课:四个方面A

7、、基础知识整理中重点词、词组、句式实词:贰军师子是鄙远陪赐朝夕版唯一词多义:若说辞鄙微之词组:以为“所”字词组句式:判断句宾语前置句B、课文内容理解启发诱导,讨论探究1)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由此问题引出的第一段,分析战争的原因:三点。2)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第二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中有什么作用?此段为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荐,道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时,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烛之武的说辞共 125 个字,语言非常精炼,含义丰富,可分为五层:i.站在秦国立场上,博得秦伯好感,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能。ii.说明亡郑利晋,保郑

8、利秦,动摇秦亡郑信心。iii.进一步利益诱惑,使秦舍弊求利,放弃原有做法。iv.再以历史上晋对秦的背叛,离间秦晋联盟。v.从历史说到将来,指出晋的贪婪将威胁到秦的发展。总之,在短短的百余字内,烛之武站在秦的立场上,替秦分析围郑的利弊,层层深入,句句击中要害,又句句打动秦伯,使秦国最终撤去了包围,保全了郑国。整个说辞充分表现出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4)秦伯退师后,晋文公表现如何?此问引出的最后一段,这段对事件结果的交代,也顺便表现了晋文公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文公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正是晋文公日后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c、烛之武

9、形象分析,现代观念认知烛之武综合人才。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良好人际关系,佚之狐。政治观察家,熟知各国历史及现实。哲学家,抓主要矛盾。心理学家,说服对秦君的策略。辩士,语言表达能力极强。爱国志士,对郑国态度。普通人,发牢骚。忠义、智慧、勇敢。烛之武是这篇课文的中心人物,虽然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但他的能力和能言善辩却早已闻名郑国。所以,在国难当头,郑国君臣一筹莫展的时候,佚之狐推荐了他。他的一番牢骚,使他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郑伯的自责,更重要的是,烛之武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满,增强了了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见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对秦晋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似乎处处为秦国着想,因而能够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说的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左传就是这样通过正面和侧面,用精彩的语言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4.布置作业背诵全文课后练习二、三七、说板书设计烛之武退秦师郑危在旦夕秦晋围郑临危受命烛之武夜缒而出秦军乃还智说秦君郑转危为安晋亦去之补充说明:教师教学预案只是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教学的一种预设,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确保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灵活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次序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