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案鲁教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8392527 上传时间:2018-10-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3.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案鲁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案鲁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案鲁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案鲁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案鲁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案鲁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案鲁教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语文上册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第二课 时教案鲁教版时教案鲁教版第二课时一、落实字词,检查背诵鄙边远的地方 庸俗,鄙陋。看不起,轻视。2许准许。 答应,听从。 赞同。 约数 表处所3阙qu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qu 城楼qu 皇宫,引申为朝廷qu 通“缺”ju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4微细小,轻微衰败 国势衰微。卑贱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如果没有。 5敝坏,破旧。谦词 敝人疲惫 损害,衰败。 因人之力以敝之。二、虚词以以其无礼于晋 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 焉用亡郑以陪邻?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而今急而求子 夜缒而出 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朝济而夕

2、设版焉。 3焉子亦有不利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且焉置土石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永之人争奔走焉 三、词类活用晋军函陵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邻之厚,君之薄也 越国以鄙远朝济而夕设版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四、通假字焉用亡郑以陪邻? 共其乏困 何厌之有? 秦伯说 失其所与,不知 五、古今异义:行李之往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亦去之 六、文言句式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结构后置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 “有何厌” 。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二、总结人物,见仁见智重点分析三个人物形象。第一个人物郑伯。让学生读郑伯说的话:吾不能早用子,今急

3、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大部分同学会说郑伯是一个礼贤下士、从谏如流的君主)启发学生们是不是还能有别的理解:他平白无故的怎么礼贤下士起来了呢?让学生们想一想郑伯和勾践有什么共同之处。 (二人都是事到临头才开始求贤。 )2让学生们品味他的话:“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言外之意就是:你出来干活,是帮我的忙也是帮你的忙,你如果不肯帮忙,对你也没有好处。 (话里含有威胁的意味)再想一想秦晋攻打郑的原因当年慢待重耳,可知郑伯是个目光短浅又自私的人,如今来求烛之武,也不过是临时抱佛脚罢了。3从郑伯身上可得出什么教训?启发学生思考,找人回答。明确:一定要不断挖掘和重视人才,不要等到危机

4、出现后再重用人才。三、第二个人物佚之狐。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让学生读佚之狐的那句话: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让学生谈对佚之狐的看法。多数学生会说这是个伯乐。那么请学生思考如下问题: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据史料记载,说服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劝退秦师。但他为什么自己不去而举荐了烛之武呢?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明确: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还可能被牢牢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后人指指点点。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几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落个“伯乐”的美名。所以说

5、他是一条狡猾的狐狸!2通过他的话,我们可知他对烛之武是很了解的。那么既然他知道烛之武这么能干,为什么到现在才举荐呢?让学生分析他这是一种什么心理。明确:嫉妒、红眼病。四、第三个重点人物烛之武关于烛之武书上的记载:正史上对他的记述除了左传这些文字外,别处似乎很难找到他的名字了。 史记里有简单的几句:“郑使人言穆公” 、 “乃使人私于秦” 、 “乃间令使谓秦穆公” 。 “人” “使”二字使烛之武成了无名英雄。 东周列国志里说他“须发尽白,佝偻其身,踌躇其步, ”以至到了朝堂之上, “左右莫不含笑” 。佚之狐对他的评价是:“口悬河汉,舌摇山岳。 ”从其后来的表现看,此言不虚。2请学生思考:这样的人为

6、何老不见用?年近七十,也只是个小小的“圉正” (弼马温)?明确: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有权者的嫉妒。从文中可看出,他对国家大事了解得很透彻。既然烛之武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透彻想干什么?启发: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 ,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

7、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3让学生展开想象,想象烛之武在漫长的岁月里是怎样渴望为国立功,实现自己的报负的。可以想象:烛之武向多少人探问过天下的分分合合,路人、行商、政客(其中可能就有佚之狐) ;可以想象出多少个日夜他翻看竹简的手势与眼神;想象出多少次他侧耳细听能从王宫里传来征召自己的声响时的焦急与渴盼。4烛之武的闪光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 ”让学生用烛之武的言行来证实这句诗。教师阐述:这样一个才华长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

8、如归。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对郑国的最朴素的爱又加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 “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 ,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5拓展:烛之武这么能干,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他是不是也有一些小小的缺点呢?如:烛之武为何不在“臣之壮也”的时候,也像三百年后的晚生毛遂那样,大胆地“自赞”于郑伯的驾前呢?在推销自己这点上,春秋之“士”远不如战国之“士”放得开。商鞅、冯谖

9、、范睢、苏秦,哪一个不是在竭力运筹、想方设法(有的甚至不择手段)去干谒王侯,以期受到垂青授以大任,创出一番功业而名垂史册呢?我觉得,在烛之武的心里,更多的还珍藏着做为“士”的标志之一的清高与孤傲。 “士为知己者死” ,如果碰不上一个敬贤礼士、思贤若渴的开明君主,宁可老死家中、默默无闻,也绝不涎皮赖脸的去求人家赏给自己一个板凳、弯腰低头地做一个平庸的官僚。他们人生最年富力强的岁月在磋砣中消磨逝去,我们可以为他们惋惜,但我们必须向他们那高傲的灵魂敬礼!可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五、教师总结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

10、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六、练习回扣下列两句中加线的字的正确读音是()夜缒而出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Azhu gng Bzhu gngczhu gng Dzhu gng2 “晋军函陵”句中的“军”字的正确意思是()A、军队 B、攻打 c、驻扎 D、包围3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加线的字的性质用法是否相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焉用亡郑以陪邻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A与相同,与相同B与相同,与不同c与不同,与相同D与不同,与不同4对下列句子的“之”字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是()公从之 臣之壮也 是寡人之过也 许之邻之厚,君之薄也 行

11、李之往来 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 将焉取之 惟君图之使杞,逢孙、杨孙戍之A B c D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寡人之过也 是:判断词。B既东封郑 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 “以为疆界” 。c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D越国以鄙远 鄙:边疆、边邑。这里用作动词:“当作边疆” 。6与“何罪之有”句式同类的一项是()A令以责之里正 B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之c古之人不余欺也 D求人可使报秦者8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越国以鄙远 鄙远:鄙视边远地区B用亡郑以陪邻 陪:陪伴c共其乏困 共:供应D若不阙秦 阙:缺少9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线的字的意思,

12、判断正确的一项是无能为也已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郑即知亡矣 焉用亡郑以陪邻A “已”和“矣”相同,两个“焉”不同。B “已”和“矣”相同,两个“焉”也相同。c “已”和“矣”不同,两个“焉”相同。D “已”和“矣”不同,两个“焉”也不同。选出 1015 题所示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0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A因为郑伯对晋不友好,并且对楚国怀有二心而背叛了晋国。B因为郑伯对晋不友好,并且对晋国怀有二心而与楚亲善。c因为郑伯在晋国时不礼貌,并且对晋国怀有二心而与楚亲善。D因为郑伯在晋国时不礼貌,并且对楚国怀有二心而背叛了晋国。1敢以烦执事 唯君图之()A哪敢用灭亡郑国的办法来劳驾您的臣下只

13、有您能对付得了他B哪敢用灭亡郑国的办法来劳驾您的臣下希望您好好考虑这件事c那就请您劳累希望您好好考虑这件事D那就请您劳累只有您能对付得了他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A我未能在早前重用您,现在情势危急却来求您,是我的过错。B我未能在早前重用您,现在情势危急却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c我不在早前使用您,现在情势危急了却来求您,是我的过错。D我未能在早前使用您,现在情势危急了却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3邻之厚,君之薄也。 ()A邻国国势增强了,就显出您的国家力量薄弱了。B邻国国势增强,就等于您的国家力量削弱了。c邻国如果强盛了,就显出您的国家力量薄弱。D邻国如果强盛了,就等于您的国

14、家力量削弱了。4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A郑国来往运送行李,秦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资粮,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B秦国来往运送行李,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资粮,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c郑国的外交使节经过秦国,秦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资粮,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D秦国的外交使节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资粮,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5若不阙秦,将焉取之?()A如果秦国不受伤害,将从哪里得到它所需要的东西呢?B如果不去损害秦国,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要取得的土地呢?c如果不使晋受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要取得的土地呢?D如果晋国不受伤害,将从哪里得到它所需要的东西呢?6对烛之武劝说秦伯退

15、兵,分析正确的一组是()晋国贪得无厌,时时图谋扩张领土。晋国经常背信弃义,不足信赖,秦不应与之共事。秦楚两国有相互勾结以排挤秦国之势。秦晋灭郑,有利于晋,不利于秦。郑国朝秦暮楚必将亡国,只有跟随秦国,郑国才有出路。秦郑交好,有利于秦,不利于晋。A B c D7烛之武的话中表现外交词令中婉曲表达方式的是()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D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8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师的理由,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秦军欲越过晋国并看不起远方的郑国,这实际上是很困难的事。B相邻的晋国实力雄厚了,实际上自己的力量就削弱了,保留下郑国对秦也是会有好处的。c秦对晋侯有过恩赐,但晋侯回国后就违背承诺,并迅速筑墙拒守。D如让晋占领了郑,那么他们还要扩张势力,势必危及秦的安全,这种损秦肥晋的作法,实不足取。9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