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8392418 上传时间:2018-10-2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0.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语文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荆轲刺秦王教案教案教学目的: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3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通假字:淬、决、卒;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4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 。教学重点:、把握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及精练传神的人物语言。2、重点分析两个场面。一是“易水辞诀” ,二是“廷刺秦王” 。教学难点:学会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教学设想:本文记叙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

2、,几乎照录全文。因此,本文可以看作人物传记。拟从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设计导读提问,同时对剪裁、记叙与描写的综合运用作适当提示。2教学方法,在讲读的基础上,开展评述或辩论。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研读课文第一部分。教学步骤: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复习关于战国策的知识: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 。初中语文第六册的基本课丈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战国策魏策 。高中语文第一册(必修)自读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 。 战国策又称国策 ,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

3、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土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丈学价值。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2、历史背景: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 227 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 230 年灭韩,又于公元前 228 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 ,太子丹于公元前 232 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 ,“君臣相疑” ,然后联合

4、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 226 年破燕,公元前 222 年灭燕。一教法建议【抛砖引玉】首先,要引导学生复习或国至秦统一的这段历史,并适当补充与本文有关的细节。阅读本文,可通过圈、点、划的方法,结合注解,口译全文;然后抓住一个“刺”字,把全文情节,按开端刺的缘起,发展刺的准备,高潮廷刺秦王,结局荆轲被斩的顺序把全文划分为四部分。要把字、词、句的理解列为重要教学环节。主要由学生自己借助词典和课文注释进行自学,教师只给予难点辅导。自学和辅导的重点都应与教学目的一致。课后要引导学生对语言知识加以整理,包括以下内容:1.通假字 1.古今异义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5

5、.特殊句式 6.重点词语结合“思考和练习” ,就“荆轲是奴才还是英雄,应当致颂还是应当批判”展开辩论。【指点迷津】战国策是一部按国记事的历史著作,起自战国初,止于秦国并六国之后。初有国策 、 国事 、 短长 、长书 、 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刘向整理编订为三十三卷,定名为战国策 。书中侧重于记叙战国时期的策士们纵横捭阖的“奇策异智” ,从中反映出当时政治、经济以及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的矛盾斗争,也描写了不少义士和勇士。表现了他们不畏强暴的优秀品质。 战国策文学价值较高。叙事状物,铺张渲染;说理论事,纵横恣肆;刻画人物,逼真动人;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故事,语言绚丽多彩。代表了战国时期散文发展的水平。荆

6、轲刺秦王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主要是对荆轲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上的。认识荆轲这一人物,要采取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方法,切不可简单化、概念化。这里,有这样几个区别值得注意:.要把荆轲的事迹和精神在历史上曾经产生过的作用和今天对荆轲的重新认识区别开来;2.要把荆轲个人的动机与客观效果区别开来;3.要把宏观上的历史趋势与微观上的具体历史环境区别开来。刑轲作为英勇机智、济弱扶困、反抗强暴、敢于自我牺牲的英雄形象留传后世,在历史上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这是客观存在,应当受到尊重。刑轲的报恩思想是和当时保卫燕国的思想结合在一起的。秦国统一天下是历史的趋势,但秦国兼并的残暴,却又是不可否认的。荆轲采取个人恐怖的手

7、段是不可取的,但也应该看到这种行为的实质,是正义的,而当时广大人民对强权暴秦的反抗也是多种层次的,我们不能苛求古人。二学海导航【学法指要】重难点解析.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思维提示:这个问题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讨论时要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观点进行分析。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一向为人民传颂,他那壮烈之举,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人们,这是因为刺秦王不是一般的侠义行动,而是反抗强暴侵的正义行动。虽然荆轲曾受到燕太子丹极其优厚的礼遇,其刺秦王的行动,也包含着“士为知己者死”的因素,但这绝不是荆轲刺秦王的主要原因。荆轲为制止强秦侵略

8、六国的壮举虽然没有成功,但他为献身的精神,却鼓舞着后世许多披肝沥胆,为国捐躯的志士,这正是其壮举应该肯定的一面。但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千千万万的劳动群众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单枪匹马的行刺行为,是不可能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的。挽救国家的死亡,只能靠富国强兵,靠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致的力量,而不能把希望压在行刺的赌注上。2.本文的故事情节有什么特点?惊心动魄的故事,波澜起伏的情节?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秦军势如破竹,燕国危如累卵,太子恐惧,心急如焚。 “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语意婉转含蓄,太子与荆轲矛盾初露端倪,而荆轲则说“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提出要樊於期的首级和燕督亢

9、的地图。太子丹“不忍”献樊将军首,两人意见分歧,情节初起波澜。刑轲“私见樊义期” ,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义,樊甘心自刎献头,侠士风度与刚烈精神分别展示在读者央前。易水诀别更是悲壮慷慨,由于太子“迟之” 、“疑之” ,刑轲义无反顾,变徵一曲,表达了他捐躯赴难的决心。情节发展又起波澜,廷刺秦王是全文高潮,写刑轲与秦王正面交锋,真是惊心动魄,波澜叠起。先写“厚遗蒙嘉” ,使秦王大喜,再写献图时秦武阳“色变振恐” ,荆轲“顾笑舞阳” ,替他掩饰,照应了上文燕太子丹疑荆轲信武阳一节。当紧张气氛达于令人屏息时, “图穷而匕首见” ,双方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搏斗,荆轲大闹秦廷,上下“尽失其度” ,甚至荆轲“被八

10、创” ,慷慨就义,即使如此,秦王还“目眩良久” 。这一部分写出千钧一发的紧张场面,一波三折,在尖锐的冲突中,突出了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本色。语言知识整理.通假字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 ,高兴。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粹” ,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日以尽矣以,通“已” ,已经。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 ,凌辱。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请辞决矣决,通“诀” ,诀别。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 ,震慑。故振慑同上。设九宾宾,通“傧” ,傧相,迎宾赞礼的人。傧,旧读。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秦武阳奉地图匣同上。奉之同上。以其所奉药囊提轲同上。卒起不意

11、卒,通“猝” ,仓促,突然。卒惶急无以击轲同上。卒惶急不知所为同上。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 ,绕。2.重点文言实词释义亲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动词,亲近,接近。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名词,父母。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副词,亲自。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形容词,亲生的。深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形容词,刻毒。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形容词,深刻。夜深忽梦少年事形容词,久。桃花潭水深千尺名词,深度。一说,形容词。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深失所望副词,很,十解可以解燕国之患动词,解除,解救。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动词,此用本义,用刀剖开动物肢体。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动词,分开。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动词,

12、解释。毁其盆,解其棕缚动词,解开。土崩瓦解动词,分裂,涣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解答。谓颜太师以兵解动词,解脱躯壳而成仙,解脱。缉捕使臣已将秋公解进动词,解送,读。解元乡试中第一名为“解元” ,读。教乃今得闻教名词,指教,。曲罢曾教善才服动词,使,让,。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名词,教化。读。十三教汝织动词,传授知识技能,读。敢人不敢与忤视动词,有勇气做,敢于。进止敢自专副词,表反诘语气,为“岂敢、不敢”的省词。还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动词,回来。秦王还柱而走动词,通“环” ,绕。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还走动词,通“旋” ,掉转身。计日以还动词,归还。一尊还酹江月副词,还是,。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

13、营副词,通“旋” ,马上,立即,读。资持千金之资币物名词,资财、钱物。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名词,资本,依据。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动词,资助。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名词,费用,物资。唯是脯资饩牵竭矣名词,通“粢” ,谷类总称,粮食。如姬资之三年动词,为动用法,为蓄积。振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动词,通“震” ,害怕,恐惧。振长策而御宇内动词,挥动。大命将泛,莫之振救通“赈,赈济。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动词,通“震” ,震动。且迁我如振落叶耳动词,振动。振奋作声动词,振作奋起。图乃骇而图之动词,图谋,筹画。图穷匕首见名词,地图。不图子自归动词,想,反复考虑。室拔剑,剑长,操其室名词,剑梢。斯是陋室,

14、唯我德馨名词,居所。今其室十无一焉名词,家。诏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名词,朝廷。非有诏得不上名词,皇帝下的命令,诏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动词,皇帝下令。被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动词,遭受。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介词,表被动。被明月兮佩宝璐动词,通“披” ,戴。3.本课重点文言虚词释义则而以为矣与耳诚所遂之4.词类活用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前为谢曰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左右既前同上。其人居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使使以闻大王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太子迟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群臣怪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

15、怪。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马上。乃欲以生劫之形容词作状语,活着。5.古今异同词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将军岂有意乎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今义还有“故意”之意。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古义:对待。今义:遇到,碰以。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终已不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左右乃曰古义:皇帝周

16、围的侍卫人员。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秦王购之金千斤金:古代指金属总称,用于流通货币时,先秦指黄金,后来指银,文中指铜。今义:特指黄金。6.常见文言句式判断句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仆所以留才,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省略句秦王购之金千斤取之百金欲与俱待吾客与俱皆白衣冠以送之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嘉为先言于秦王曰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使毕使于前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献秦王比诸侯之列而秦法皆陈殿下被动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倒装句常痛于骨髓嘉为先言于秦王燕王拜送于庭使毕使于前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群臣侍殿上者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固定结构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而卒惶急无以击轲将奈何表疑问,怎么。下文“为之奈何” “既已无可奈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