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优秀ppt课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8380878 上传时间:2018-10-29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3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优秀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优秀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优秀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优秀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优秀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优秀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优秀ppt课件(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写作背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二.自主:题解,作者。,1.题解。 (1)闻:听到,听说。 (2)左迁:古人尊右卑左,即贬谪。 (3)龙标:今黔阳。 整体翻译: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遥寄此诗。 2作者。 李白: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 3.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诗家天子,七绝圣手。因“不护细行”被贬龙标(黔阳)尉 。,三、合作1:朗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合作2:翻译。,杨花落尽的时候,子规鸟在不停地悲啼, 听说您被贬到龙标, 一路上要经过五溪(雄溪、樠溪、酉溪、浯溪和辰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明月吧,伴随着风儿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探究1:,1.在诗中找出与怀化有关的内容。 答:龙标、五溪、夜郎。 2.作者为何要写杨花与子规? 答:写“杨花”且“落尽”是点明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传说它是蜀国国王杜宇魂化而成,叫声凄凉哀婉。渲染了凄凉哀婉的气氛。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

3、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探究2:,3.作者为何“寄愁心与明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 :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借月抒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里既有对老友的同情、关切、思念,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首句写景兼点时令,而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因此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五溪,雄溪、樠溪、酉溪、溪、辰溪之总称,均在今湖南省西部。)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4、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品诗欣赏,探究3:主题,4.本诗主题是什么? 答:借月抒怀,表达对老友的同情、关切、思念,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登飞来峰 自主1:题解,1.题解 (1)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灵鹫峰。传说东晋时印度高僧慧理以为它象天竺 国的灵鹫(ji )山,并说“不知何时飞来”,故而得名。 (2)登飞来峰所思所想。,自主2:作者,1.作者。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散文家、诗人。 列宁曾称赞他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唐宋散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合作1:朗读。,登飞来峰

5、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合作3:翻译。,飞来峰上耸立着极高的宝塔, 我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只因为我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诗人赞美“千寻塔”,寄托了自己什么愿望。,寄托了自己渴望在政治上高瞻远瞩、明辨是非、不畏困难的心怀。,探究1:典故的深刻含义。,。“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句看去很浅近,其实是用了典故。西汉的人曾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陆贾;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唐朝的李白就写过两句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见登金陵

6、凤凰台)意思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合作2:整体理解。,登飞来峰是一首哲理诗。这首诗借写景抒发了诗人广阔的政治胸怀,以理入诗,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的心怀。一二句叙述自己行动,为后文议论打好基础。三四句议论,由前两句自己的生活经验体悟到一种人生哲理。,探究2:主题,王安石反用典故: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因为我站得最高。这表达了作者的自信与坚定。事实上,王安石两度担任宰相,任凭旧党怎么反对,他始终坚持贯彻执行新法。这首小诗,正体现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登飞来峰写景抒怀,借登飞来峰抒发远大的政治抱负,表达了不畏困难、自信向上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探究3:哲理,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羁绊。,练习:,一.1.这两首诗都是( ) (1)七言绝句。 (2)七言律诗2.这两首诗的韵脚分别是( )二. 背诵课文,注意节奏。三.默写课文,互相批改。四.课外积累:背苏轼诗。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i eng,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