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运动归因

上传人:ths****59 文档编号:58361907 上传时间:2018-10-29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1.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6 运动归因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6 运动归因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6 运动归因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6 运动归因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6 运动归因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6 运动归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 运动归因(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运动归因,重要问题,归因的各种理论 Weiner归因理论的三个维度 利用所学的归因理论解释运动情景中的成败原因 青少年运动中习得性无助感的成因 正确的归因方法,克服运动中的习得性无助感 影响运动归因的内外部因素 提高青少年运动自信心的再归因训练方法,关键概念,归因 内外源 稳定性 可控性,协相关原则 习得性无助感 归因训练,自然界的许多事物都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人们对因果关系的研究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方面,人们可以由一件事物的产生推断其将产生的结果;另一方面,人们也可以由一件事物已出现的结果推断导致该事物出现的原因。对于后面这种情况,人们称之为归因过程。,归因是指个体对自我或他人行为结

2、果的 原因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的认知过程。人们进行归因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教训,以便在未来的活动中少走弯路,取得更好的成绩。归因活动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它渗透在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第一节 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是对动机进行认知分析的理论,即人们总是力求在自己认知的基础上解释、理解和预测着各种事件。,一、Heider(海德)的理论,归因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海德提出来的。他认为,人们都有一种理解、预测和控制周围环境的需要。为了满足这种需要,人们就根据各种线索对已发生的行为和事件进行原因解释,人们只有了解了事件和行为变化的原因,才能理解这个世界,预测世界的变化,从而达到控制世界的

3、目的。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一种归因模式:,个人力量,环境力量,(内部的),(外部的),努力,能力,任务难度,运气,行为结果,能(或不能),简化的海德归因模式图,努力、能力、任务的难度、运气这些因素结合起来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结果,海德认为,个人的原因与环境的原因是互补的,因而他得出了此公式:行为的结果个人的力量环境的力量,二、Jones和Davis的相应推断理论,相应推断是指外显的行为是由行动者内在的人格特质直接引起的,或者说,一个人的行为与其人格特质是一致的。,在从行动者意图到行动者个性本质的推断过程中,应考虑三个基本因素:,1社会赞许性 2独特性 3选择自由性,1、社会赞许性 大多数人越喜欢

4、的行为,其社会赞许性也越高。个体的行为都有想迎合社会需要的特点,因此,那些合乎社会规范或社会期望的行为很难反映一个人的内在特质。相反,行为的社会赞许性越小,本质归因的可能性就越大,相应推断的可靠性就越高(章志光、金盛华,1996)。,2独特性 这是个性本质的重要因素。个体与他人行为的共同性因素越少,相应推断的可靠性就越高。例如,有几个学生都走进某球馆,跟管理人员打招呼,这些共同行为都可以说明这些学生到球馆来是想锻炼。但是,当其中某个学生称呼管理人员为“舅舅”时,这一独特行为将有助于人们作出他是来看望亲戚的或重亲情的相应推断。,3选择自由性 如果我们知道某人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那么,其行为与其态

5、度是一致的;否则就难于作出相应推断(章志光、金盛华,1996)。,三、Kelley的三度理论,人们在归因的过程中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客观刺激物、行动者、所处关系或情境,这三个方面构成一个协变的立体框架,所以称为三度理论。,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行为的下列三个变量:,1、区别性 针对客观刺激物,即行动者是否不对同类其他刺激作出相同的反应(章志光、金盛华,1996)。 2、一贯性 针对情境,即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作相同的反应(章志光、金盛华,1996)。 3、一致性 针对人,即其他人对同一刺激是否也作出与行为者相同的方式反应(章志光、金盛华,1996)。

6、,一、几种归因理论介绍,四、Weiner的成败归因理论,维纳的归因理论是当前归因研究中最有影响的理论。他提出可以根据三个纬度对成败的原因进行分类:,三个纬度,1、内外源维度:内部原因即个人自身的原因,如个人的能力、努力等;外部原因即个人自身之外的原因,如任务难度、运气等。 2、稳定性维度:稳定和不稳定原因 3、可控制维度:个人自身能控制的原因和个人自身不能控制的原因。,各种归因理论的评价,Jones和Davis的相应推断理论、Kelley的三度理论和Weiner的成败归因理论都是对Heider归因理论的扩充和发展,它们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以观察他人的外显行为为开端,以探求导致这一行为的原因为

7、目的。但是,相应推断理论主要探求行为者的内在个性是否与其行为相吻合,而且只针对在某一特定时间和场合里所发生的行为,对于其他时间和场合所发生的行为并不加以考虑,而这些正是Kelley和Weiner的归因理论中的重要因素,现在行为与过去行为的比较也为观察者提供了稳定与否的主要信息。可见,Kelley和Weiner的归因理论所考虑的信息更为齐全。 由于Weiner特别强调个人所处的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社会观念、个人技巧、人际关系等因素对归因的影响,因此,Weiner的归因理论成为当今归因研究中最有影响的理论(章志光,金盛华,1996)。,第二节 运动中的归因,运动中的归因主要涉及内部和外部归因、知觉归因

8、与情绪归因、稳定性等方面。,一、内部和外部归因,(一)内外源,通过运用归因量表或观察,人们能够发现有些学生或运动员把他们大部分的成绩归因于外部原因。由于内部归因比外部归因有更为成熟的归因指向,因此,教练或体育教师应该鼓励运动员或学生通过建立自信心和在合适的时候对成绩进行内部归因而变得更具有内部归因的倾向。 所以我们应该指导运动员或学生更多地进行内部归因。,个体的归因方式会发生变化的: 一方面,个体的归因方式会对其体育运动成绩产生影响。 另一方面,体育运动成绩也会反过来影响个体的归因方式。,例如:一个总是把自己体育成绩归因于外部因素的学生,如果长期地、反复多次地取得较差的体育成绩,他就可能会逐渐

9、地由外源性归因转为内源性归因,任务自己的体育成绩差是由自己的体育能力弱或努力不够所致。,(二)协变性原则,一个人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常常根据别人完成同一项任务时的成绩来解释或预测,即当别人的成绩与他们相一致时,会把它归因于外部的原因;当别人的成绩与他们不相一致时,会把它归于内部的原因,这种现象被称为协变性原则。,例如:当某个运动员打败了一个水平很高的运动员时,他肯定会把自己胜利归于诸如能力、水平高等内部原因。而一个人在某次测验中得了满分,并了解到每个人都能得到满分时,就会把它归因于外部原因(如测验容易等)。,二、知觉归因与情绪反应,维纳在对归因的研究中区别了归因过程中主要会有两种情绪。结果依赖情

10、绪和归因依赖情绪。在成就情境中,将行为结果归于不同的原因纬度,会使个体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一)归因与情绪反应,前者(结果依赖情绪)属于对结果的“自然反映”,情绪反应中没有归因的成分,运动员对成功的最初反应是愉悦或高兴,对失败的最初反应是失望或者悲伤。后者(归因依赖情绪)则与认识到的结果的起因或理由相联系,它能够有效地帮助教练或运动心理学家了解运动员的认知活动过程。如果一个运动员把自己的情感掩饰得很好,那么通过让他回答什么原因导致他的赢或者输,人们可能能够判断出他当时的感觉如何。同样地,如果一个运动员不想解释他对成败的归因,那么人们也可以通过他对成败的情绪反应而推断出他潜在的归因(姒刚彦,

11、2000)。,在成就情境中,将行为结果归于不同的原因维度,会使个体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见图:,结果 成功 失败 自豪 自豪减少 内 内部的 自尊 自尊减少 满意 满意减少 外 源 外部的 没有关于自我 没有关于自我 的情感 的情感,结果 成功 失败 自信 羞辱 胜任 负罪 可 可控的 沮丧 控 感激 愤怒 性 不可控的 同情对手 诧异 惊讶,结果 成功 失败 满怀希望 没有希望 稳 稳定的 定 不稳定的 不确定 满怀希望 性,与不同的结果和归因组合有关的情感示意图,2、直觉反映评价模型,Vallerand(1987)提出的运动情境中的情绪模型涉及到两种情绪过程:一种是由直觉评价,或是对事件即刻并

12、且相对自动生成的评价;另一种是反映性的评价,是经过对结果的思考,并有归因过程发生后产生的评价。,三、稳定性,维纳的研究表明,当一个人目前的成败与自己过去的成败不一致,且别人的成败也有所不同时,一般的归因大都是不稳定的内在因素;当一个人目前的成败与自己过去的成败相一致,且与别人的成败一样时,任务的难度往往是归因所在;当一个人目前的成败与自己过去的成败相类似,担与别人的成败不同时,能力便成为归因所在。,习得性无助感,20 世纪70 年代末, Dweek等人曾对儿童习得性无助行为作了一系列的研究,他们发现具有同等能力的儿童在失败情境或挑战任务面前有两种不同的反应倾向。一种是习得性无助倾向,表现为低估

13、自己的能力,对任务反感,并有退避倾向;另一种是自主性倾向,表现相当自信。Dweek认为,这截然不同的行为表现,主要是与他们的目标定向以及他们对“智能”的不同理解有关。习得性无助儿童认为自己智能是固定、不可控制的,他们追寻的是表现目标,相信成功或失败是判断一个人有无能力的依据;所以他们采用尽可能获得成功和避免失败的策略来提高和维系自尊。而自主性儿童认为自身能力可以在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他们寻求的是学习目标,相信挫折和失败可以帮助自己获得新的学习技能;所以他们选择挑战性的目标,在学习目标下体验和获得自尊。,Dweek(1975)提出并测试了一个治疗的策略。他将一些“习得性无助”的孩子分成两组,一组

14、的环境是没有失败,另一组是归因重新训练的环境。在第一组中,通过计划好了的成功不断促进孩子们的信心。在归因重新训练组中,孩子在经历失败后得到指导,要把失败归因于像努力这样的不稳定原因。结果显示在训练结束的时候,同样面对预先设计好的失败,归因重新训练组的孩子要比只有成功的那组孩子的承受力好得多。因此,帮助孩子们改变他们的归因,也许比单纯地创造成功更有益。但这并不是说经历成功不重要,它也是重要的。但是,通过帮助孩子们进行建立信心或者是保护信心的归因,也能够提高表现和自我效能(马勇琼, 2004)。,1、定义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习得性无助感,

15、(1)自我效能低: (2)消极思维: (3)情绪失调: (4)人际关系不良:,2、习得性无助个体的主要心理特征,(1)客观原因:A、教师、家长和教练的教育方式不当;B、不良的教育环境。(2)主观原因:习得性无助的个体在归因模式上存在障碍,他们习惯将学习上的失败归因为个人能力低、智力差这种不可控的内在稳定性因素,而把成功仅归因与偶然的运气、任务难度低等不稳定的因素,从而形成一种消极的解释风格和对失败的消极期待。,3、学生形成习得性无助感的原因分析,4、对习得性无助学生的教育措施,(1)对青少年要以鼓励为主,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2)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目标导向 (3)通过归因训练来提高自我效能感 (4)创设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第三节 影响运动归因的因素,一、内部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