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第二课时)教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8326509 上传时间:2018-10-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茶馆(第二课时)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茶馆(第二课时)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茶馆(第二课时)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茶馆(第二课时)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茶馆(第二课时)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茶馆(第二课时)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茶馆(第二课时)教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茶馆(第二课时)教案茶馆(第二课时)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究性学习:卷轴式的平面结构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指定 23 名学生读各自欣赏的人物对话,特别是具有 京味的对话。师生共同评论,看哪位同学读得好。 2.学生主动起来读自己欣赏的语句。 (解说:通过第一阶段的读对话,激发大家的品读兴 趣,课堂上出现人人跃跃欲试的气氛。 ) 3.指定学生概括舞台说明的作用。 明确:茶馆的舞台说明所反映的是 1916 年袁世凯 死后,军阀割据、连年内战、民不聊生的社会面貌。裕泰 茶馆是北京城内“硕果仅存”的一家,可见军阀混战时期 北京街市的冷落与萧条。茶馆内设置的时装美人广告画及 “莫谈国事”的纸条

2、,可以让人联想到帝国主义的侵入和 渗透,也看到了社会的动荡不安。从茶馆的修理门面、预 备开张,足见主人王利发的审时度势、随俗为变、善于经 营的特点。 二、研究性学习 .卷轴式的平面结构 提问:本文是如何运用卷轴式的平面结构特点的? 学生分析后明确: 茶馆有众多的人物(本幕中有 30 多人)和分散的 情节,这些人物没有特别突出的主次之分,每个人的台词 也都不多,只在茶馆中一闪而过,口中说着他们自己的事 情。唐铁嘴只是想来蹭茶喝和算命;崔久峰只表现他理想 破灭后的沮丧和失望;松二爷只表现他封建遗老的没落。 就连贯穿始终的王利发,也没有什么重要剧情。由此看来, 剧中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

3、个横断面。这 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逐 步展开。 人物及其主要性格为: 王利发:精明干练、见机应变、胆小怕事、圆滑世故, 是一个自私的商人。 王淑芬:王利发的妻子,虽然是老板娘,却是十足的 劳动人民。 李三:虽然勤劳善良,但为了糊口,不得不长期以打 工为生。 巡警、大兵:敲诈勒索、欺压百姓的兵痞。 唐铁嘴:抽大烟、油嘴滑舌的流氓。 常四爷:正直倔强、敢作敢为、乐于助人的旗人。 松二爷:游手好闲、不能适应社会、没有谋生能力的 旗人。 宋恩子、吴祥子:老牌特务,告密捕杀革命者的统治 阶级的爪牙。 刘麻子:说媒拉纤、拐卖人口的地痞。 康顺子:曾被人骗、卖的下层劳动人民。 康

4、大力:康顺子买来的儿子,靠力气吃饭的年轻人。 老陈、老林:想合买妻子的逃兵。 崔久峰:对时局不满的旧民主主义者。 主要人物形象: (1)提问:结合剧本的人物对话,分析王利发是一个 怎样的人? 学生从文中找出有关王利发的内容,分析、讨论,教 师巡回点拨。 明确:茶馆众多的艺术形象中,王利发是一个富 有光彩的艺术典型。在他身上生动地再现了一个旧社会精 明、干练、富有处世经验的小商人形象。他是裕泰茶馆的 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他继承了父业,也继承了父 亲待人接物的信条, “我接着我父亲遗留下来的老办法,多 说好话,多请客,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他谨 小慎微,委曲求全,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

5、采取不同的接 待方式。他不仅在权大势大的太监、官僚、地痞流氓面前 表现出买卖人左右逢源、八面玲珑的姿态,就是对一些江 湖流浪汉、身价较低的人,如算命先生唐铁嘴,尽管心里 厌恶他,还是宁愿送他“一碗茶喝” 。这些可以看出他谨小 慎微的小商人的人生态度。这是他性格的一方面。他性格 的另一方面是对强者的逢迎和对弱者的冷漠。他在有权势 的人面前点头称是,甚至忍气吞声。当秦仲义要提高房价 时(第三幕剧情) ,他明知于己不利,仍旧显得毫无怨言的 样子。可是,他对李三的苦处、康顺子的处境和难民的哀 告虽然也同情,但很有限度。他对旧中国的黑暗现实也抱 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却十分含蓄,比如当唐铁嘴说 “感谢这

6、个年月”的时候,他说:“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 ”这句话中蕴含了他的愁苦和愤恨。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 世的小商人,最终也没有逃脱破产的命运,当茶馆被人霸 占后,他悬梁自尽了。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 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这一形象的意义就在于,他揭露了 旧制度吃人的本质,反映了旧时代的不合理。 (2)提问:常四爷是个旗人,可他却反对大清帝国, 这是为什么?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明确:常四爷是个旗人,在清朝时 能吃官家钱粮。但他对腐败的清政府不满,对帝国主义更 加痛恨。他敢于在“莫谈国事”的环境中大发牢骚,因一 句“大清国要完”被抓起来,坐了一年的监狱(第一幕中 剧情) 。

7、出狱后曾参加义和团,后靠卖菜为生。他正直、倔 强,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乐于助人。课文中他对抓过 他的特务仍不服软。当王利发正愁要关城门了,还没买菜 时,是他送来了咸菜和鸡。第三幕中他还为松二爷化缘买 棺材。但最后自己也穷困潦倒,拣来别人撒剩的纸钱,作 为对自己将来的祭奠。他绝望地喊到:“我爱咱们的国呀, 可是谁爱我呢?”这个形象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反 抗情绪。 (3)松二爷、刘麻子又各是怎样的人物?他们反映了 怎样的社会现象? 教师点拨后学生明确:松二爷也是旗人,胆小而懒散。 清朝灭亡前过着游手好闲的生活,整日喝茶玩鸟。民国时 “铁杆庄稼”的待遇没有了,但又不愿自食其力,仍旧留 恋过去的

8、生活,宁愿自己挨饿,也要喂鸟,最后终于饿死。 这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 会的腐朽。 刘麻子是个靠说媒拉纤,拐卖人口挣钱的地痞无赖。 第一幕中他用十两银子买来康顺子,又以二百两银子卖给 太监庞总管。课文中他又同两位逃兵谈生意,还没谈成就 被当作逃兵枪毙了。这个人物形象表现了当时社会的病态 和畸形。 比较茶馆与雷雨的结构: 师生共同讨论后明确:雷雨和茶馆同属戏剧, 所展示的都是几十年间的事情,但二者在结构安排上却截 然不同。 雷雨所讲的故事跨越三十年,作者是把时间集 中在一天的午后到夜里两点钟,而以前的情节通过人物的 回忆来展现,符合戏剧的一般要求,即“时间一致” “地点

9、 一致”等原则,同时戏剧的矛盾冲突也更显尖锐和激烈。 茶馆则是用一种独特的结构卷轴式结构来展现的。 作者打破了戏剧“三一律”的规律,仅地点一致,时间跨 越长达五十年,这是一般戏剧所没有的,故事情节也没有 一个集中的矛盾冲突,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生活轨迹,并 自成一条独立的情节线索。 (解说:这两部戏剧所反映的年代一致,揭示的矛盾 也相近,但不同的作家在写作风格上的不同,使它们各自 以独特的形式出现。我们可以通过比较阅读来了解两位作 家不同的创作特色,也可多方面了解戏剧,激发同学们思 考。 ) 2.浓郁的地方性语言风格 思考:老舍是语言大师, 茶馆的语言有独特的风格。 试分析茶馆的语言特色。 学生

10、思考后明确: (1)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老舍是语言大师,他对戏剧 人物语言的要求是“话到人到” ,即要求作者始终把眼睛盯 在人物的性格和生活上,以期开口就响,闻其声知其人, 三言两语就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 茶馆中几十个 人物,绝大多数人物性格鲜明,其原因就在于这些人物的 语言富于个性。王利发的语言谦恭周到,与各种人物应酬 反应机敏,对答如流,很能显示他茶馆掌柜的身份。常四 爷的语言则豪爽耿直,带有闯荡多年的侠气和饱经沧桑的 沉重感。宋恩子、吴祥子的语言奸诈傲慢。所有剧中人物 都说出了符合自己身份和性格的语言。 (2)寓庄于谐、幽默风趣。老舍谈茶馆时说,作 品写了“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

11、色” 。作品是一部悲 剧,但作者往往在喜剧语言中蕴含悲剧成分。他把对黑暗 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藏着严肃和悲哀,形成了自己特有 的幽默风格。如唐铁嘴“两个强国侍候着我一个人” ,李三 的“改良、改良,越改越凉” ,王利发问报童“有不打仗的 新闻没有”等妙语都是寓庄于谐、悲喜交织,令观众含泪 而笑的。 (3)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 茶馆中的人物对话, 较多采用了纯熟地道的北京方言。这与作者的生活环境是 分不开的,这样写使作品更具地方色彩,也更有真实性。 三、课堂总结 茶馆分别写了三个不同的时代,而我们节选的只 是中间一幕,所以能够完整地阅读剧本显得

12、尤为重要。读 了全部剧情,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大茶馆,小社会”的 独特的艺术构思,才能更加明白本剧看似无戏实则展示了 人与社会之间的尖锐的矛盾冲突这一特点;读了全剧,才 能对剧中主要人物王利发性格形成的渊源,性格的发展有 更为明确的了解;也只有读了全部剧情,才能对作家笔中 含泪的语言风格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因此,学习本文的一 个很重要的任务是通过阅读或观看电影了解整个剧情。 四、布置作业 .课下阅读老舍的戏剧茶馆 。 2.写一篇阅读茶馆的剧评。 延伸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秘密花园 李耕(译) 一个星期前,卡罗琳打电话过来,说山顶上有人种了 水仙,执意要我去看看。此刻我正在途中,勉勉强

13、强地赶 着那两个小时的路程。 通往山顶的路上不但刮着风,而且还被雾封锁着,我 小心翼翼,慢慢地将车开到了卡罗琳的家里。 “我是一步也不肯走了!”我宣布, “我留在这儿吃饭, 只等雾一散开,马上打道回府。 ” “可是我需要你帮忙。将我捎到车库里,让我把车开 出来好吗?”卡罗琳说, “至少这些我们做得到吧?” “离这儿多远?”我谨慎地问。 “3 分钟左右, ”她回答我, “我来开车吧!我已经习惯 了。 ” 0 分钟以后还没有到,我焦急地望着她:“我想你刚才 是说 3 分钟就可以到。 ” 她咧嘴笑了:“我们绕了点弯路。 ” 我们已经回到了山路上,顶着像厚厚面纱似的浓雾。 值得这么做吗?我想。 到达一

14、座小小的石筑的教堂后,我们穿过它旁边的一 个小停车场,沿着一条小道继续行进,雾气散去了一些, 透着灰白而带着湿气的阳光。 这是一条铺满了厚厚的老松针的小道。茂密的常青树 罩在我们上空,右边是一片很陡的斜坡。渐渐地,这地方 的平和宁静抚慰了我的情绪。突然,在转过一个弯后,我 吃惊得喘不过气来。 就在我的眼前,就在这座山顶上,就在这一片沟壑和 树林灌木间,有好几英亩的水仙花;各色各样的黄花怒放 着,从象牙般的浅黄到柠檬般的深黄,漫山遍野地铺盖着, 像一块美丽的地毯,一块燃烧着的地毯。 是不是太阳倾倒了?如小溪般将金子漏在山坡上?在 这令人迷醉的黄色的正中间,是一片紫色的风信子,如瀑 布倾泻其中。一

15、条小径穿越花海,小径两旁是成排的珊瑚 色的郁金香。仿佛这一切还不够美丽似的,倏忽有一两只 蓝鸟掠过花丛,或在花丛间嬉戏,她们品红色的胸脯和宝 蓝色的翅膀,就像闪动着的宝石。 一大堆的疑问涌上我的脑海:是谁创造了这么美丽的 景色和这样一座完美的花园?为什么?为什么在这样的地 方?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地带?这座花园是怎样建成的? 走进花园的中心,有一栋小屋,我们看见了一行字: 我知道您要什么,这儿是给您的回答。 第一个回答是:一位妇女两只手,两只脚和一点 点想法。第二个回答是:一点点时间。第三个回答是:开 始于 1958 年。 回家的途中,我沉默不语。我震撼于刚刚所见的一切, 几乎无法说话。 “她改变

16、了世界。 ”最后,我说道, “她几乎 在 40 年前就开始了,这些年里每年里每天只做一点点。因 为她每天一点点不停地努力,这个世界便永远地变美丽了。 想象一下,如果我以前早有一个理想,早就开始努力,只 需要在过去每年里每天做一点点,那我现在可以达到怎样 的一个目标呢?” 女儿卡罗琳在我身旁看着,笑了:“明天就开始吧。 当然,今天开始最好不过。 ” .下列对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值得这么做吗?”一句是心理活动描写,表达 “我”认为他们冒着浓雾,开车在山路上行进,去山顶看 水仙花不值得。 B.小屋的一行字条中的“我”指的是卡罗琳, “您”指 的是文中的“我” 。 c.文中的三个回答从三个方面向观赏者介绍了花园的 建造者,为什么要建造花园,花园是怎么建成的以及花园 的始建时间。 D.这篇的主旨概括为:要有理想并及早地一点点不停 地努力去做,最后就能达到目标。 E.本文通过对花园中美丽景物的描写,寄托了作者热 爱美好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秘密花园的主人公在将近 40 年间不间断地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