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的文化魅力——越剧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8294678 上传时间:2018-10-28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4.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戏曲的文化魅力——越剧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中国戏曲的文化魅力——越剧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中国戏曲的文化魅力——越剧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中国戏曲的文化魅力——越剧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中国戏曲的文化魅力——越剧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戏曲的文化魅力——越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戏曲的文化魅力——越剧(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PPT制作:沈利斌,越剧起源于19世纪中叶嵊县(今浙江嵊州)的“落地唱书”。从上世纪50年代起,逐渐向外拓展,受到了全国各地乃至海外观众的喜爱,被誉为中华梨园中的奇葩。2006年,她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过百年的繁衍流变、融合沉淀而凝聚成的越剧艺术,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模式,成为长三角一个地域性的文化符号,展现了动人的文化魅力。,1、孕育期:田头屋前的民间文化,越剧诞生地浙江嵊州市,置县迄今已2100多年,唐前称剡中,亦称剡县。清咸丰元年(1851年)前后,嵊州马塘村有位青年农民金其炳,是一位聪慧的民歌手,自编自唱,有见人唱人、见物唱物、即兴歌唱之能,并唱得形象有趣,使听者

2、捧腹大笑。歌谣反映了农民对世道的不满和内心忧郁之情,曲调好听,内容深人人心,很受广大农民欢迎,被广为传唱。金其炳之名也传扬剡江南北,许多青年纷纷拜他为师学唱。,金其炳自有艺徒后,歌唱有了帮手,便根据佛曲、山小调的格式,自己填词任意歌唱。又按“箫经”中“四工合上尺”五个字或佛曲中的“阿弥陀佛”作尾声衬字,叫艺徒帮腔,如此便形成有领唱、有帮腔的样式,气势较前雄壮,大大激励了演唱者情绪。因为这种曲调以“四工合上尺”为衬字,大家就叫“四工合调”。从1851年前后金其炳等人的田头歌唱到被人们邀到台门、天井中演唱的十多年时间里,被称为“落地唱书”的前身田头歌唱。到1863年前后,田头歌唱发展成沿门唱书,即

3、沿门挨户卖唱。,1、孕育期:田头屋前的民间文化,当时,嵊州剡江两岸农村自然灾害连年发生,同时清政府的苛捐杂税繁重,使嵊州农村经济破产,民不聊生,离乡背井,四处逃荒。在这样特定历史条件下,于清咸丰末年至同治初年前后,部分青年农民用民间曲艺作为谋生手段,赖以生存。越剧的“母亲”落地唱书产生了。,“落地唱书”经过几十年的孕育发展后瓜熟蒂落,越剧由此诞生。当时群众和艺人取名“小歌文书班”,简称为“小歌班”。,当时的小歌班演员合影,1、孕育期:田头屋前的民间文化,2、生成期:市民文化的哺育,据越剧志记载,越剧的流传区域多达16个省(市)、自治区,且特别活跃于北京、上海、杭州、南京、重庆、香港等一些文化发

4、达的都市。这恐怕跟越剧当初在上海滩的文化圈里几经摔打密切相关。1917年、1918年和1919年,嵊县的小歌班三度赴沪献演均告失败。但到了1920年,小歌班第四次进军上海终于引起轰动。分析成功的原因,归根到底当是小歌班一头扎进了市民文化圈的怀抱,且屡踣屡起,义无反顾的缘故。,其重要征象有二:其一是在不断向那些占领上海舞台的剧种学习的过程中,小歌班逐渐捉摸到了上海市民的审美心理和艺术情趣,逐渐形成了最初的为都市观众所喜闻乐见的表演程式;其二则更具意义,小歌班上演的碧玉簪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剧目所涉及的妇女地位和婚姻制度问题,与方兴未艾的“五四”运动的脉搏相契合,跟席卷上海滩的新文化思潮的热点相一致

5、。,2、生成期:市民文化的哺育,碧玉簪剧照,梁山伯与祝英台剧照,获得市民文化认同之后,小歌班在上海著名的娱乐场所“大世界”有了一席之地,并于1921年在申报刊出广告,自行命名“绍兴文戏”。后来上海的报刊和广告将“绍兴文戏”改称“越剧”,那是在女班绍兴文戏声名鹊起之际。女子演戏本是当时上海娱乐业的时尚,但“绍兴文戏”的女班却是屡遭磨难而后成的。到了1939年9月,上海几乎云集了所有著名的女演员,全市有13个演女子越剧的剧场,1941年下半年竟猛增至36处之多。,2、生成期:市民文化的哺育,上海成为女子越剧中心,纯粹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市民文化上流层面盛行捧风的结果。越剧女演员中最有名的莫过于越剧十

6、姐妹。当时上海金融界、工商界、娱乐界和新闻界的名人多为宁波、绍兴一带移民,他们喜欢越剧。上海无可争议地成了越剧的殿堂。在汲取了大量含有多元文化因素的上海市民文化营养之后,越剧原先的越地农村文化的区域属性已被大大突破,茁长为以上海为中心、以江浙沪为基地的吴越文化圈的一个特色品牌。,2、生成期:市民文化的哺育,越剧十姐妹合影,山河恋剧照,“越剧十姐妹”,包括袁雪芬、尹桂芳、筱丹桂、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竺水招、张桂凤、徐天红、吴小楼。因1947年同台演出山河恋而得名。,越剧的繁荣固然得益于市民文化的注入,而越剧的持续繁荣则取决于她在刚获得市民文化推重之时即起步进行改革。1942年10月,袁雪芬吸

7、收新文艺工作者参加,对越剧进行全面的改革,被称为“新越剧”。编导有于吟、韩义、蓝流、白涛、肖章、吕仲、南薇、徐进等。1944年9月起,尹桂芳、竺水招也在龙门大戏院进行改革。此后,上海的主要越剧团都走上了改革之路。,3、变革期:新文艺运动的认同,“新越剧”重要标志之一,是编演新剧目,使用完整的剧本,废除幕表制。内容大都是反封建、揭露社会黑暗和宣扬爱国思想。1946年5月,雪声剧团首次将鲁迅小说祝福改编为祥林嫂搬上戏曲舞台,标志着越剧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1946年9月,周恩来副主席到上海,在看了雪声剧团演出后,指示地下党要做好戏曲界的工作。此后,地下党派了党员钱英郁、刘厚生、李之华及党的外围组织

8、成员吴琛等,到越剧界担任编导。,3、变革期:新文艺运动的认同,祥林嫂剧照,1949年上海解放,7月便举办了以越剧界人员为主的第一届地方戏剧研究班。1950年4月12日,成立了第一个国营剧团华东越剧实验剧团。1951年国营的浙江越剧实验剧团建立。1955年3月24日,上海越剧院成立。改革后的越剧令观众耳目一新,人们心悦诚服地看,该剧种已在艺术上自成体系,跟京剧、话剧,形成了中西戏剧文化的典型形态和兼容两者之长的中国自然戏剧文化新形态的三角鼎立之势。,3、变革期:新文艺运动的认同,新中国的成立之于越剧,恰似广阔草原之于良驹。而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共和国领导人之于优秀越剧演员,又如伯乐之于千里马。仅在1

9、949年这一年里,就有好些史实值得越剧史研究者重重地写上一笔:是年7月,邓颖超在许广平陪同下代表周恩来副主席看望和慰问袁雪芬,并观赏了祥林嫂等节目的演出。,邓颖超、袁雪芬、周恩来,4、繁荣期:与全国和世界对话,8月3日,袁雪芬作为影剧界代表出席上海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9月21日,袁雪芬作为特邀代表(戏曲界的其他特邀代表是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等三位名扬全国的京剧大师)出席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期间受到周恩来接见,会前在邓颖超的引见下拜会了毛泽东,左起: 程砚秋、袁雪芬、梅兰芳、周信芳,4、繁荣期:与全国和世界对话,1953年,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拍制成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影片的公映

10、引起了钱江春潮般的热烈反响,十八相送、楼台会等唱段很快流传开来,成了那个时代全同各种方 言区的“同一首歌”。,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 梁山伯与祝英台,图为十八相送剧照,4、繁荣期:与全国和世界对话,1954年,彩色电影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捷克斯洛伐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获“音乐片奖”。同年,周恩来总理在 日内瓦拿这部电影招待世界各国250多名记者,博得了国际友人的交口赞誉。卓别林看了梁祝后情绪激动,潜然泪下。1955年,上海越剧院到前民主德国、前苏联多座城市演出,一路受到热情欢迎。,饰演梁山伯的范瑞娟与喜剧大师卓别林在日内瓦,4、繁荣期:与全国和世界对话,80年代中期起,越剧界陆续试行了体制

11、方面的改革。上海、浙江和江苏大力培养新一代青年演员。赵志刚、钱惠丽、方亚芬、陈颖、茅威涛、董柯娣、何赛飞、方雪雯、陶琪等新秀,已蜚声海内外。从此,国外艺术界对中国戏曲的了解不再仅仅限于京剧,越剧也成了国际舞台上华夏文化的一个形象大使而博得青睐和掌声。,中青年越剧表演艺术家: (上排左起)方亚芬、赵志刚、陈飞、王君安、李敏 (下排左起)徐铭、吴素英、张琳、谢群英、孙伟娟,4、繁荣期:与全国和世界对话,生角流派,生角流派,由尹桂芳创立。工小生。她的表演朴实而不呆板,聪颖但不轻佻,潇洒而不漂浮,吐字清晰而别有风味。尹派的特点:深沉隽永,缠绵柔和。流派传人:筱桂芳、尹瑞芳、邢桂芬、尹小芳、茅威涛、赵志

12、刚、萧雅、王君安、陈丽宇、 王一敏、王清、齐春雷、张琳等。,名段欣赏:五女拜寿奉汤(茅威涛),茅威涛,由范瑞娟创立。工小生。她的嗓音实、声宏亮、中气足、音域宽、演唱追求刚劲的男性美。她是“弦下腔”的创始人之一。范派的特点:朴素大方,咬字坚实,旋律起伏多变,带男性气质,阳刚之美。流派传人:丁赛君、陈琦、邵文娟、史济华、陈雪萍、江瑶、章瑞虹、韩婷婷、孟科娟、方雪雯、吴凤花、章青青、王柔桑、徐铭、筱明珠。,名段欣赏:宝莲灯对月思家(章瑞虹),章瑞虹,由徐玉兰创立。工小生。吸收了绍剧粗犷悲壮的特点,京剧刚健、坚实的技巧,又融合了越剧早期小生唱腔中朴实、淳厚的因素。徐派的特点:华彩俊逸,洒脱流畅,奔放高

13、亢,感情炽热。曲调大起大落,跌宕明显。流派传人:金美芳、刘觉、汪秀月、钱惠丽、邵雁、陈娜君、郑国凤、张小君、周伟君、刘志霞、杨婷娜。,名段欣赏:红楼梦金玉良缘(钱惠丽),钱惠丽,由陆锦花创立。她擅长扮演儒生、穷生、巾生。陆派的特点:演唱不尚华丽、不喜雕琢、朴实清丽、自然流畅。流派传人:曹银娣、许杰、黄慧、廖琪瑛、夏赛丽、张宇峰、徐标新、裘巧芳等。,名段欣赏:双珠凤兴冲冲奉命把花送(徐标新),徐标新,由毕春芳创立。她擅长演喜剧,她吸收了范派和尹派的唱腔精华,袁派的表演技巧,融会贯通自成一格。毕派的特点:发声清脆且富有弹性,音域较宽,善于唱法的变化来塑造人物形象。流派传人:杨文蔚、丁小蛙、丁莲芳、

14、孙建红、毕继芳、徐宁生、阮建绒、李晓旭、杨童华、徐文芳、戚小红等。,名段欣赏:血手印法场(丁小蛙),丁小蛙,由袁雪芬创立。工花旦。在越剧唱腔艺术发展史上,袁雪芬是个重要的代表人物。袁派的特点:质朴平易,委婉细腻,深沉含蓄,韵味醇厚,声情并茂。流派传人:筱水招、朱东韵、陶琪、华怡青、方亚芬,李沛婕等。,名段欣赏:西厢记琴心(方亚芬),方亚芬,名段欣赏:白蛇传西湖山水还依旧(何英),由傅全香创立。工花旦。傅派是越剧花旦唱腔中的重要流派。傅派的特点:唱腔俏丽多变,跌宕婉转,富有表现力,表演充沛,细腻有神,有感人以形、动之以情的魅力。流派传人:薛莺、张金月、胡佩娣、张腊娇、洪芬飞、陈岚、何英、陈颖、陈

15、飞、颜佳、陈艺、裘丹莉、董鉴鸿等。,何 英,由王文娟创立。工花旦。她以善于表演人物神态、传达内心感情著称。王派的特点:具有自然流畅、平易质朴、情意真切的风格。流派传人:钱爱玉、周云娟、舒锦霞、单仰萍、洪瑛、俞建华、何炯华、王志萍、李敏、陈晓红、王桂萍、陈萍、宓永仙、夏艺奕等。,名段欣赏:孟丽君见玉像(单仰萍),单仰萍,由吕瑞英创立。工花旦。是越剧流派中最年轻的流派。她的唱腔乐感强,有越剧界“抒情女高音”的美誉。吕派的特点:在质朴细腻、委婉深沉的袁派基础上,增加了其绚丽多彩、雍容花俏的唱腔。流派传人:孙智君、陈辉玲、吴素英、黄依群、赵海英、张咏梅等。,名段欣赏:打金枝头戴珠冠压鬓齐(陈辉玲),陈辉玲,由戚雅仙创立。工花旦。戚派的特点:感情真挚浓厚,曲调朴实,花腔不多,但组织严密,节奏鲜明,音型简练并经变化反复出现,形成给人印象深刻的特征。流派传人:朱祝芬、周雅琴、傅幸文、王杭娟、王毓梅、朱蔺、余福英、邹红、金静、周美姣、徐洁明、钱丽文、戚继仙等。,名段欣赏:白蛇传断桥(金静),金 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