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课件_14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8294147 上传时间:2018-10-28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7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行性乙型脑炎课件_14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流行性乙型脑炎课件_14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流行性乙型脑炎课件_14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流行性乙型脑炎课件_14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流行性乙型脑炎课件_14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流行性乙型脑炎课件_1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行性乙型脑炎课件_14(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流行性乙型脑炎,传染病学教研室,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是世界上流行广、危害人群健康最严重的一种虫媒病毒性疾病,也是我国夏秋季流行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年发病人数2.5万,病死率515,老年患者病死率甚至可高达5070,病残率在30左右; 乙脑病毒感染通常在动物间传播和流行,自然界约有60多种动物可感染乙脑病毒。,定 义,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 1871年,日本即有乙脑流行的记录,国际上称之为“日本脑炎”。,特 点,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远东和东南亚地区; 经蚊传播,多见于夏秋季; 临床上急性发

2、病,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和脑膜刺激征为特征; 重型患者伴中枢性呼吸衰竭,病死率高达2050,病后往往留有后遗症。,病原学,乙脑病毒; 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第1亚群; 呈球形,直径2040nm ; 核心为单股正链RNA,外有外有类脂囊膜,表面有血凝素,能凝集鸡红细胞; 对外界抵抗力不强,56、30分钟即可灭活。对各种消毒剂都敏感。但耐低温和干燥。 感染该病毒后,无论发病还是隐性感染,血中均可产生补体结合抗体、中和抗体及血凝抑制抗体; 具有嗜神经性。,乙脑病毒的电镜照片,传染源,传染源是受感染的动物 人也可作为传染源。 在流行期间,猪的感染率100%,马90%以上,为本病重要动物传染源。

3、 幼猪是主要传染源。 人被感染后仅发生短期病毒血症且血中病毒数量较少,故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能传播本病的蚊虫很多。现已被证实者为库蚊、伊蚊、按蚊的某些种。 国内的主要传播媒介为三带喙库蚊。,传播途径,蚊动物 动物蚊,易感人群,普遍易感,好发于10岁以下儿童,尤其是26岁儿童,成人多因隐性感染而免疫。 隐性感染率高,感染后出现典型乙脑症状的只占少数; 高度散发性,集中暴发少,家庭成员中少有同时多人发病; 病后免疫力强而持久,罕有二次发病者。,流行特征,1、地区性:本病流行于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一些国家,在我国疫区分布在兰州、长春连线以南的广大地

4、区内,仅东北北部、青海、新疆及西藏等地未见本病报告。 2、季节性:本病的发生与蚊虫密度曲线相一致,气温和雨量与本病的流行也有密切关系。故有严格的季节性,80%90%病例集中于7、8、9月份, 3、年龄分布:老少均可发病,10岁以下儿童占发病总数的80%以上。,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淡色库蚊中型大小,喙无白环;各足跗节无淡色环;2-7腹节背面有淡色带 淡色库蚊是我国班氏丝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白纹伊蚊中小型,黑色;中胸背部有一正中白色纵纹;足有白环。腹部背面26节有淡色带。 白纹伊蚊是我国登革热的重要媒介,还能传播乙

5、型脑炎。,中华按蚊,中型大小,灰褐色,触须具4个白环;翅前缘具2个白斑。 中华按蚊是疟疾和马来丝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也是班氏丝虫病的次要媒介。,停息状态 体与喙成一直线和停落面成一角度,发病机制,病毒血症; 病毒对神经组织直接侵袭: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 免疫性损伤:血管套。,发病机制,带毒蚊虫叮咬,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淋巴节内增殖,少量入血,肝、脾单核巨噬细胞内增殖,二次病毒血症,突破血脑屏障,中枢神经系统广泛病变,隐性感染,病理解剖,病变范围较广,可累及脑及脊髓; 噬神经细胞现象; 大脑皮质、脑干及基底核的病变最为明显,脑桥、小脑和延髓次之,脊髓病变最轻。; 大脑和脑膜有充血、水

6、肿和出血; 神经细胞不同程度变性,肿胀和坏死; 坏死软化灶; 局部胶质细胞增生,形成胶质小结; 血管内皮细胞损害 。,临床表现,潜伏期421日,一般为1015日。 典型乙脑的临床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惊厥等。可分为四期:,初 期,持续13日; 起病急; 多无前驱症状; 体温在12日内高达3940; 头痛、恶心和呕吐; 嗜睡或精神倦怠; 易误诊为上感; 少数可有颈强直及抽搐;,极 期(一),病程3-10天; 高热:体温常高达40以上,热度、热程与病情相关; 意识障碍:嗜睡、谵妄、昏迷等,程度、持续时间与病情相关; 抽搐:频率、严重性与病情相关;,极 期(二),呼吸衰竭:延脑呼吸中枢病变、脑水肿、

7、脑疝、颅内高压和低血钠脑病等所致; 高热、抽搐和呼吸衰竭相互影响。 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深浅反射,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肢体强直性瘫痪或肌张力增高,去大脑强直,听觉障碍,视力障碍,感觉障碍。,恢复期,病程8-11天; 体温逐渐下降; 精神神经症状逐日好转; 恢复期症状; 大多数在半年内恢复。,后遗症期,后遗症期:指经积极治疗,但发病半年后仍留有精神、神经系统症状者 。 与乙脑病变轻重有密切关系。 约520患者留有后遗症,均见于高热、昏迷、抽搐等重症患者。 以失语、瘫痪和精神失常为最常见。,分 型,轻型:发热在3839,神志清楚,无抽搐,轻度嗜睡,脑膜刺激征不明显。病程57日。 普通型:发热在3

8、940,嗜睡或浅昏迷,偶有抽搐及病理反射阳性,脑膜刺激征较明显。病程约710日,多无恢复期症状。,分 型,重型:发热在40以上,昏迷,反复或持续抽搐,浅反射消失,深反射先亢进后消失,病理反射阳性。常有神经定位症状和体征。可有肢体瘫痪或呼吸衰竭。病程多在2周以上,恢复期常有精神异常、瘫痪、失语等症状,少数病人留有后遗症。该型在流行早期较多见。 极重型(暴发型):起病急骤,体温于12日内升至40以上,反复或持续性强烈抽搐,伴深度昏迷,迅速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及脑疝等。多在极期中死亡,幸存者常有严重后遗症。,并发症,肺部感染最为常见; 其次有枕骨后褥疮、皮肤脓疖、口腔感染和败血症等。,实验室检查,血象

9、: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嗜酸粒细胞减少。 脑脊液:压力增高,无色透明或微混,白细胞计数稍高,早期中性粒细胞稍多,氯化物正常,糖正常或偏高。早期脑脊液检查可正常。 病毒分离:脑组织中可分离到乙脑病毒 ,脑脊液或血清中不易分离到病毒。 血清学检查:特异性IgM抗体,感染后4天出现,2-3周达到高峰,可作早期诊断依据。 生化指标:NSE,CK,诊 断,临床诊断主要依靠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的综合分析,确诊有赖于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查。 (一)流行病学资料 本病多见于79三个月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夏秋季)。10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 (二)主要症状和体征 起病急、有高热、头痛、呕吐、嗜

10、睡等表现。重症患者有昏迷、抽搐和呼吸衰竭等症状。体征有脑膜刺激征、浅反射消失、深反射亢进、强直性瘫痪和阳性病反射等。 (三)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脑脊液检查符合无菌性脑膜炎改变。血清学检查可助确诊。,鉴别诊断,(一)中毒性菌痢 1、与乙脑流行季节相同,多见于夏秋季, 2、表现相似, 3、发病主要是儿童。 起病比乙脑更急,多在发病一天内出现高热、抽搐或昏迷,并有中毒性休克。乙脑除暴发型外,很少出现休克,一般无脑膜刺激征,脑脊液检查正常,作肛拭子或生理盐水灌肠镜检粪便,如有脓性或脓血便,即可确诊。,鉴别诊断,(二)化脓性脑膜炎 病情发展迅速,重症患者在发病12天内即进入昏迷,脑膜

11、刺激征显著。脑脊液混浊,中性粒细胞占90%以上,涂片和培养可发现致病菌。如为流脑则有季节性特点,多发生在冬春季,皮肤粘膜多有淤点。,鉴别诊断,(三)结核性脑膜炎 无季节性,起病缓慢,病程长,以脑膜刺激征为主,常有结核病史。脑脊液检查糖与氯化物均降低,蛋白增高明显,薄膜涂片或培养可找到结核杆菌。X光胸部摄片、眼底检查和结核菌素试验有助于诊断。,鉴别诊断,(四)其他病毒性脑炎 如脊髓灰质炎、腮腺炎脑炎等,除有脑炎表现外,尚有其他脏器各种表现。确诊有赖于血清免疫学检查和病毒分离。,预 后,病死率在10%左右; 轻型和普通型患者大多恢复; 暴发型和脑干型患者的病死率较高,多于极期因呼吸衰竭而死亡。,治

12、疗原则,乙脑发病急,变化快,病情重,无特效疗法。根据病理、生理变化进行综合治疗,以抓紧极期的抢救治疗为主。采用中西医结合,重点做好高热、惊厥和呼吸衰竭(三关)等重危症状的抢救和护理,以降低病死率。,治疗,防蚊虫隔离; 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 护理极重要:定时翻身、侧卧,拍背、吸痰、口腔清洁、防止褥疮、防止舌咬伤、鼻饲等; 把好“三关”; 重型、极重型预防性地应用抗菌药物。,高 热,物理降温为主,药物降温为辅; 体温控制在38为宜; 物理降温:控制室温、冰帽、冰袋、酒精浴、冷盐水灌肠等; 药物降温:阿斯匹林、消炎痛、安乃近(滴鼻)、亚冬眠等。,惊 厥,去除病因; 脑水肿所致者以脱水为主; 因呼吸

13、道分泌物堵塞致脑细胞缺氧者,以吸痰、给氧为主; 因高热所致者以降温为主; 因脑实质病变引起者,使用镇静剂。,颅内压增高,冰帽连续降温,一般应早期足量使用脱水疗法; 对轻度颅内高压患者,每日12次;对颅内压明显增高患者应每隔4 6小时定时脱水。 对突然并发脑疝病人应立即脱水。常用20甘露醇或25山梨醇快速静滴。 应注意补充液体及电解质平衡。还可应用呋塞米 (速尿)、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呼吸衰竭,依引起的原因给予及时治疗; 呼吸道分泌物梗阻所致者,吸痰、翻身引流、雾化吸入; 脑水肿所致者用脱水剂治疗; 中枢性呼吸衰竭者使用呼吸兴奋剂; 血管扩张剂; 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恢复期及后遗症处理,功能训

14、练; 理疗; 针灸; 按摩; 高压氧治疗。,预 防,控制传染源 防蚊和灭蚊 按种灭活疫苗,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 Japanese Encephalitis Vaccine基,【药物别名】乙脑疫苗 【制剂规格】注射液:2ml。 【适 应 证】6个月10岁儿童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 【不良反应】有局部红肿、发热、头痛、头晕、荨麻疹等。接种后610h可能发生I型过敏反应。 【用法用量】上臂外侧三角肌皮下注射,初免1ml,第一年注射2次,间隔710天。次年加强注射1次,不满7岁儿童,0.5ml/次,7岁14岁1ml/次,15岁以上者2ml/次。 【注意事项】本品含有甲醛,具强刺激性,故注射液用亚硫酸氢钠0

15、.1ml,摇匀,以中和甲醛。此时,疫苗变为黄色。,疫苗使用注意事项,疫苗接种应在乙脑开始流行前第一个月完成; 有发热、急性病、严重慢性器质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过敏史及孕妇、哺乳期母亲及月经期禁用。 不能与伤寒三联菌苗同时注射; 预防接种后23周体内产生保护性抗体,一般能维持46个月。,主要护理诊断,体温过高:与乙脑病毒感染有关 意识障碍:与脑实质炎症、脑水肿有关 有窒息的危险:与乙脑所致惊厥有关 有受伤的危险:与乙脑所致惊厥有关 气体交换受损:与呼吸衰竭有关 潜在并发症:颅内压增高;脑疝。 自理缺陷:与乙脑所致神经系统病变有关。 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褥疮:与昏迷、长期卧床有关。,护理措施

16、,休息,严格卧床休息。,饮食,初期极期清淡流质饮食; 恢复期高热量饮食。,病情观察,生命体征 惊厥 颅内压升高 记录出入水量 并发症,对症护理,高热,物理降温 药物降温 降低室温,惊厥或抽搐,惊厥先兆:烦躁、眼球上翻、口角抽动、肢体紧张等。 脑水肿所致者:1、脱水剂应在30min内注入;2、准确记录出入水量,注意水、电解质平衡;3、使用甘露醇注意心功能不全。 脑实质病变所致者:按医嘱使用抗惊厥药。注意给药途径、作用时间及副作用。,静脉给药,抑制呼吸,惊厥或抽搐,呼吸道分泌物引起者:吸痰、吸氧。氧流量4-5ml/min 高热所致者:降温、镇静剂 防止窒息及外伤。,呼吸衰竭,1、保持呼吸通畅 2、吸氧 3、处理无效,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或应用人工呼吸机,应给予相应的护理。,意识障碍,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取头高脚低位或侧卧位; 做好生活护理: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眼睛护理等; 留置导尿管者做好泌尿系统的护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