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8193466 上传时间:2018-10-2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案课 题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 课时 授课人课时及授课 时间2017 年 月 日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1、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含义。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3、联系学生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含义。2、联系学生实际,培养动手操作的实验意识。 教学难点通过归纳课文的中心论点,让学生理解和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教授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一、导入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 “会读书不会研究” “缺乏创 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的确,虽然我们的头脑几乎被知识挤

2、得满满的,而一提到动手作业,我们几乎都不知所措,十分害怕。 今天,我们有幸读到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它将会告诉我 们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学习、真正的求知,它会拨开我们心灵的迷 雾,使我们真正见到求知天地的青天丽日。二、自学指导二、自学指导 1、字词积累与释义 2、作者介绍丁肇中(1936)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 年 1 月 27 日出 生于美国,3 个月后随父母回中国,12 岁时随全家迁往台湾。在 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1959 年获得 工程学士学位,1960 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 年获得(物理 学)哲学博士学位。1976 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 J/4 粒子

3、获诺 贝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3、背景介绍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什么叫“格物”和“致知”?课文中作了解释,请找出来。 从探索物体而得到知识。格,探察、探究。物,物体、事物。 致,达到、得到。 2、本文主要探讨什么问题? 探讨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 3、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中国学生学习自然科学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备注 (补充)(二)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阅读课文,你能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 列出本文的提纲吗?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4、。 第二部分(212):分析问题。论述文章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 神” 。四、研读文本四、研读文本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格物致 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2 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 有什么弊端?3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4 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 5 第 4 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6 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7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五、课堂总结五、课堂总结 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 神的重要性。学习它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我们的思 想之门。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探 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新世纪合格人才。6、作业作业 完成练习册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