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人类与地理环境的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8131409 上传时间:2018-10-27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1.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人类与地理环境的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5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人类与地理环境的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5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人类与地理环境的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5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人类与地理环境的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15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人类与地理环境的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人类与地理环境的(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倒计时6天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 协调发展,一、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工业三废,噪声,放射性,海洋,植被,臭氧,生物多样性,二、环境问题表现的地域差异 1城市与乡村主要环境问题的差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2.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生态破坏,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工业,环境污染,三、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原因庞大的 、 短缺令人担忧以及深刻的环境危机。 2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人口压力,资源,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效益,能源,生产过程,产品,生态系统,生态平衡,1农业文明时期,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污染问题;工业文明时期,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 )

2、 2人地关系表现为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又把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 ( ) 3人类向环境中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就产生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问题。 ( ),4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产生环境污染问题。 ( ) 5发达国家和城市主要是生态破坏问题严重;发展中国家和农村主要是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 ) 6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有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 ),7循环经济表现为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以环境友好方式进行资源利用,以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废弃物再生资源化为原则。 ( ) 8清洁生产是在工业经济结构

3、调整中实施的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它变传统经济发展对污染物的末端治理方式为全过程的治理。 ( ),答案 1. 分析:农业文明时期,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问题;工业文明时期,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问题。 2 3. 4. 5 分析:发达国家和城市主要是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发展中国家和农村主要是生态破坏问题严重。 6 7. 8.,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0(2014聊城模拟)读我国某生态环境问题分布统计资料图,完成(1)(2)题。,(1)该生态环境问题是 ( ) A荒漠化 B水土流失 C酸雨 D生物多样性减少 (2)为了避免该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西北地区愈演愈烈,下列做法可取的是 ( ) A大面积

4、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 B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问题,严禁乱砍滥伐 C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D引水灌溉,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解析 第(1)题,根据分布情况可以看出,该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故可能是荒漠化。第(2)题,由于我国西北地区水资源少,不适宜大面积植树造林,选项A错误:选项C、D很容易排除。 答案 (1)A (2)B,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 31甘肃省大力建设我国首个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该循环经济示范区将在2015年建成,届时将形成覆盖甘肃全省的七大循环经济基地。读图,回答(1)(2)题。,(1)有关图甲表述错误的是 ( ) A示范区的确立发挥了区域优势 B酒泉、嘉

5、峪关可重点开发风能和太阳能 C张掖地区发展特色农业易产生水土流失 D金昌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循环经济可减排工业污染,(2)图乙所示的发展模式,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阶段性原则,解析 第(1)题,七大循环经济基地的分布是根据各自区域优势确定的;酒泉、嘉峪关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张掖地区水资源缺乏,在发展特色农业的过程中,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易导致土地荒漠化;金昌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循环经济,实现清洁生产,可减排工业污染。第(2)题,该模式对资源进行了充分利用,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延长了产业链,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 答案 (1)C (2)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