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试诗赋与诗歌发展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806281 上传时间:2017-09-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举试诗赋与诗歌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科举试诗赋与诗歌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科举试诗赋与诗歌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科举试诗赋与诗歌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科举试诗赋与诗歌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举试诗赋与诗歌发展(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科举试诗赋与诗歌发展汉教一班 黄莘越 20100511351摘要: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三百始,到两汉乐府、东汉玄言诗,再到魏晋南北朝的建安风骨、正始之音,到了大一统的唐朝,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唐朝的开明的文化政策给唐诗的发展营造了一个很好的环境。科举制度,它给唐诗的发展更是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它使得诗人队伍不断壮大,拥有一大批的饱学之士,它丰富了诗歌题材,诗歌格律得到发展,开阔了诗人的眼界,也间接推动了个文学思潮、文学流派的形成。 、关键词: 唐诗 科举制度 试诗赋 才情 诗人 题材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诗歌代表着唐文化的最高成就。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三百始,到两

2、汉乐府、东汉玄言诗,再到魏晋南北朝的建安风骨、正始之音,诗歌的内容体制趋于丰富完善,近于成熟,到了大一统的唐朝,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这是之后的宋诗、清诗不可比拟的。当然,诗歌在唐朝繁荣不仅仅是因为前朝的文化积累,这与唐朝统治者的文化政策息息相关,特别是科举制度,它给唐诗的发展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一) 科举试诗赋,虽不完全以诗赋取士,但却以才情取士。有诸多学者提出,唐代的科举制度作为统治者的一种统治文人的的政治手段,不但没有促进唐诗的发展,反而阻碍了唐诗的进步。杨慎升庵诗话卷七:胡子厚与予论诗曰:“人有恒言曰:唐以诗取士,故诗盛;今代以经义选举,故诗衰。此论非也。诗之盛衰,系于人之才与学,不因上

3、之所取也。 ”这一种观点不无道理,唐代科举考试分常科和制科,常科又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之分,而在科举考试中,只有进士才偶试诗赋,而进士也仅仅是在试杂文时才试诗赋一首。无可厚非,科举制度是辅佐唐朝皇帝进行思想统治的一种手段,它禁锢文人的思想,迫使他们去,在这样的考试制度下,出现的优秀的省试诗也只是凤毛菱角,但科举制度以才情取士是毋庸置疑的,寒门学士为进入仕途就不得不饱读诗书,苦研诗歌,从另外一方面讲,这样的考试制度为唐朝造就了一大批的饱学之士,出现了像贺知章、张九龄、王维、韩愈、白居易、柳宗元、刘禹锡等一代名相、名臣和杰出思想家。这对唐朝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二) 科举试诗赋,

4、诗人队伍壮大,诗词格律得到进一步发展。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若律、书、算学,虽常行,不见贵。其余各科不待言。大约终唐世为常选之最盛者,不过明经、进士两科而已。 ”进士科在唐朝是最受崇重的,最受皇帝重视,中进士者可直接授予官职,即刻上任。在唐朝众多高官中,大多都是进士出身,并且他们都以不中进士为耻。所以,在这样的为官环境下,众多的文人会为考取进士拼尽全力,苦心钻研诗歌格律,为自己博得头彩。这也使得在唐朝年间,诗人的队伍不断壮大,从寒门到贵族,从百姓到官员,都争先恐后地作诗吟诗。独孤及权公神道碑铭:“开元天宝之际缙绅之徒,用文章为耕耘,登高不能赋者,童子大笑。 ”据资料可考,唐朝三百年间,遗存诗作近

5、五万首,单有姓氏可考,有传世作品者就有 2200 人,作诗者上至皇帝后妃、文官武将,下至僧道白工歌伎。诗人群体规模之壮大,是之后的各个朝代都无法超越的。到唐朝,绝句律诗兴起繁盛,是唐诗中最杰出的一部分诗歌作品,它们的兴盛与科举试诗赋是密不可分的。律诗绝句讲究对偶,压韵,而这两者恰又是科举试诗赋里面所看重的,科举制度的试诗赋,看重诗的对仗是否工整,辞藻是否优美,用韵是否恰当。 “其所试赋,则准常规,诗则依齐梁体格。 ”齐梁体格讲究声律和对偶,追求音律精细,对偶工整,虽说这样的要求导致唐朝仿照齐梁诗坛,出现众多的艳情词,但也使得唐诗在格律方面取得了进步。(三) 科举试诗赋,文人漫游,游宦增多,题材

6、开阔开科取士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政治政策,为封建统治者选取有识之士。那么,选取的贤士首先要具备一定的政治文化才能,再是要博取统治者的喜爱,能够在官场游刃有余。然而文人大多是孤傲的,文人与政治家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他们对于官场的态度,真正的文人是不耻阿谀奉承的,不甘于同流合污,但官场不容有这些人存在,所以有很多优秀的诗人都被贬谪,在政治场遭排斥,也就有了伤己不遇的一类诗,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科举制度初始要求每个文人都必须回到自己的籍贯所在地方能参加考试,这就使得一大批文人在多年客居他乡之后返回故里,这促进了各个地方的文化交流,也因此出现了另一种诗歌题材送人赴举。虽说科举制度是以才情取士,但并不是所有的文

7、人都能适应科举考试的规则要求,虽说科举制度是公平的,但也不能排除或多或少的人际关系的缘由,所以,也有许多优秀的文士落榜,那么就有了怀才不遇、慰人下第题材的诗歌。除上述的以外,还有送人赴官、游历诗等,它们都与科举取士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科举考试,间接上丰富了诗歌的体裁,开阔了诗人的眼界,也是唐诗繁荣的一大重要原因。(四) 科举试诗赋,各文学思潮、诗派的形成科举考试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考试,而是影响着一群人的前途命运的考试。在科举考试中,有着众多而复杂的人际关系,主司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主司与学生之间,学生在中举之后会感激回报主司,白居易重题之四:胸中壮气犹须遣,身外浮荣何足论。还有一条遗恨事,高家

8、门馆未酬恩。而主司也要对门生的言行负责,而同年考试的学生之间也会相互帮持,而买年放榜之后,及第的文人也会有一系列的庆祝宴会,这样也积聚了一大批文人墨客, 唐摭言宴名:“大相识、次相识、小相识、闻喜、樱桃、月灯、打球、牡丹、佛牙、关宴。 ”这种牢固的羁绊使得众多文人聚集,互相切磋诗艺,谈论文学,以致一些志同道合的文人形成一个文学群体。元稹白居易在同一年在书判拔萃科登第,之后才有了元白通江唱和,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做”的共同的文学主张,让他们引领了新乐府运动,而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以及韩门弟子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孟郊贾岛的苦吟诗派也是因为钻研“炼字”而走到一起。唐代文学各流派的形成,科举制度也是功不可没的。科举制度虽然会对文学产生阻碍,但它也产生了积极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它从侧面推动了唐朝整个文化的发展,特别是诗歌的发展。我们也从此处看到了一个考试政策对于一个社会的文化的影响。参考文献:1略论唐代科举制度对文学的影响 九江职业大学 胡火清2唐代科举制度与唐诗歌繁荣的关系 陕西省眉县中学 刘安良3科举制度对唐代文学的影响 吴在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