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王氏族谱》考(一)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8051864 上传时间:2018-10-2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孝感《王氏族谱》考(一)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孝感《王氏族谱》考(一)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孝感《王氏族谱》考(一)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孝感《王氏族谱》考(一)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孝感《王氏族谱》考(一)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孝感《王氏族谱》考(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孝感《王氏族谱》考(一)(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孝感孝感王氏族谱王氏族谱考考( (一一) )序言湖北省孝感市肖港镇王家河村,王姓聚居,共分五分。从一世祖开基以来经历了大约 650 年。王姓族人祖传“倒炉”手艺,多以铸造为业,现在冶金行业称为“翻砂” 。这种手艺起于何时,现在已无从查考,我在光绪八年编纂的孝感县志上找不到任何踪迹,1959 年出版的孝感县简志上也未见明确记载。从采访族人看,至少晚清以来即以此手艺谋生。早年主要生产犁面、犁尖等农具和铁锅,20 世纪七八十年代,转而生产铝锅、铝水瓢等日用品。为谋生起见,村中许多男丁到湖北、河南、安徽各县开炉铸造,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成为各县铁工厂、农具机械厂的技术工人,为我国现代化事业的起步

2、贡献了力量。20 世纪60-80 年代初,我曾看到王家河家家开炉,处处起火,稻场上晒着翻砂用的模子,人人经营铝制品生意的局面。在一段时期里,王家河是周围各村庄中较为富有的,是为周围各村庄羡慕的。随着国家现代化的进展,耕田农具逐渐机械化,生活用品也转由机械生产,犁铧没有市场,铝制品锅、锅盖、水瓢等农村家用工具也逐渐失去了市场。今天的王家河,这种流传几百年的手艺,除一户为外地工厂加工零配件还在“开炉”生产外,其他各家皆已敛手。还有几家王姓后人在外地开了工厂,那已经是较为现代化的生产了。这种传承了几百年的手艺,在王家河也只是留存在人们的回忆中了,再也看不到开炉、起火的轰轰烈烈景象了,现代化生产极大地

3、摧毁了农耕时代的手工业生产和相关技艺。寄居各县的“倒炉”手艺人也都落籍各地了。近年各地农村发起修谱。王家河王氏二分王顺凯十年前开始筹备,做出了相当努力,打算修出二分续谱,可惜英年早逝,未能及身而成。五分在族人王心棋全力推动下得以修成,润琴先生所修之谱称王氏五分相邦公长房克绳公支下续谱 。润琴先生修谱过程中,发现了五分族人收藏的王氏五分支谱 ,他参照“支谱”和光绪十一年所修王氏族谱 ,完成了五分族谱的修订。 “支谱”与“光绪乙酉谱”最大的不同,在于“支谱”多出了九代。王氏族人各分在续修中对是否应多出九代存在不同认识。我作为王氏二分女婿,受托担任二分谱编纂,在写给润琴先生的信中我是支持九代的。可惜

4、的是,王氏族人大多不支持九代之说。我作为此次修谱的客卿,自不能勉强。但是,我在认真研究了孝感王氏来历及其演变历史后,坚持认为孝感王家河自明初以来人口繁衍,应不止现在所说的 22 代,应该再增加 4-7 代,才符合历史的事实。因此,我在此仅凭可能得到的王姓族谱资料,写出一点考证,以求尽可能复原历史的真实,是否在修谱中采纳,只好留待王氏贤达和后人卓裁。孝感王姓族人的由来考证本题以前,首先要搞清楚孝感王氏的由来。据传,王姓族人先祖起自于周灵王。后以王为氏,绵延繁衍。魏晋时期,代有声名。北宋时,王姓族人曾为相,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曾作三槐堂铭予以称赞。 三槐堂铭记述王氏先人曾手植三槐于庭,以激励后人上进。

5、王姓族人遂以三槐为堂号,分居各地的王氏后人常以三槐堂自居。据王润琴先生记忆,王家河王氏宗祠里即悬挂“三槐堂”匾。五代时期,北方战乱,王氏族人南迁各地,其中一支辗转来到江西,江西王姓情况如何,资料不足,难以尽述。江西王氏族人迁居湖北孝感,是一个大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宋元之交和元明之际,政治腐败,灾荒严重,导致农民起义不断,战争频发,各地枭雄争夺天下。湖北成为朱元璋、陈友谅、徐寿辉争夺的大战场,杀人盈庭,血流于野,人口财力严重损失。湖北喻氏宗谱卷一载:“徐寿辉之乱,楚地榛莽千里,虚无人迹。 ”朱元璋取得最终胜利,定鼎南京,统一全国。明洪武元年,高祖朱元璋颁布诏谕,令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这一举措是

6、政府行为,造成全国人口的大流动。但是,据有关学者研究,这一次全国性的有组织的人口大流动,却在正史上没有留下过多记载。反映这一历史事实的,多存在于湖北、四川等各地的方志和族谱记载,也存在于移民后裔的口耳相传中。据复旦大学人口史学者曹树基所著中国移民史第五卷估算,在洪武大移民中,从江西迁往湖南的移民约有57 万,江西迁往湖北的移民约为 69 万。由于江西未经历大战乱,人口繁盛,财力丰沛,形成了洪武人口大迁移的物质基础。据学者依据大量族谱和地方志材料的研究,鄂东北的江西移民占到全部人口 80%,鄂东南和江汉平原一带约占 77%,襄阳一带占到 67%,鄂西北也占到 30%。可见,湖北人大部分都是江西人

7、的后裔。由于是政府行为,迁居湖北的多是江西士族大姓,在这种形势下,往往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在政府的动员安排下集体迁移。江西王姓先祖迁来孝感,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发生的。据“光绪乙酉谱” ,一世开基祖宗二下载:“公行二,号括伯,始麻城来于元末。积功累德,塑像于东岳庙中,咸丰年间惨遭兵燹。 ”他是先到麻城,后定居孝感。此外, “光绪乙酉谱”没有提供王姓由来的其他材料。据民国 17 年随州王氏宗谱所载,随州王姓族人礼富、礼贵、礼荣于清嘉庆十八年所撰王氏宗谱卷一谱牒叙:“宗一、宗二昆友二人,原系江西民籍,至明皇洪武二年始徙于孝感白云乡白沙铺杨桥村,居住二百余载。 ”另据民国 17 年王氏宗谱叙:“先君晓之日:吾先祖肇自江西,明洪武初年始迁孝感,继迁随邑,历经数世,人丁渐繁,源流渐远,若无宗谱,世系将失。 ”从嘉庆十八年到民国 17 年,中间经历了 100 多年,口耳相传,大体是一致的。元末明初来到孝感,这基本上来自于历代口耳相传。宗一、宗二兄弟离开江西来孝感白沙铺杨桥村定居,历代人口繁衍,乃将此地定名为王家河。康熙年间,王家河王姓三分族人中有继宗公,其二子之佐、之佑二人,之佐自孝感迁居缠山店,这一支族人实际上到了随州南山溃川乡紫里九甲湾杨河姚家畈落籍,之佑迁陕无考。上述谱牒叙所指二百余载,应是康熙初年孝感王姓兄弟迁徙随州的时间,其实,从洪武二年到康熙初年差不多三百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