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精简版)

上传人:ZJ****1 文档编号:57931600 上传时间:2018-10-25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精简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精简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精简版)(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派别,辩证法的基本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派别,辩证法的基本 形态?形态? 哲学的基本问题:依照马哲,是物质和意识谁具有第 一性。两个基本派别: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 基本形态:自然辩证法、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2.了解什么是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了解什么是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 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 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 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

2、 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科 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特征:实践性、创新性、阶级 性和科学性的统一。3.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惟一特性是 客观实在性;(2)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 质的抽象;(3)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 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第一,它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 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它 坚持和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第三,它把哲学的 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区别开来,克服了旧 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和缺陷,体现了唯物论

3、和辩证法的 统一。第四,它坚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 性,体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4.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 方式,它包括一切变化和过程。物质和运动具有不可 分性。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性表现在:一方面,物质 是运动的物质,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这是因为,任 何物质都包含内在矛盾,矛盾必然引起运动;物质通 过运动而存在。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 离开物质的运动。这是因为,物质是一切运动的承担 者。物质运动形式是多样的, 它们互相区别,又在一 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

4、学唯物主义世界观: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 义世界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运 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其一,运动和静止是有区别 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一切 变化。静止指事物的位置或性质未变的状态。承认相 对静止的存在有重要意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 区分事物,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静止是运动的量 度和环节,不承认静止,运动无法衡量,也无法理解 运动。其二, 运动和静止是相互渗透的。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其三,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静 止是一定时间、一定范围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而运动是无时、无所不在的,永恒的。否认运动及其 绝对性,是形而上学世

5、界观;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它们都从不同方面割裂了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5.理解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以及意识的本质,能动作用及理解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以及意识的本质,能动作用及 其表现。其表现。 理解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物质。意识 具有相对独立性。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能够能动地认 识世界,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 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社会发 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意识的本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离不开物质,但又不同于物 质而具有精神现象的特征。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意

6、 识的产生既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又是一个社会历史 过程,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意识的本 质包含两方面的内容:(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高级神经活动是意识 产生的生理基础,没有人脑,就不可能有意识现象。 (2)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马克思说过: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 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人脑不是意识的源泉,它不会 凭空产生意识。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意识就其 反映形式来说是主观的,就其反映的对象和内容来说 是客观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 质世界的反映。能动作用及其表现:1 意识能动性 是指人认识世

7、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与作用。2 意识 能动性的主要表现:第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 性;第二,意识活动的主观创造性;第三,意识活动 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这是意识能动性的突出表 现;(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过程的调控作用) 。3 意 识能动性的实现:第一,前提条件是尊重事物的客观 规律,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第 二,基本途径是社会实践。第三,还要借助一定物质 手段和物质条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4 人工智能 是人的意识的模拟、物化和延长,不是本来意义上的 智能,随着科技发展,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会超越人 的意识,但在总体上则不如人的意识。5 意识与物 质的关系上的基本观点:第一,

8、辩唯,既承认物质的 决定性,又承认意识的能动性(既量力而行,又尽力 而为) 。第二,机械唯物主义,只承认物质的决定性, 否定意识的能动性(无所作为) 。第三,唯心主义,否 认物质的决定性,夸大意识的能动性(为所欲为) 。6了解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了解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变、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和场所的更换。又称渐变。 是事物运动的基本状态之一,与质变相对。 质变、事物从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事物运 动的基本状态之一。同量变相对。又称突变。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和质变 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基本的状态。任何事物的发展 变化都不可能没有量变,也不可能没有质变,而是量

9、 变和质变的统一。 1、 量变是质变的准备 任何事物 的变化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只有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引起质变。 讲述“笨人吃饼”的故事,说明:没有一定的量的变化, 质变就不会发生。 2、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 不会永远维持下去,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 必然会引起质变,变为另一种性质的事物。 3、 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7.理解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关系理解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内因与外因内因与外因 的辨证关系的辨证关系.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 理:而这时编者工 艺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 属于特殊性

10、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 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 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互相转化。 方法论: 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 正确地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意 义;掌握从特殊性到普遍性再到特殊性认识的方法; 掌握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方法。 内因与 外因的辨证关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内 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 件。内因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即事物内部的 矛盾性。外因是指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即事物 外部的矛盾性。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又统一又斗争, 由此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

11、展,成为事物发展 的根本动因。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又 统一又斗争,则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 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内因和 外因作为同时存在的内部和外部的联系,都对事物发 展发生作用。这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动因的基 本观点。8理解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区别。理解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区别。 1 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而形否认为是外力的 否定 2 辩否认为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 节而形否认为是发展,联系的中断。3 辩否认为否定的 实质的扬弃,而形否认为是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 一切。1.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

12、识论的区别。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第一,人们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主观与客观, 人士与事件是对立的统一,如果把主观与客观相分离, 片面夸大主观的作用,或者把认识的某一片断加以绝 对化,就会导致唯心主义。 第二,夸大感性认识会导 致主观唯心主义。 第三,夸大理性认识会导致客观唯 心主义。2.理解认识与实践的辨证关系。理解认识与实践的辨证关系。 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 践对认识(理论)的决定作用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 理性的唯一标准。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1

13、)反作用 的表现:认识(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2)反 作用的性质: 科学认识(理论)指导实践取得成功; 错误认识(理论)把实践引向失败。3、实践和认 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1)反对错误: 经验主义: 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 教条主义:轻视、脱离实践。 (2)学习、掌握科学理论具有重大意义: 邓小平理 论的历史地位: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学习、掌握邓 小平理论的意义3.理解认识发展的总过程。理解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 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 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

14、级斗争的依赖关 系。首先,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 本的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 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 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 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 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然而人的认识究竟怎 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呢?这只要看一看认 识的发展过程就会明了的。这种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 的辨证唯物论的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在马克思 主义以前,是没有一个人这样解决过的。感性和理性 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 的基础

15、上统一起来了。 “知识里手”之所以可笑,原因就 是在这个地方。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 虎子。 ”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 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4.理解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及辨证关系理解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及辨证关系 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 辨证统一的。1 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 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 绝对寓于相对之中;另一方面,绝对值中有相对,真理 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 理之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2、具有相对性的真 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辨证转化的

16、。真理永远处 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的发展规 律。人类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从相对性真 理走向绝对性真理、接近绝对性真理的过程。任何真 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过程 中的一个环节。5.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含义及辨证关系。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含义及辨证关系。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及外部特征的认识或理解。理 性认识是对事物内在的本质的更深层次的认识。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基础,同时理性认识又影响着感性 认识的普遍形成。1、相互区别: a、感性认识是认识 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b、感性认识 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对事物表象 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抽象和概 括对事物本身及规律的认识。c、感性认识通过感觉、 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反映;理性认识则通过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来反映。d、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 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2、相互依赖:a、理性认识 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起点。b、感 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任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