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1020

上传人:ZJ****1 文档编号:57926573 上传时间:2018-10-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1020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贵州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1020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贵州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1020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贵州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1020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贵州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1020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贵州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102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1020(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贵州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贵州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金明亮金明亮 一、政策建议一、政策建议 (一)充分认识县域经济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一)充分认识县域经济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县域涵盖“三农”,联结城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阵地;县域经济 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区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经济基础,是贵州经济发展的 基石。发展县域经济,必须不断提升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推动县域经济从以 乡村为依托、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的传统县域经济,向以县城和中心镇为 依托、以非农经济为主导、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县域经济转变,不断增 强二三产业对农业、城镇对农村的带动力,实现县域经济

2、可持续发展。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扩大县市管理权限(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扩大县市管理权限 强化我省县级行政管理职能,完善县级功能定位,省直部门和市(地、州) 能下放的行政权力坚决下放到位。要加快县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统筹城 乡发展的要求重新设立县级机构,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组织体系,形成县域 中心城市、重点镇、中心村“三位一体”的行政管理体制。把农村综合改革与 乡镇行政区划的调整结合起来,在贵阳等大城市和经济强县,适当撤并乡镇, 强化乡镇政府职能,做到事权与财权相统一。深化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 进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食品加工、农产品安全等职能向农业行政管理部门集中, 建立产加销、内

3、外贸管理一体化的集中、高效、协调的农业行政管理体系。 省直部门和市(地、州)财政要加大对财政困难的县、乡财政转移支付的力 度,以保障基层政府顺利履行职能。要以扩大管理权限为契机,推动县域经济 更快更好发展。创新管理模式,把扩权转化为转变政府职能的动力。发挥政策 优势,把扩权转化为促进产业上层次、企业上规模、产品上档次的动力。 (三)把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三)把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表明,从农业文明上升到现代文明,工业化是不可逾越 的历史阶段,破解“三农”难题,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工业化、推进农业产业化。 紧紧抓住工业这个县域经济发展

4、的牛鼻子,不断推进工业规模发展、上档 升级、集约经营。通过实施项目带动,推进产业集聚,提高创新能力,强化节 能减排等措施,努力推进县域经济新型工业化。 以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重点,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 主攻方向,进一步推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 2 推动城镇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创新农作制度,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立体农业、 循环农业、休闲农业、有机农业,提升农业产业化、农产品标准化和农民组织 化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科技贡献率和土地产出率,加快建立贸工农一 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四)努力构建(四)努力构建“特色产业集群经济特色产业集群经济” 县域经

5、济的规律具有特色性”,县域经济是特色经济。各县域的历史人文、 产业基础、自然禀赋不同,决定了县域产业发展的差异性。各地要积极研究比 较优势,跳出“全面发展”的圈子,在产业发展战略选择上,重点利用特有条 件发展特色产业,利用优势资源发展优势产业。 产业集群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现象,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也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要紧紧抓住产业项目,发挥现有优势, 依托主导产业,形成规模、品牌和特色。按照节约、集约的发展方向,推动县 域经济发展产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积极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加快农业板 块建设,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专业市场和中介组织。通过减少零星工 业用

6、地供给等措施,大力引导有产业、有技术、有规模、有税源、无污染的项 目进园区发展,实现特色经济集群化、集群经济规模化、规模经济外向化的县 域经济发展格局。 (五)统筹城乡建设和发展规划(五)统筹城乡建设和发展规划 一是统筹城乡规划。发展县域经济,要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要求,促进 城镇规划向农村延伸,制定科学合理的村庄布局规划,引导和推动农村社区建 设。二是统筹产业发展。依托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的带动,促进土 地有序流转,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规模经营和特色农业,建设标准化、 专业化、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工农双赢、互动发展。三是统筹城乡基 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城乡供水、垃圾处理、污

7、水处理一体化工程,逐步实现 城乡规划共编、基础共建、资源共享、产业共兴。四是统筹城乡劳动力市场。 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和优化配置,通过城乡互动、工农互促,改变城 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实现区域共同繁荣。五是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建立内容更 全、覆盖面更广的农村新型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建立农业风险保障基金,切实 解决农民在土地流转、子女就学、因病因灾致贫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六是统筹 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创办城市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和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提升镇 村综合服务功能。 (六)加大财政投入,推进区域间公共服务均等化(六)加大财政投入,推进区域间公共服务均等化 3 要适应从投资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

8、转变,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 构,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扩大公共财政在农村的覆盖面,增加对农村的公共产 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增加农村教育投入,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提高农村教育 质量,把国家实施的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办好、办实,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让每一个农村儿童和青少年都能享有平等优质的教育。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体 系、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的投入,做到乡有公办卫生院,村有各种所 有制的医务室,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加快建立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 福利、社会优抚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民从土地保障、集体保障、子女 供养等传统方式向社会保障转变。加快推进职工基本社会保险的全覆盖,尽快 实现农村社会保

9、障制度与城镇居民保障制度的对接,使在企业务工的农村居民 都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建立城乡统一的最低生 活保障制度,扩大县域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同时,着力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在 城中村改造、村庄整合、城镇拆迁等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中,从政策制定、 拆迁实施到群众安置,都要请群众参与决策,处处为群众考虑,真正实现依法 拆迁、阳光拆迁、和谐拆迁。 (七)加强金融服务,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七)加强金融服务,充分利用资本市场 进一步明确支农、惠农金融政策,建立鼓励金融机构投资于县域经济的激 励机制,出台进一步发展农业保险的配套政策。我省的经济强县要鼓励实力强 的企业上市,借力资本市场

10、,改善县域金融生态,改变县域企业过度依赖银行 信贷资金的单一融资方式。同时,经济实力差的县大力探索建立健全适应县域 经济发展的信贷管理体系。 (八)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鼓励农民创业(八)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鼓励农民创业 针对我省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组织引导上,特别需要按照“抓大 促小带中间”的思路和方法,促进民营经济的整体提升和群体拓展。 “抓大” 就是督促和引导规模企业,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强强联合,以龙头优 势辐射带动民营经济整体水平的迅速提升。 “促小”就是通过采取典型引路、 示范带动、结对联谊、政策扶持等措施,加强农村市场建设,鼓励支持更多的 农户创业、经商。 “带中间

11、”就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小业户群体的发展,促进 中小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在某一产品、 某一环节上做优做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放宽领域、改进服务、加强 管理,引导民营经济加快制度、技术和管理创新,促进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 4 培育优势产业和品牌产品,提升以特色产业为支撑的区域块状经济发展水平, 加快建立特色化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深化就业与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就业体系。打破城乡分 割的就业制度和户籍制度,取消一切限制农民进城的歧视性政策,扩大农民就 业渠道。坚持在城镇化过程扩大就业和就地就业为主的方针,充分发挥区域块 状经济对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

12、的巨大作用、县域与中心镇吸纳农村人口门槛低 的优势,把工业园区与城镇新区建设结合起来,把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结合起 来,增强区域块状经济和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促进农民进城务工经商 和安居乐业。以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率为重点,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 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和 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就业体制、就业服务体系和劳动就业政策,加强就业培训, 提高就业者素质,实现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在市场准入、工商登记、信贷、 土地、财税等方面能放则放、能宽则宽、能优惠则优惠。采取“政府买单、市 场运作”的方法,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

13、引 导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农村居民劳动就业者能享有城镇居民劳动 就业者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加快推进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 (二)保障措施(二)保障措施 1 1、完善领导体制、强化协调机制、完善领导体制、强化协调机制 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保障经济结构调整顺利进行。按照 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要求,针对不同县域主体功能定位,突出不同县域的考 核重点;强化对违反科学发展观行为的刚性约束,充分发挥干部考核对推动结 构调整、促进科学发展的导向作用。 深化城乡投资建设体制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体系。要建立多 元化的投资机制,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公益事业纳入公共财政,鼓励各 种

14、资金、技术、人才参与农村建设,加大对农村建设投入的力度。以村庄整治 和农村新社区建设为抓手,以提高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重点,统筹城 乡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促进县域内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共建, 通过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搞好城乡对接,加快推进城乡基础 设施一体化进程,让更多的农村居民也能分享现代化的文明成果。搞好县域城 镇规划建设与村庄布局规划建设的衔接,按照促进农民就地城镇化和“农民城 镇农民建”的思路,加快县城和中心镇的建设,增强城镇的集聚和辐射功能。 结合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工业园区的扩容,把城中村、园中村整理改造成为城镇 5 新社区,引导城郊村、园边村的农民向城

15、镇居住区集中。以中心村建设为载体, 促进小型村、自然村合并和空心村撤除。加强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统筹安排城 乡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推进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 2 2、理顺县域内资源和环境价格、理顺县域内资源和环境价格,为县级经济发展提供环境保障,为县级经济发展提供环境保障 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要加快研究理顺县域内资源和环境价格的措施和办法, 建立生态补偿基金,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发改、农业、扶贫、 林业、水利、国土、环保等部门的有关生态发展资金一定要捆绑起来使用,集 中起来投入。县级财政要积极探索采用公开竞争方式分配生态经济发展资金和 生态文明建设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同时,通过价

16、格、税收等手段将资源、环境价格计入成本,提高环境准入 门槛,提高污染排放收费标准。通过提高价格、税收措施或征收排污费等方法, 消除包括土地、能源、水、自然资源和环境等工业投入定价过低的问题,为优 化经济结构提供环境保障,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 3、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结构调整的体制机制、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结构调整的体制机制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加快健全中央和地 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加快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财政体 制和政策体系,形成有利于结构调整、促进科学发展的财税体制和机制。 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发挥好价格杠杆促进结构调整的作用。要加快 推进能够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 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价格在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县 域经济发展中的杠杆作用。 改善宏观调控,加强对结构调整的引导。一方面,要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 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市场优胜劣汰、企业兼并重组实现县域经济 结构的调整优化;另一方面,要注重发挥政府调控的作用,通过宏观调控为县 域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经济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