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旅客》:意志陷阱与爱情神话

上传人:论**** 文档编号:579227 上传时间:2017-04-0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8.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空旅客》:意志陷阱与爱情神话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太空旅客》:意志陷阱与爱情神话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太空旅客》:意志陷阱与爱情神话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太空旅客》:意志陷阱与爱情神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空旅客》:意志陷阱与爱情神话(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太空旅客:意志陷阱与爱情神话好莱坞近年少有的原创科幻电影太空旅客让我手脚冰冷、背脊寒战,为了博出新意,编剧一反明珠在前的经典月球 、 冲出宁静号 、 2001 太空漫游的恶托邦的黑暗与重金属趣味,在几近枯竭的太空漫游题材里发掘出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爱情故事,也可能是是乔斯派茨(是普罗米修斯 、 奇异博士的编剧,现今大火于好莱坞)的这个剧本能够在好莱坞无数剧本中脱颖而出的一个原因吧。然而正是它脱离了硬科幻的套路,转入于世俗情感和伦理,才令人吃惊地显露出一个让人棘手的人性悖论,并且正是在一个空寂的、密闭的时空里,这个人性悖论越发尖锐而完整,尽管它最终被个人英雄主义加以合理化,然而那个先前抛出的无解

2、的悖论焦虑却无论如何不能不能被皆大欢喜的结局所遮掩。至少在我看来,当失去主人修葺的绿树葱茏弥漫的的航船大厅仿佛梵高的一双鞋那样被海德格尔认为昭示人的全部存在时,我无法在迷幻乐团的歌声里陷入电影铺设的蓝丝绒般的消费主义软床,那个让人牙齿冷战的问题一直在纠缠着我:假如我是 会怎么做?一通常作为一个克己复礼的人,第一个选择是宁肯独自面对孤独如锉刀般慢慢啃噬自己的心智,最后如枯树般形骸萎顿死去,也不可能如侩子手般为满足自己的私欲唤醒一个无辜的女乘客一边每天与她共度早餐时,一边告诉自己是我毁了她的一生,这样残酷的心灵折磨,我想大多数有道德意识的人都没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另一个选择是尽可能地创造有意义的孤

3、独生活,譬如罗宾逊,或者荒岛余生的汉克斯那样,或者火星救援的马特,以一种前工业的对理智的信仰创建一个人与物的恋情。然而细思极恐,漫长的 90年航程,那个每时每刻、一举一动、一物一事都在暗示一个核心:你所有的努力是活不到尽头的苟且和欺骗。无论是罗宾逊、汉克斯还是马特,在孤独中的乌托邦信仰是建立在,他们坚信自己的生命可以跨度到解救的彼岸,可以活到甜蜜的故乡。然而太空旅客的题设是一个无解的死局,在一个布满现代设备的密闭空间里无声地孤死。那么对于自身而言最后的一个选择是自杀,埃米尔迪尔凯姆在自杀论中将自杀分为利己型、利他型、失范型和宿命型,显然在如此情境下的自杀是利己型,那就是当个体与群体的联系发生了

4、阻碍和离异,个人在情感和理智上出现了极端的挫败。然而在一个提供一切生存条件的高科技航母中,自杀显然是最愚蠢的行径。再看影片,恍然间发现其实 陨石撞击中误被唤醒的一年多中,实际上恰恰对上面三个选择做了充足的考虑。然而最终的唯一的题解是,唤醒一个人陪伴他。这个唯一的选择是最终令人胆寒的地方。在看似有无数选择的主观自主行动中,你可能迈出左脚,也可能举起右手,但是在面对孤独时,你只有服从欲求。而那个被欲求所虏获的女主 成了被卡在生命历程的一个飞蛾,扑落在一个精心布置的蛛网上。真相固然宝贵,却让愤怒、哀伤、怨恨毫无用处,她面对的一方面是无形的命运,那个曾经击倒俄狄浦斯、毁灭窦娥的那个对象,除了自我消亡外

5、的抗争外别无选择;还有一个是有形的凶手,男主人公 就构成两个陷落在困境的不同的男女主人公。男主人公可以处于一种哲学思辨的境地去考量自我和自我行为造成的牺牲者,而女主人公在服从命运的同时却有一个可以转移的敌对行动力,那就是对凶手的怨恨。然而无论两者反抗的绝望有何区别,他们都共同被驱动于一个力量,那就是叔本华的意志。二什么样的力量让唤醒一个女乘客成了 唯一选择,而又让女主最终如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一样爱上自己的凶手,那只能用叔本华所讨论的意志来解释这个表象世界的行为。叔本华认为世界的存在不是康德所谓的物自体,不能认识也不能被怀疑,也不是柏拉图所认为的世界是理念的影子,人和物是对理念的分有,这些过于书生

6、气的看法让这个世界头脚倒立,远离了人世的现实。叔本华把人的现实苦恼作为思考的问题,认为世界的“那认识一切而不为任何事物所认识的,就是主体。因此,主体就是这世界的支柱,是一切现象,一切客体一贯的,经常作为前提的条件,原来凡是存在着,就是对主体的存在。 ”人是世界的来源,也是世界呈现的根本,我们看到的世界是依据我们认识的结果而呈现的表象世界。那人是如何让这个世界呈现如此苦恼的样子的呢?那是因为人被一种不可遏止的生命冲动和欲求所驱动产生的意志所主导,在意志所统治的精神世界中,表象世界表现出一种与意志对立的状态第一个是死亡,叔本华认为人生不过是死亡与人玩弄的猫和老鼠的游戏;第二个是欲求,欲求不可满足,

7、满足的欲求旋即陷入无聊和空虚从而必须被新的欲求替代。叔本华说,人生的痛苦,就是对生命意志的肯定。 然在关于意志的命题作文里各自交了叔本华不满意的答卷。按照叔本华看,道德实践、审美和禁欲是三大否定意志的良策,显然这两个人都没有尝试做一个道德家、美术家或者苦行僧,他们鲜活地逛酒吧、健身、倒饬生活,即便在一个严酷的囚笼里,他们也在服从意志,把生存意志和繁衍意志发挥到极致。因此,那个令人绝望的禁闭囚笼,在男女主人公的生存意志的驱动下,显出令人窒息的痛苦表象,驱使他们竭力做出摆脱孤独、寻求生存和繁衍的努力。进而如弗洛姆逃避自由所讨论的那样,在完全的自我空间里,人们更加恐惧孤独,所以女主可以接受凶手,却不

8、能将怨恨继续下去,而男主宁肯在惨遭道德和良心的谴责也要做出天理难容的恶行。所以我们看到影片对两人做出的一个有趣的判断。刻画成一个英俊、诚恳、朴实的极客,唤醒 他显得那么无辜;暴怒到平和最后经历生死接受爱情倒成了美好女子所应该完成的任务。也就是说,两位主人公在影片里是被作为意志所驱动的牺牲品、无辜的羔羊所看待的。因此在这种视角下,男主人公的道德罪恶成了无辜的受害者,而女主的依赖则被美化了。然而这毕竟是起于一个私欲的恶行的美好爱情,让很多网友直接将之与嫁给大山的女人相比较。然而在一个凸显叔本华所谓的意志的情境里,在普遍对人的意志的痛苦有充分体验的观众而言,男主终究被谅解,而女主也同样被同情与期待。

9、但如鲠在喉的原罪如何被转化?除了催化更大的生命意志以外,只有万能的爱情神话可以救赎这两个可怜的灵魂。三影片在前半段铺陈的意志陷阱和悖论在无解的情况下,终于转入下半段更加激化的生存矛盾之中。飞船的隐患逐步严重,以至于最终要船毁人亡。那么单纯的两个人的意志陷阱变成了集体意志,从而升华为英雄主义的价值。显然这是将前半段构成的悖论加以消弭的唯一路径,把个人的饱受谴责的被人认为是私欲的意志,转变为集体的国家主义时,个人的可鄙的生存意志就成为了人类历史从来加以无限赞美的拯救者。然而让这个起于恶而归于善的美好故事最终成为一种具有巨大移情和内模仿的感染力的东西,并非仅仅是道义的转换,而是当代在资权运作种逐步增

10、长的爱情神话。在影片后半段激化的生存矛盾起到转化个人意志为集体意志的同时,更是将男女主人公推入到消除耿介,生死相依的无间心灵的处境。一个看似令人振奋题解是,爱情是救赎一切、乃至无解的意志陷阱的良丹妙药,在圣洁的爱情面前,人性的黑暗、生存的痛苦乃至残酷的诘问都不值一提,它不仅挽救了灰色的人生,同时使得叔本华绝望的表象世界变得奇光异彩,那些哲学家们不能解决的悖论恰好成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九九八十一难,平添了几分值得向子孙后代夸耀的神奇冒险。那么从悲观的角度看,人最终解决意志悖论的唯一途径就是选择幻觉和满足欲求。此处必有人发难:爱情是幻觉,那又怎样呢?你究竟想要人类怎么办?难道全体死亡、终结意志吗?好

11、吧,我承认以上我所进行的不过是一种思辨,人的“在”本身就是一个不可解的悖论,苏格拉底宁死也不肯苟活,可见有人对“在”是多么的绝望和痛恨。然而大多数普通人默默地遵循“在”的意志的逻辑,中国谚语说“好死不如赖活着” ,就是这个道理。然而我所要诟病的是,这个对人性困境的唯一解决道路的爱情究竟是什么?首先令人伤痛欲绝的是,这味两剂并不是人人可得。即便作为幻觉,也不是随心所欲或者步步经营就可以人人实现。在当代,爱情只是一个被填充的能指和符号,它的内里是资本社会的全部商品逻辑的集合。寻求爱情,不是真正地追求一个古典的所谓灵魂的伴侣意义上的心灵对象。它被置换为对商品社会人的境况的估价和判断,是被商品收买的温

12、顺的俘虏,同时也是凶猛吞噬人的心灵的欲望野兽。任何抱有对爱情幻想的人,实际上是对幻觉的幻觉,他或者她必将再度遭受资权社会的残酷损害。 爱情的所指是什么呢?飞往殖民地 2 号的飞船实际上是一个漫游在太空的超级购物中心。黄金会员,享受飞创最高待遇,除了悲催的黑咖啡,她可以随意选择任何高级套餐。个屌丝,然而作为极客,他开挂撬开高级会员的房门,拿到了高级手环,可以随时香槟和意大利大餐。在两个人所享有的超级购物中心种,他们实际上表达了一个当代资本社会的最高商品想象无拘束的恋物天堂。在这座超级购物中心的顶级科技和无限商品的供给下, 生存意志只需要忘记悖论,即可轻松携手步入爱情的神圣殿堂。影片在供出男女主人

13、公的爱情神话的同时,不可不暴露一个可悲的问题,那就是爱情必须被转换为商品价值。正如本雅明在波德莱尔的闲逛者身上看到了“商品的灵魂”的叙述窗口19 世纪的巴黎拱廊街将室外幻化成室内,人们目眩神迷激情但茫然地注视着橱窗内的商品,这是一种人对物的移情神入过程,当代的爱情神话亦如人们无法占有的商品物但又深度迷恋那样,最终促使人们屈从于商品文化、影音形象所包装欲望的力量,深深为其所席卷,所吸引,成为它的共谋。到这里, 太空旅客的残酷之处在于,它提出了叔本华式的人性悖论,然而继之以商品迷恋般的爱情幻觉, 象征的现代人没有逃脱人性的困境,那个尖锐的让人胆寒的意志陷阱,却最终陷入了商品构建的虚幻世界里,他们或许并非是不幸的,但从旁观察,却无论如何不能让我获得籍慰,那个携手步入商品迷幻的场景,与曾经为道德所困顿的形象重叠在一起,我不知道哪个才是我们所应该驻足之处,或许鲍曼所谓的流沙上的生活恰恰是现代性的真正表象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