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的记录与观察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915094 上传时间:2018-10-25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5.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蛙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的记录与观察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蛙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的记录与观察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蛙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的记录与观察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蛙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的记录与观察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蛙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的记录与观察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蛙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的记录与观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蛙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的记录与观察(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理学 实验,1. 蛙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的记录与观察2. 神经冲动传导速度的测定3. 神经干不应期的测定,一、实验内容,1、神经干的复合动作电位,二、实验原理,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幅度 在一定范围内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2、细胞外双电极引导,获得双相动作电位,3.图解双相动作电位的测量原理,动作电位,神经干动作电位与刺激关系,刺激标记,刺激伪迹,4. 神经冲动传导速度的测定,动作电位和局部电流 A.一条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 B.伴随动作电位穿过膜的局部电流,(1)组织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5. 神经干不应期的测定,在峰电位期间,由于大多数钠通道处于失活状态,不可能再接受任何新的刺激而出现新的

2、峰电位,这一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之后为相对不应期,标志着一些失活的钠通道已开始恢复,这时只有那些较正常更强的刺激才能引起新的兴奋。,分 期 兴奋性 与AP对应关系 机 制绝对不应期 降至零 锋电位 钠通道失活 相对不应期 渐恢复 负后电位前期 钠通道部分恢复 超常期 正常 负后电位后期 钠通道大部恢复 低常期 正常 正后电位 膜内电位呈超极化,三、剥制标本,制备标本时应当注意: 1毁脑和脊髓后,先去除皮肤。下肢标本放培养皿中,用少量的任氏液冲液一下即可。 2分离神经时,一定要把周围的结缔组织剥离干净。在剥制标本时,不能用金属器械触碰神经干;结扎线要先用任氏液润湿。3在标本制备过程中,

3、勿损伤或用力牵拉神经,应经常用Ringer液润湿神经干。,四、实验装置与测量方法,S1S2:刺激电极,建议S1接刺激器输出正端(红), S2接刺激器输出负端(黑):r3:接地电极,接放大器地线端,即生物电输入电缆地线(黑):r1:引导电极,“r1负”接放大器负输入端,即生物电输入电缆负端(绿),“r1正”接放大器正输入端,即生物电输入电缆正端(红);r2:引导电极,“r2负”接放大器负输入端,即生物电输入电缆负端(绿),“r2正”接放大器正输入端,即生物电输入电缆正端(红)。在本仪器预设置的实验包内,r1接仪器通道1,r2接仪器通道2:通道1、2的地线均连接r3。,五、实验结果,1. 神经干双

4、相动作电位,2. 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第一通道显示,第二通道显示,合并通道显示,3. 神经干不应期的测定,后一刺激落入绝对不应期,没能产生动作电位。,A. 两个独立的动作电位;B. 测试刺激及产生的第二个动作电位落入前一个动作电位的相对不应期;C. 测试刺激落入前提性刺激引发的动作电位的绝对不应期。,关于刺激伪迹的问题,1、刺激伪迹的产生,在观察电刺激引起的诱发电位时,常看到刺激伪迹过大以致影响诱发电位的波形。刺激伪迹主要由于刺激电极与引导电极之间的电阻性与电容性成分的联系而形成。电阻性成分包括两条途径,一是刺激电极与放大器的引导电极都有一个公共接地点,刺激电极间的电流也可分流一部分经引导电极

5、进入地线,因而在引导电极与地线之间增加了一个额外的电压降,形成刺激伪迹。,电容性成分包括刺激电极与引导电极之间,刺激电极与地线之间的寄生电容。每当刺激器经刺激电极输出脉冲时,对寄生电容产生微弱的充电电流,脉冲终止时却产生一个放大电流。这两个电流先后流经放大器的引导电极便可导致一个时程较长的刺激伪迹。,辨别刺激伪迹可将刺激方波倒相和/或经同步描记加以判断。为了减小刺激伪迹,可采取诸如增大刺激电极与引导电极之间的距离,在刺激与引导电极之间连接专用地线,用双极引导以及选择合适的接地点等简便措施。但较为满意的方法是用刺激隔离器把刺激器输出端与地线的电阻与电容联系分隔开。另外尽量减小刺激方波的波宽。,2、辨别与减小刺激伪迹,神经标本活性较好,刺激强度较小,均能减小刺激伪迹。,神经干动作电位的上、下相图形的幅值和波形宽度为什么不对称?测量出的神经干动作电位幅值和图形为什么与细胞内记录的不一样?为何双相动作电位的幅值比较小?在刺激电极与引导电极间接入地电极,对动作电位和实验记录有无影响?,思考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