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诗意现实主义的涵义及其在德国文学评论中出现的历史过程-德国文学论文资料

上传人:ZJ****1 文档编号:57904761 上传时间:2018-10-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概述诗意现实主义的涵义及其在德国文学评论中出现的历史过程-德国文学论文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概述诗意现实主义的涵义及其在德国文学评论中出现的历史过程-德国文学论文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概述诗意现实主义的涵义及其在德国文学评论中出现的历史过程-德国文学论文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概述诗意现实主义的涵义及其在德国文学评论中出现的历史过程-德国文学论文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概述诗意现实主义的涵义及其在德国文学评论中出现的历史过程-德国文学论文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概述诗意现实主义的涵义及其在德国文学评论中出现的历史过程-德国文学论文资料(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摘要:诗意现实主义(Poetischer Realismus )这一术语作为德国文学评论中不可缺少的词 汇,并不能完全表现德国现实主义文学家的独特风格。现存的所有资料对这一概念作为文学 评论用语起源的描述,不过是似是而非的观点的大杂烩。将该文学模式作为一种文学模式的 名称引进德国,并以约翰兰德魏格鲁能贝格作为典型作家模式,还要归于功于卡尔奥格斯 特一哈格伯格(Carl August Hagberb)。关键词:诗意现实主义;批评术语;德国文学;主题学一 诗意现实主义(Poetscher Realismus )这一术语作为德国文学评论中不可缺少的词汇,已有 一百多年了。的确,经常有人反对继续使用这

2、一术语。比如五十年前,狂飙文学评论家弗伦 次施图克特(Frenz Stuckert )就要求把它改为一个简单称呼“现实主义”(Realismul)理 查德布林斯曼(Richard Brinlsmann)通过自己的作品使用,使文学现实主义(literariscer Realismus)得到了拥护者;弗瑞兹马提尼(Fritz Martini)提出“市民现实主义” (Burgerlicher realsmus)这一用语。尽管如此,没有任何词可以用来替换“诗意现实主义” (poetischerRealismus),并能经得起 19 世纪下半叶德国文学的考验。“诗意现实主义”之 所以能在我们的文学评论中

3、如此顽强的保留下来,并不是没有原因的,其原因在于,其他任何 称呼都不能将 19 世纪德国的现实主义文学界家的创作特征、技艺以及习惯更好地与历史潮 流上其他地区和时代的现实主义文学家区别开。当然,“市民现实主义”一语,并不能完全 表现德国现实主义文学家独特风格。这一缺点在使用初始就显现了出来。马提尼提出该词 的书刚出版( 1962)沃尔夫冈普赖森丹茨(WolfgangPreisendanz)这一康士坦茨(constance)文 学评论流派的领袖就将其称为“不适合”的专有名词。普赖森丹茨的疑惑看起来很有说服 力,他试图让读者思考德国现实主义文学家与英格兰、法国、俄国的现实主义文学家的不同。 由于普

4、赖森丹茨的提示,今天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维多利亚现实主义文学界中那些源于 伦敦社会的特征十分显著,而同样的因素在德国小说中就不像它那样受到市民团体的赞同。 我们可以想象,市民读者阅读狄更斯(dickens)雾都孤儿(Oliver Twist)时因感到道德 进步而产生的喜悦;我们也可以想象到这些读者在读凯勒(Keller)的乡村的罗蜜欧与朱丽 叶(Romeso undJulia auf dem Dorfe)并得知赛丽(Sali)与唯艾欣(vrenchen)的那段被上 帝所遗弃的婚姻时心中所产生的厌恶。在故事结尾,凯勒自己也提到了这种厌恶之情。当我 们将大卫科波菲尔(DavidCopperfie

5、d)社会地位的提高与豪克海因(HaukeHaien)地位悲剧 性的下降做对比时,“市民”在德国的现实主义中也不是十分明显的。正如普赖森丹茨提示 的,我们越倾向于沿着比较文学的路子思考,我们就越对用“市民”一词形容德国 19 世纪的 小说失望。而当我们注意到,在评论中世纪末后宫庭(post-courtly)文学以及绘画中,也有 “市民现实主义”的拥护者时,我们的犹豫就会增加。施密特福瑞克(Schmitt-fricke)关 于德国文学史的著作已大大的使这种观念盛行,即市民现实主义的趋势构成了十四世纪末文 学的重要特征。雅克杜蓬(Jacques Dupont)与塞萨格鲁迪(cesare Gnudi)

6、也注意到了那 一时期绘画中的“市民现实主义”现象。然而 14 世纪的现实主义与 19 世纪德国的现实主 义相差五百年。当我们在它们身上使用同一术语时,这两个完全不同的风格之间存在明显区 别,难道没有变得异常模糊吗?更让人失望的是用现实主义或文学现实主义形容 19 世纪的德 国小说。这些术语几乎表现不出德国现实主义文学家的突出特征。比较文学家艾希奥尔巴 赫(Erich Auerbach)曾告诉过我们,从荷马时代到现代,现实主义已被整个世界文学界所禁 锢。如果我们要用一个特殊的词来形容 19 世纪德国现实主义的文学家,什么词可将他们与 世界其他现实主义文学家区别开呢?没有词可以做到奥尔巴赫自己完全

7、明白。他故意在对现实主义的研究中避开了 19 世纪德国作家,他还说:“从 1840 年到 1890 年,也就是从雷 米亚斯戈特赫尔夫(JeremiasGotthelf)到特奥多冯塔纳(Theodor Fontane),没有一个(德 国)人表现出了新欧洲式现实主义的明显特征时,没有任何一个词比“诗意现实主义”更好。 我无法想象这个词能被从评论性词语中删除,它也不应该被删除。这仅仅是因为没有更好的 词来替换它,也是由于这个词可以充分地表达德现实主义者与英国、法国俄国的不同之处, 即诗歌现实性与现实仍在继续着普赖森丹茨体现的思考方式。德国现实主义者通过诗歌载 体的创作,与他们的小说创作,同样使人感到

8、信服。凯勒、迈尔(Meyer)、斯托姆(Storm)、 以及冯塔纳(Fontane)都是从做抒情诗人开始自己文学的生涯的。他们的创作都是从抒情冲 动中演化的。他们小说中蕴含的既精确,又使人信服的情节,类似抒情诗严格的形式主义。 另外,这些现实主义者也未放弃过写抒情诗。相反,我们却从未发现英国、法国、俄国的主 要现实主义作家写过优秀的诗句。如果说 19 世纪中叶英国的确出现了一些著名诗句,那它 们绝对不是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Dickens)或萨克雷(Thackeray)写的,而是斯威布 (Swinburne),田纳森(Tennyson)、罗伯特(Browning)和前拉斐尔派(Pre -Paph

9、aclites)写 的。他们的风格与维多利亚时期的现实主义作家完全不同。法国也是如此。法国的现实主 义流派冲击了巴尔札克(Balzac)、司汤达(Stendhal)、以及福楼拜(Flaubert)的小说,却没 有体现在抒情诗里;它仅仅唤起了诗人,如波德莱尔(Baudelaire )、威廉尼(Verlaine )和 马拉玛(Mallarme)去创作带有明显的反现实主义而著名的时代,并没有显现出明显的抒情迹 象。屠格涅夫(Turgenev)在 1869 年写给托尔斯泰的信中说:“您现在从事什么研究?”得到 的答复是“抒情诗”时,他对同时代的奥地利文学完全失去了兴趣。二 因此,“诗意现实主义”,在欧

10、洲文学舞台上变得特殊:它也因此将被继续保留在我们的评论 词汇中。我认为意识到这点,便看到了在文学界史上要认清这一概念的本意是如此迫切,因 为它的发端是衡量其存在的可能性及范围的标准;离泉眼最近的泉水最清澈。尽管如此,对 于这一文学概念的发展史描述,已成了学术上的大缺憾。更糟的是,在常识册中,现存的所有 资料对这一概念作为文学评论用语的起源不过是似是而非的观点的大杂烩。调查工作已从 一代人手中传到另一代人手中,比如, http:/www.51lunwen.org/GermanyLiterature/2011/0822/1310572789.html 人们坚信小 说家奥托路德维希(OttoLudw

11、ig)在 1855 年创造了这一术语的观点。“这一术语是由奥托 路德维希创造的”,普林斯顿新评论家沃尔特斯提兹(walter Stlz)在 1954 年表示:“奥托 路德维希设计了这个术语。”雷韦勒克(ReneWellek)在 1936 年写到:“这种断言已被他 人重复了一遍又一遍,遗憾的是还包括我自己。这样说是因为我已经发现并且大家都会看到 的那样,路德维希并没有设计这个术语。还有一种被广泛接受的观点认为这一术语在 19 世 纪文学界上的运用,是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威廉约瑟夫谢林(Friedrich Wilhelm JosephSchelling)发明的。1937 年,图宾根(Tubingen)

12、大学的海因里希赖因哈特 (Heinrich Reinhardt)在他一篇论文中就接受了这个观点,并首次注意到这个问题。但几乎 没有人了解这篇论文,直到 1957 年著名图宾根评论家理查德布林斯曼将其公开。如果我们 同意说谢林可能是第一个将这两个词用在一起的人,那么对两个词的运用与现在这种称呼间 没有任何关系。现在这种称呼,是为了说明 19 世纪中叶后控制德国文学的一些规则,而当谢 林在他的学术研究方法教程中提到“诗的现实主义”时,他指的是柏拉图(Plato)反对 诗中现实主义的辩驳。至此,通过指出谢林对这两个词的运用,我们看到我们对 19 世纪中期 诗意现实主义的认识极少就像反对它的人说的那样

13、。三 创造这一用语并第一个发现它,例如将它具体地运用到一种文学风格上,这个荣誉要归于 19 世纪瑞典资深的文学评论家坡达尼阿迈德思阿特鲍姆(Per Daniel Amadeus Atterbom)。 1838 年 2 月 28 日,他将这一用语制度化。那天,阿特鲍姆在瑞典文学评论高级会议上发表 了一篇文章,即外国文艺思潮(Swenska Litteratur-Foreningens Tidning),文章将同时代 一位瑞典芬兰作家约翰路德维希鲁能贝格(John Ludvig Runeberg)评为一个彻底的诗 意现实主义者。在阿特鲍姆看来,使鲁能贝格成为一名诗人现实主义者的主要原因,是他能 将

14、主观事物巧妙地用现实主义手法描述出来,从而将这种现实再“转换描述” (transfiguring)成对生活简洁的评论。使鲁能贝格成为如此著名的现实主义者的另一原因,他 既作为一个抒情诗人,又是一个现实主义叙事作家。的确,他经常将两种方法同时巧妙地运 用到同一部作品中,以至于作者很难断定何处为实,何处为虚。阿特鲍姆认为鲁能贝格在诗 意与现实,艺术创作与真实的融合已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因此,他认为将鲁能贝格称为诗的 现实主义者是合理的。这是文学史上首次有人被授矛这一头衔。对于今天许多德国诗意现 实主义评论家来说,作为诗意现实主义的顶峰,鲁能贝格的地位仍是未知领域(terra incognita)。

15、然而人们并不知道阿特鲍姆因此获得了创造这一用语的荣誉。我认为,我们也 许会原谅现代日尔曼学家的一些失察,我们不应因他们缺少对这一称号的深刻认识及瑞典文 学史上的深入研究而反对他们,或我们自己。但无论我们多么宽容,也必须弄清诗意现实主 义一词在瑞典的出现过程,以及它迅速传入德国的过程。四 的确,这一术语穿过波罗的海到达德国的速度很快,当时在莱比锡有两位慎重而具有影响力 的出版商,布罗克豪斯(Brockhaus)和海因里希(Heinrich)兄弟。他们已感到了这股新流行 于瑞典的重要潮流,于是兄弟俩便到瑞典获取第一手信息。随着他们对瑞典诗歌现实性兴趣 的增长,它们更希望将瑞典文学的情况告诉德国文学

16、家。后来,他们邀请了一位在乌普萨拉 (Uppsala,瑞典东南部城市)大学文学评论圈内的活跃分子,卡尔奥格斯特一哈格伯格(Carl August Hagberg,此后他做了莱顿大学的美学教授)为他们广泛发行的文学评论报写了 一篇文章,以便告诉德国读者鲁能贝格的诗歌现实性在瑞典发生这一令人兴奋的事件。哈格 伯格的文章于 1838 年 9 月 19 日发表。仅七个月前,阿特鲍姆就已开始解释鲁能贝格被评为 “afgiordten poetisk realist”(一个不完全的诗意现实主义者)或“decidedly a Poetic Pealist”(一个完全的诗意现实主义者)的事。现在,在布罗克豪斯文学讨论会的记 录中,哈格伯格在德文翻译中重复了同样的特征描述。哈格伯格对他的德国读者说:“鲁能 贝格毫无疑问的是诗意现实主义者。”在我看来,这便是该词在德语中首次被提及,并且它 被直接用到 19 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中。在德国文学批评理论中,哈格伯格的翻译像阿特鲍姆 最初造词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