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件教案ppt】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57882392 上传时间:2018-10-25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1.7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课件教案ppt】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精品课件教案ppt】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精品课件教案ppt】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精品课件教案ppt】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精品课件教案ppt】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课件教案ppt】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课件教案ppt】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曙光中学丁飞,让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1980)是儿童心理学、发生认识论的开创者,被誉为心理学史上除了弗洛伊德以外的另一位“巨人”,其提出的发生认识论开辟了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途径,对当代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和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影响。,让皮亚杰1896年出生于瑞士若沙特,一生都居住在瑞士。1918年获得自然科学博士学位时才刚刚23岁,1921年皮亚杰开始研究心理学,他在日内瓦卢梭学院工作后来改为日内瓦大学国际研究所。皮亚杰在19331971年一直担任所长,先后当选为瑞士心理学会、法语国家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此外,皮亚杰还长期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领导下的国际教

2、育局局长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之职。,他的早期关于思维的五本著作, 即儿童的语言与思维(1923)、 儿童的判断与推理(1928)、 儿童的世界概念(1929)、 儿童的因果概念(1930)、 儿童的道德判断(1930), 基本上都是通过个案调查和测验,对儿童思维作质的分析,是一些很有特色的作品,并为他以后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从20世纪50年代前后起,他对儿童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进行了规模庞大和系统完整的研究。他以数理逻辑作为刻画儿童思维发展的工具,他的一篇讲演录逻辑学与心理学(1956)对此有说明,在儿童思维研究的领域中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他的智力心理学(1950)和儿童心理学(1969

3、)是两本比较系统的儿童心理学的理论著作。他的儿童智力的起源(1953)、儿童的心理意象(1971)、儿童逻辑的早期形成(1964)、从儿童到青年逻辑思维的发展(1958)等书分别就各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思维发展作了深入的研究。他的晚年代表作是结构主义(1968)和发生认识论(1970),这表示他的发生认识论体系的确立,并公开标榜他的结构主义的哲学立场。,第一节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认知发展理论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所谓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皮亚杰的研究方法是采用他自己的女儿

4、在自然的情境下连续、细密的观察纪录他们对事物处理的智能反应,属于质的研究。而他这种研究方式,广为现代儿童心理学家所采用。,一、认知发展的基本过程,认知的起源,皮亚杰在讲认知发展时,把思维、认知、智慧作为同义语来使用。 过去看法:唯心论、成熟论与经验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不是单纯地来自客体,也不是单纯地来自主体,而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强调了儿童本身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知识不是简单的摹写,必须通过儿童自身的动作和运算才能获得。,认知的结构,认为思维是一种结构,而且这种结构从出生到成熟一直处在不断编织、演变和递进的过程中, 认知结构组成的最基本单元是图式(scheme),皮亚杰理论体系中的一

5、个核心概念是图式(schema,在他后期著作中用scheme 一词)。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我们可以把图式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最初的图式来自无条件反射,在此基础上,随着儿童的成熟,儿童对客体的动作不断演变出新的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在不同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认知结构,体现出了认知发展的阶段性。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需要对个体构建和解释世界的方式进行根本性的改组和重建。认知结构的变化按一定次序进行,不能改变。,认知结构的发展,皮亚杰从生物学的角度

6、来研究认知的发展的,他认为认知或思维的本质是一种适应,是生物适应的一种特殊表现。同其他种系一样,儿童在发育成长中,适应水平也经历了不同的层次、不同水平。 认知结构的生长和变化是适应和组织的结果。 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同化 同化是一个生物学的概念,它是指有机体把外部要素整合进自己结构中去的过程。在认知发展理论中,同化是指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的过程。个体在感受到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在皮亚杰看来,心理同生理一样,也有吸收外界刺激并使之成为自身的一部分的过程,所不同的只是涉及的变化不是生理性的,而是机能性的。 同化经历下列三种形式:再现性同化,即

7、基于儿童对出现的某一刺激作出相同的重复反应;再认性同化,即基于儿童辨别物体之间差异借以作出不同反应的能力。它在再生性同化基础上出现并有助于向更复杂的同化形式发展;概括性同化,即基于儿童知觉物体之间的相似性并把它们归于不同类别的能力。,同化的例子,(1)吸吮,用小奶瓶,而后用大奶瓶吸吮 (2从公共汽车学到图式,后遇见游览车喊它公车,2.顺化 顺化是指有机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顺化是与同化伴随而行的。当个体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这就是顺化的过程。同化主要是指个体对环境的作用;顺化主要是指环境对个体的作用。从整体而言,如果

8、只有同化而没有顺化,那就谈不上发展。尽管同化作用在保证图式的连续性和把新的要素整合到这些图式中去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同化如果没有它的对立面顺化的存在,它本身也不能单独存在。如果没有与顺化相对应的同化,也就没有顺化可言。皮亚杰用同化和顺化过程来说明认识,旨在表明这样的观点:一切认识都离不开认知图式的同化与顺化。认识既是认知图式顺化于外物,又是外物同化于认知图式这两个对立统一过程的产物。,3.平衡 平衡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种较高平衡状态过滤的过程。平衡过程是皮亚杰认知发展结构理论的核心之一。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知图式是通过同化和顺化而不断发展,以适应新的环境的。就

9、一般而言,个体每当遇到新的刺激,总是试图用原有图式去同化,若获得成功,便得到暂时的平衡。如果用原有图式无法同化环境刺激,个体便会作出顺化,即调节原有图式或重建新图式,直至达到认识上的新的平衡。同化与顺化之间的平衡过程,也就是认识上的适应,也就是人类智慧的实质所在。,二、认知发展的阶段 皮亚杰理论的焦点是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的认知发展的阶段。他认为认知发展不是一种数量上简单累积的过程,而是认知图式不断重建的过程。所以,我们不能用成人的思维方式来推断儿童的思维。根据认知图式的性质,我们可以把认知发展划分成几个不同的阶段。,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具有三个特点: 第一,阶段出现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既不能跨越,也

10、不能颠倒。因而这些阶段具有普遍性。 第二,每一阶段有其独特的认知图式,这些相对稳定的图式决定了个体行为的一般特征。 第三,认知图式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建构的过程,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前一阶段的图式是后一阶段图式的先决条件,并被后者所取代。,皮亚杰借用逻辑和数学的概念来分析说明思维发展的过程。他把运演水平作为认知发展阶段的依据。 他认为,心理运演具有四个特征: 第一,运演是一种内化的动作。内化的动作是相对于使用实物的外显动作而言的。例如,达到运演水平的儿童不用做把瓶子里的水倒入杯子这一实际动作,也能在头脑里想象出这一动作的结果。这种心理上的倒水过程,就是一种内化的动作。,第二,运演是一种

11、可逆的内化动作。例如,儿童能够设想:向西走10步,再回头向东走10步,自己的位置不变。 第三,运演具有守恒性。运演是以某种守恒性或不变性的存在为前提的。事实上,运演的可逆性已表明了这一点,儿童能够想象到在转换过程中并非一切都变了,即知道自己会回到原地。所以,运演的守恒性与可逆性是密不可分的。没有某种内容的守恒,可逆性就失却了依附。同时,守恒性是通过可逆性而获得的。正是由于运演的可逆性,才使人们对运演过程中某些不变的因素有清晰的认识。,第四,运演不是孤立存在的。可逆性与守恒性之间的关系也表明了这一点。皮亚杰认为,任何单独的内化动作都不是运演,各种内化动作必然是相互蕴含,并按一定的规则组成一种整体

12、结构。,三、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成熟、经验、社会环境,以及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这四个因素都是认知发展的条件,但它们本身都不是充足条件。 首先,成熟是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他指的是机体的成熟,它为形成新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其次是经验。在皮亚杰看来,经验分为两类:一类是物理的经验,是指个体作用于物体,获得物体的特性;另一类是逻辑数理的经验,是指个体理解动作与动作之间相互协调的结果。 影响认知发展的第三个因素是社会环境,它包括语言和教育的作用,即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学习者的社会经验可能会加速或阻碍其认知图式的发

13、展。,几乎所有学习理论和发展理论都认识到成熟和经验所起的作用,皮亚杰的独特之处,是另外加了第四个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即起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平衡过程调节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从而引起认知图式的一种新建构。正是由于平衡过程,个体才有可能以一种有组织的方式,把接受到的信息联系起来,从而使认知得到发展。正因为此,皮亚杰把平衡作为认知发展的基本过程。 皮亚杰由此认为:对儿童发展的任何解释,都必须考虑两个方面:一是个体发生的方面,二是社会的方面即指种系世代的连续传递过程。但是,这两方面的问题多少有些类似,因为两者的核心问题都涉及到所有建构主义的内部机制。,认识的螺旋 认识的螺旋是开放性的。皮

14、亚杰对此的解释是:“任何认识,在解决了前面的问题时,又会提出新的问题”。在解决以往问题的基础上会提出新的问题,这种观点与发生认识论的阶段理论是为了说明各种相继的、性质上不同的建构过程的形式。后来,他又把发展阶段定义为在连续不断的认知建构过程中的平衡状态,每一种已达到相对平衡状态的建构,都是后继步骤的前提条件。,认知的螺旋表述了认识阶段的开放性和动力机制这是一条永远向前伸展的、连续的线。这条线没有断裂点,也就是说,各阶段之间不是割离的。同时,也不能把发展还原为仅仅是因为学到了某些东西。这个螺旋上的任何一个点,儿童的学习都取决于他的发展水平,取决于他生物学意义上的能量。皮亚杰把这种能量界定为是导致

15、有机体对环境刺激作出适应性行为的各种适应性潜能。,第二节 皮亚杰的智力发展阶段理论,关于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的理论是皮亚杰对人类智力研究的重要贡献之一。他认为人类的智力发展是有序进行的,这种按时间次序进行的阶段,中间是不会改变的。对每个个体来说,智力的发展又是随着每个特有的遗传特征和环境特点而改变的。,皮亚杰理论的焦点是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的认知发展的阶段,他认为认知发展不是一种数量上简单累积的过程,而是认知图式不断重建的过程 儿童认知的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每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自然延伸,也是后一阶段的必然前提,发展阶段既不能逾越,也不能逆转,思维总是朝着必经的途径向前发展。 从认知图式的性

16、质出发,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认知发展的阶段,感知运算阶段 (0 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以后),感知运动阶段 (0 2岁),主要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适应周围世界 ,依赖于身体的互动经验。两大成就 客体永恒性获得:早期看不到就不存在。六、七个月后物体消失但仍能在心中存在符号性心像。 因果关系联系形成:在儿童的动作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逐渐产生了动作与由动作造成的对客体影响的结果的分化,又扩大到动作与客体的关系上,使动作目的性更明确。,前运算阶段(27岁):,.与感知运动阶段相比有质的飞跃。感知动作阶段只能对当前知觉到的事物

17、施以实际的动作进行思维,而前运算阶段由于信号功能或象征功能的出现,可以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性图式在头脑中进行思维。 .认知开始具备符号功能,但是判断还是受直觉思维支配,依赖于感觉而不是依赖于推理。,前运算阶段(27岁):,两个子阶段: 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5岁):出现象征性功能。象征性游戏的产生是象征思维开始的标志;儿童运用的概念不是抽象的,往往摇摆于概念的一般性和组成部分的个别性之间。 直觉思维阶段(4-7岁):前概念阶段向运算思维过渡。思维主要受知觉到的事物的显著特征左右。 前运算阶段的特点有:缺乏守恒概念、不可逆性、自我中心(只注意主观的观点,只考虑自己的观点,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