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地方课教案及教学计划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7764932 上传时间:2018-10-24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册地方课教案及教学计划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七年级下册地方课教案及教学计划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七年级下册地方课教案及教学计划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七年级下册地方课教案及教学计划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七年级下册地方课教案及教学计划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册地方课教案及教学计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地方课教案及教学计划(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下册地方课教学计划 (一)教学要求通过本学期地方课的教学,使学生对自己的家乡有进一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新疆特有的民族风情的了解,让学生去感受民族节日的气氛,体会到民族大家庭的温暖,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内容: 第一周: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 第二周:中华民族大家庭; 第三周:中华民族共同体; 第四周: 新疆的古代居民; 第五周:新疆主要民族的由来; 第六周: 手足相亲的各民族; 第七周:民族平等辩证看; 第八周: 民族平等得保障; 第九周:正确认识民族问题; 第十周: 民族团结高于天 ; 第十一周: 兄弟姐妹一家亲;第十二周:民族团结从我做起;(三) 开设地方课的意义

2、和学习要求 新版新疆地方教材以综合本形式出现,涵盖自然环境、历史变革、民族民俗、经济社会,时事政治等方面的内容,真实、客观反映新疆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课程在至年级开设,中小学每学年涉及若干教育模块,同一模块在各学年分层次安排教学内容,并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开设新疆地方课程是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新疆的地理、历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新疆的情感。如何将身边的人、事、物转化为有价值的学习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在思考中加深对新疆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时事政治的了解,进而认识到“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图片、多媒体等多种教

3、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总之,通过地方课的教学和地方课程的开发是要培养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 1 1 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1、 知识和能力目标: 1、阅读幅员辽阔,山河壮美的中国。 2、知道班里的同学是哪些民族和各民族的衣着特征和一些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3、知道新疆民族的构成状况,正确区分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差异,认识到新疆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地区。 二、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树立各少数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 难点:知道新疆的大好河山和历史文化特点。 3、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的影、像资料。四、活动过程: 课时安排:计划 3 课

4、时完成。 教学安排: 【总体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内容涉及到新疆民族的各个方面,内容广泛,但是不要求讲得太深。同时,这部分内容与我们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因此是进行国情教育和实践活动课的最佳内容。这样就将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领域又激发了兴趣、培养了情感。因此可以将本节内容分成两个部分:(1)拓展辅助活动部分,(2)课堂教学部分。 【拓展辅助教学设计】 拓展辅助活动部分,可以尝试多种多样的活动模式。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通过各种媒体(报纸、电视、网络、书籍)收集一些有关各民族生产和生活的景观图片、文字资料、生产生活实物等,搞一次成果展览交流会。 设计一张民族基本情况

5、调查表,让学生在同学、家长、亲戚、朋友等范围内进行相关内容调查,了解我们身边的民族情况。 组织学生举办一场少数民族文艺演出联欢会,让学生亲身感受少数民族的灿烂文化。 【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部分。主要进行理论学习、把握思路、总结提高。 以各民族的衣着服饰图片或影像进行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有几次大融合?】 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四个重要时期及其特点 (一)华夏汉民族的形成与先秦时期的民族融合中华民族的孕育时代,也就是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代.据传说和考古发掘,炎黄时代至尧、舜、禹时期,黄河中游的炎、黄两大部落,不断地碰撞融合,结成联盟向东推进,战胜了以泰山为中

6、心的太昊、少昊集团,建立起号令黄河流域各部落的大联盟,并击败江汉流域的苗蛮集团,成为可追溯的中国早期民族融合的核心.所以,我们说,黄河中下游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和发祥地,是华夏族肇兴的腹地. 华夏族是汉民族的前身.“华夏”一词常被用以区别中原地区的民族与其周边的民族(即蛮夷戎狄),然而,华夏族实际上也并非全为中原之旅.它融夏、商、周三族初具雏形之后,就像滔滔东注的长江,涵化万水,汇合百川,最后形成一个庞大的民族集团.大体在周代,在这个族体中,既有涵盖了共同尊奉黄帝为始祖的夏、商、周三族的“华人”,又有华夏化了的戎人、氏人和夷人.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当时,中原地区“华夷”逐渐走

7、向一体,内迁异族已被华夏吸收、融合.中原四周,齐、鲁吞并诸夷,秦霸西戎,楚征服统一诸蛮,边疆地区民族融合、兼并的速度也在加快.而华夏诸侯经过激烈的兼并、分化、吸收、统一,到战国时期只剩下齐、燕、韩、赵、魏等几个大国和在它们夹缝中的几个小国了.即使是原来被称为“蛮夷”的秦、楚已同被称为“诸夏”或“中国”,与周边各族出现了进一步融合的趋势.地区性的局部统一,为华夏一统奠定了基础,也为以华夏族为核心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舞台. 总之,这一时期,中原大地及其周边各族,不断地凝聚、兼并、扩张,融合成一个新的民族华夏族.华夏族自诞生之日起,又以迁徙、聚合、民族战争等诸多方式,频频与

8、周边各民族碰撞、交流,不断吸收新鲜血液,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地融入众多非华夏族的氏族和部落.这样,以华夏族为核心,在中国的腹心地区进行的民族融合,是为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重要特点.2 2 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大家庭一、 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过程。 2、了解各民族在传统节日中的服饰特点和礼节及在节日中要举行哪些传统活动,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3、促进民族融合的因素。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过程。培养民族大团结的思想感情。 难点: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 三、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的影、像资料。 四、活动过程: 课时安排:计划用

9、3 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 一、认识我们的兄弟姐妹: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西辽迁入黄河流域,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 苗族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 傣族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

10、公元 1 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1949 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傣族自称“傣仂”、“傣雅”等。僳僳族 僳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 藏族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 壮族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 20 余种自称. 朝鲜族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纳西族 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

11、地的古羌人,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纳”有大或尊贵之意。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2、少数民族多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我国各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这种分布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流动而形成的。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

12、布很广。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绝大部分县级单位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西藏、云南、贵州、青海、四川、甘肃、黑龙江、辽宁、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湾、重庆市等省、自治区。中国民族成分最多的是云南省,有 25 个民族。【民族名称歌】:汉满僳僳景颇壮,高山普米锡伯藏,毛南布依维吾尔,仡佬仫佬蒙古羌,乌孜别克俄罗斯,保安独龙京东乡,哈尼彝苗鄂伦春,裕固朝鲜傣阿昌,鄂温克水德昂怒,基诺赫哲土布朗,塔塔尔白回土家,达斡尔畲黎珞巴,拉祜纳西塔吉克,哈萨克佤瑶撒拉,我国民族五十六,柯尔克孜侗门巴。3 3 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一、

13、知识和能力目标: 1、知道什么是国家主权2、感受爱国的情怀。 3、激发学生热爱新疆的情感,为家乡的经济繁荣而自豪,为新疆和祖国的未来好好学习。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国家的主权有一定的了解。三、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的资料、图片、照片等。 四、活动过程: 【课时安排】计划用 3 个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1,在新疆守望南京我们不会忘记各族学生朋友们:七十七年前的十二月十三日,南京被日本侵略者攻陷,三十余万中国同胞被惨无人道的杀害。这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是中国人民的惨痛经历。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请你和我们一起,向被杀害的三十余万同胞默哀,献上我们的追思和祭奠。回

14、想七十七年前,神州大地哀鸿遍野,生灵涂炭,国家和民族存于危亡之间。虽然远在几千公里之外,但我们的父辈同样为国土沦丧而捶胸顿足、夜不能寐,为同胞惨死而痛心入骨、感同身受。你可能不知道,我们的父辈曾为捐助抗战,倾其所有。他们发出的呼喊掷地有声:“新疆虽僻处边陲,抗日救国,尤为吾人之素志,枕戈待旦,誓与国人共同奋斗”,“抗日一日不停,吾人的募捐活动一日不停止”。你可能不知道,南疆少数民族同胞为了支援前线,把自己节衣缩食所织的和田挂毯甚至耕种所用的牛马、大车送到献金台边。一位 70 多岁的老奶奶拄着拐杖走上献金台,用满是皱纹的手颤颤巍巍地摘下自己唯一值钱的金耳环放进募捐箱。一位和田维吾尔族贫民艾沙苦于

15、贫困无法捐助,将自己的儿子捐送前防,誓灭日寇。你可能不知道,仅 1938 年一年,新疆各族群众就捐助省票近 24.1 亿两,折合大洋 60余万元,并将大批金银首饰、银元、金衣、皮衣、布匹等物资折价变卖,购买了 10 架战斗机,取名为“新疆号”。这 10 架“新疆号”战机满载新疆人民的拳拳之心,飞赴抗日前线,保家卫国。历史长河中有很多我们可能不知道的细节,但当我们悉心回首,我们会发现这些真实的细节自有万钧之力,让人无法忘记。我们不会忘记,抗战期间,为保证国际援华物资能够抵达前线,新疆各族群众自备干粮和工具,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修建了从霍尔果斯到星星峡 2000 多公里的运输线。据不完全统计,从 1

16、937 年到 1940 年,新疆人民从苏联向兰州运输的抗战物资有:飞机 1235 架、大炮 4317 门、汽车 2050 辆、机关枪 14025 挺、枪弹 1.64 亿发、炮弹 190 万发。我们不会忘记,在抗战后期,苏联由于战事吃紧放弃了对华援助,同时日军切断滇缅公路国际运输线,抗日前线物资紧缺。几名青年学子和一百八十位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驮工,硬是带着 1000 余匹骆驼、牛马翻越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从印度运回了抗战急需的 4444 套汽车轮胎、782 包军用布匹、588 件油袋和各种医疗器械。然而,十余位少数民族同胞却因为恶劣气候而永远长眠在青藏高原上。我们不会忘记,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有太多这样的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同胞悲痛欲绝时,我们感同身受;前线身陷囹圄时,我们全力相助。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在守护祖国的尊严和荣誉,新疆儿女亦是,再遥远的距离,也抵挡不住新疆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热忱的心。2,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养中华民族共同的经济意识马克思主义通过论证现代民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