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经济学第一章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57723878 上传时间:2018-10-24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658.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货币经济学第一章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货币经济学第一章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货币经济学第一章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货币经济学第一章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货币经济学第一章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货币经济学第一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经济学第一章(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货币经济学,早期的货币本质理论及其发展,01,货币本质理论争论的发展,02,新货币经济学对货币本质与职能的研究,03,货币本质关系,04,货币本质理论,货币的本质是什么,其职能有哪些?,1,早期的货币本质理论及其发展,早期的货币本质理论,早期的货币金属论,早期的货币名目论,1,2,早期的货币金属论-重商主义者的货币金属论,重商主义者认为一国应该力求对外贸易的顺差以积累财富。,早期的货币金属论-重商主义者的货币金属论,早期的重商主义者流行于15世纪到16世纪中叶。 将金银看成一国致富的唯一途径,认为一切购买行为都会导致货币减少,都会减少国家财富,因而提倡只卖不买式的顺差方式。 早期的重商主义又称

2、为货币差额论或重金主义。,晚期的重商主义者流行于16世纪下半期到17世纪 金银是一国致富的首要途径(不再是唯一途径),货币的意义不在于保藏,而在于投向有利可图的流通中,贸易能使货币增殖。因此,在保持对外贸易总额顺差的前提下允许扩大对外国商品的进口,即允许金银流出本国,但前提是有更多的金银流入本国。 晚期的重商主义又被称为贸易差额论。,重商主义者的货币金属论对货币本质的认识,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马克思 强调货币必须具有实质价值,正是这种实质性质决定了金银能够充当货币,而纸张、兽皮等却不行。 以有国王印鉴的纸张、兽皮等替代金银成为货币,无助于一国财富的增加,还会使衡量其他商品的价格体系

3、发生混乱。 因此,他们反对政府以任何形式伪造货币(如减轻货币重量、降低货币成色),坚持货币的金属学说。,早期的货币金属论-古典学派的货币金属论,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到1830年欧洲的主导经济理论。 价值的核心要素由金银演变为成为工资、利润和地租三要素。基本价值判断的变革导致了货币金属论向货币商品论过渡,货币被认为只是一种充当交易媒介的商品,与其他商品无本质区别。,古典学派代表人物对货币本质问题的思考,货币自身是有价值的,其价值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 货币的价值会随着生产金银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 反对认为货币贬值。,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 强调贵金属货币是一种商品(货币商品论) 他将货

4、币与贵金属等同,认为货币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其所包含的劳动量大小;而货币价值与其他货物价值的比例决定于二者所需要的劳动量的比例。,相对于重商主义的货币金属学说,古典学派的货币金属学说更加强调了货币的商品属性,从纯粹的货币金银学说进步到了货币商品学说,这是一个进步。而古典学派中蕴藏着一些货币名目论的思想,也逐渐推动了货币名目论的发展。,威廉配第,亚当斯密,货币金属论的发展,早期的货币名目论,产生时间:18世纪 产生背景:重商主义主张国家通过对外贸易顺差不断积累货币以获得财富,使得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出现了国内货币泛滥、商品匮乏、物价上涨的情况。 主张:货币的价值仅仅是名目上的存在,这种名义上的价值

5、并不是货币本身所具有的,而是由国家规定的。 类别:货币符号论和货币国定论,早期的货币名目论代表人物,货币国定论 贸易理论、铸币论 货币是国家创造的,货币价值是由国家的权威所规定的 巴本否定货币本身具有的价值,认为货币本身没有价值,其价值是国家权威确定的。因此用于铸币的贵金属本身没有价值,其价值是由于国家权威指定其并用于铸币而产生的。 巴本认为货币不一定要用贵金属铸造,只要有了君主的印鉴,任何金属都可用于铸币。国家的权威、强制所有人接受才是货币的本质。,尼古拉斯巴本,早期的货币名目论代表人物,货币符号论呵货币国定论 法意 首先提出货币是表示商品价值的符号,而商品也是金属货币的符号,双方互为符号,

6、互为代表。 货币分为真实货币与观念货币。真实货币是指具有一定成色和总量的货币,然而随着货币的流通,金属货币有磨损,被削减一部分贵金属的货币因而发展称为了观念货币。 否定了货币的真实价值,认为货币的价值是由国家规定的。,孟德斯鸠,货币名目论的发展-现代货币名目论,产生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产生国家:德国 产生背景: 奥匈帝国在1878年停止银币自由铸造,发行不兑现纸币,但纸币购买力比银币还高。后来奥匈帝国改回金本位,金币却不受欢迎; 一战前英国黄金储量全球第一,而德国黄金储备较少,满足不了国际贸易的需求,急需摆脱货币制度中的“黄金桎梏”,于是学术界以历史学派为代表开始形成货币名目学说。 一

7、战后的美国成为黄金主导,英国为摆脱美国的“黄金桎梏”也开始大力倡导名目货币论,形成了凯恩斯的管理通货论,成为了现代名目论的主流。,现代的货币名目论代表人物,支付手段说 货币国定论(1905) 他认为货币无论从本质还是从功能上看,都只是一种支付手段。 他认为从货币的发展来看,这种法制支付手段依次有三种类型:一是称量的支付手段,一种是票券的支付手段,一种是转账的支付手段。他认为称量的支付手段即是金属货币使用广泛的时代,是过去的支付手段;票券的支付手段代表他处的时代,银行券、纸币等都是一种票券;转账的支付手段代表未来的趋势。巴本认为货币不一定要用贵金属铸造,只要有了君主的印鉴,任何金属都可用于铸币。

8、国家的权威、强制所有人接受才是货币的本质。 支付手段标明的价值只是名目价值,并不是实质价值。金属货币与票券货币支付时都具有名目性的价值,而这种名目性价值并不是货币本身具有的,而是由国家法制创造的。,克拉蒲,现代的货币名目论代表人物,典型货币说 货币的本质(1908) 货币的定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取决于一国的经济发展变化。货币的本质因此取决于当时的经济发展特征。在当时人们认为分工和交换是经济的主要特征,但彭迪生认为这只是表象,深层次的原因是人们组成了个人和社会的“经济共同体”,前者保持了生产与消费的个人均衡,后者保持了生产与消费的社会均衡。 为了保证个人均衡的实现,必须具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

9、有一种公认的价值单位去计算价值;二是能有一种凭证来表示这种价值,这种凭证还必须能够证明相互之间提供了劳动。而货币就是这两个特征的统一。 在探讨货币发行原理时提出了“典型货币”的概念,即价值不变也不影响物价的货币。这种“典型货币”的发行对象是向共同体提供劳务且发行的货币必须随着它所代表的商品的消失而消失。因此,以商业票据为基础而发行的银行券和因此创造的转账存款是最佳选择。,彭迪生 文思德,现代的货币名目论代表人物,货币名目说 货币之魂(1920) 货币金属论者的错误在于使用历史的方法,立足现在考察过去,但是实际上应就从现在入手,用“存在考察法”而不是用“发生考察法”。 ,将社会形态分为两大类:自

10、足经济和共同经济,而自足经济又分为无交换的家庭经济和自然交换的经济,共同经济也分为个人主义共同体的货币经济和社会主义共同体的理想经济。这四种形态中,只有个人主义共同体的货币经济中才需要货币。这种形态下,个人消费不能由国家规定而只能靠个人购买力。个人购买力的大小决定了其持有货币的多少。 货币有三个并列的手段,即货币是分享社会生产物的可能性、手段和尺度。,艾斯德,现代的货币名目论代表人物,货币名目说 货币之魂(1920) 他认为在国际和国内流通中都应该用纸币代替金属货币,废除金本位制度。 他认为就货币的起源来看,货币是一种商品。但是货币在流通时又不能充当为一种商品。并且随着货币用途和货币存量的增加

11、,就需要用非商品的纸币来代替金属货币。 纸币是可以由国家发行的,但是国家的权力只限于强制人们接受纸币作为流通工具而无法规定纸币的价值量。纸币与商品对照的价值是决定于金融市场的一般情况。 在货币经济中,纸币不只是商品交易的媒介,它会通过价值贮藏、媒介资本转移等职能对实际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即货币是非中性的。,魏克赛尔,现代的货币名目论代表人物,管理通货论 货币论 (1930) 货币是用于债务支付和商品交换的一种符号,这种符号是由“计算货币”的关系派生的。“计算货币”是一种观念上的货币,不具有实质性的价值,只是货币的基本概念,表现为一种计算单位,而计算单位本身是用符号如英镑、美元等来表示。 因此,国

12、家可以凭借权力去创造和改造货币,即货币是国家的创造物。国家不仅可以凭借其权力强行规定货币的名称和支付力,而且还有权决定或宣告物品相对于货币的名称。,凯恩斯,2,货币本质理论争论的发展,、,货币本质理论争论的发展,大危机后货币本质之争,货币的交易媒介论和价值储藏论的统一,1,2,货币本质之争的展开,大危机后,国际上金本位制崩溃,学术界大多接受了凯恩斯主义管理通货论形式的现代货币名目论。20世纪60年代后,金属货币已经完全退出流通,现实中流通的主要是不可兑现的纸币。同时,银行存款作为货币在流通中大量使用,金融创新也开始涌现。此时,大部分经济学家同意银行存款也是货币,对货币定义的争论焦点放在了如何界

13、定货币范围的问题上。,交易媒介论,交易媒介的货币本质论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已被绝大多数经济学家所接受,是现代狭义而又为人们所广泛接受的货币定义。,价值储藏论,金融创新的发展丰富了货币的内容,对货币的定义问题直接与央行货币政策的实施密切相关,直接关系到央行控制的货币范围。而货币的作用并不仅限于交换媒介,它还具有价值贮藏的功能。60年代以后,经济学家对货币定义的争论使价值贮藏的货币本质观得到迅速发展。持有价值储藏货币观最典型的就是弗里德曼和施瓦茨,他们认为货币是“能使购买行为从售卖行为中分离出来的购买力的暂栖所”。他们的货币定义和货币本质观最大特点是从理论实用性出发,不是由货币的定义确定货币的外

14、延,而是由货币的构成归纳货币的定义和本质。,货币的交易媒介论和价值储藏论的统一,随着货币范围的不断扩大,学界对货币本质的认识逐渐聚焦到货币定义范围的问题上。,托宾、约翰格利和爱德华肖等人认为货币的定义范围包括银行机构的存款、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存款与负债等;英国拉德克利夫委员会提出的“拉德克利夫报告”提出了“流动性”概念,将货币定义为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货币供给、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创造的所有短期流动性资产。,货币的交易媒介论和价值储藏论的统一,多数学者倾向于把M1作为货币的基本定义。M1包括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即通货、支票账户存款与旅行者支票。其原因有以下两点:货币的本质属性和最基本的功能是充当价值贮

15、藏的手段,但充当价值贮藏手段的物品却不一定能发挥交换媒介的作用。 不论货币的定义如何扩大,M1始终是货币定义的共同组成部分。M1之外的其他资产需要转换为M1才能作为交换媒介。M1之外的其他资产实际上为人们价值贮藏提供了良好的手段。,货币的交易媒介论和价值储藏论的统一,从货币本质论看,传统的货币定义发展到目前相当广泛的货币定义,实际上已经逐渐将货币的交易媒介论和价值储藏论相融合。,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浪潮席卷全球,一方面大量的金融创新工具增加了人们价值储藏的选择,金融资产流动性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金融产品纳入了货币范围,即金融资产货币化;另一方面,金融产品的推出逐渐模糊了货币与金融资产的

16、界限,货币在金融资产中充当了各种各样的角色,即出现了货币的金融资产化。,货币的交易媒介论和价值储藏论的统一,主流货币金融学教材(弗雷德里克S 米什金的货币金融学)中对货币定义和货币职能的描述正表现了这种融合的趋势。,该书将货币定义为“在产品和服务支付以及债务偿还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在对货币职能进行描述时,指出“货币主要有三项职能:交易媒介、记账单位和价值储藏。,3,新货币经济学对货币本质与职能的研究,新货币经济学的产生背景,新货币经济学派的产生,4,货币本质关系,货币本质关系,01,02,03,04,铸币税理论,劣币与良币的关系,货币与信用,主币与辅币的关系,铸币税理论,铸币税又称铸币利差,美国传统词典进一步将其解释为通过铸造硬币所获得的收益或利润,通常是指所使用的贵金属内含值与硬币面值之差。 金属时代早期铸币税 金属货币时代的中后期的铸币税 金银铸币本位下铸币税 信用货币制度下的铸币税概念,金属时代早期铸币税,在金属货币时代的早期,用相等价值的黄金、白银来铸造货币,货币的面值与材料的价值是相等的,铸币没有额外的差价收入。原始的铸币税是指购买铸币的人,向铸币者支付的费用与铸造的成本的差额,即利润,这种利润归铸币者所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