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知识与防治工作ppt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7713934 上传时间:2018-10-24 格式:PPT 页数:75 大小:9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学知识与防治工作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传染病学知识与防治工作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传染病学知识与防治工作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传染病学知识与防治工作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传染病学知识与防治工作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染病学知识与防治工作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学知识与防治工作ppt课件(7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染病知识及防治工作,尼日利亚红星钢铁有限公司医务室DR.PHOENIX,第一部分:传染病学基本概念,长久以来,中国医学界存在着一个很大误区,把感染与传染看成同义词,表现在传染病学专著中将感染病定义为传染病,以至于在中国的医学专著中查不到感染病一词。 事实上,感染与传染的含义并非完全相同,感染(infection)不一定具有传染性,而传染(communication)实属感染范畴。感染病与传染病也一样,虽然“infectious disease”包含了“传染病”的含义,但具体表达“传染病”一词时常用“Communicable disease”或“contagious disease”,而不是“

2、infectious disease”。,Wehle和top主编的传染病和感染病即communicable and infectious disease一书书名及国外文献中“noncommunicable infectious disease”(非传染性感染病)的表达,均很好地说明了这两个词的区别。由此可见,感染病应包括一切感染因子即寄生物所致疾病,其中一部分具有传染性;而传染病属于感染病,是感染因子即寄生物所致疾病,同时具有传染性。,感染,是指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侵入人体所引起的局部组织和全身性炎症反应。 传染指病原体从有病的生物体侵入别的生物体。高等动物会受到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侵

3、害,当这些病原为微生物侵入机体后,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会克服机体的防御机能,破坏机体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性,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这个过程称为传染。,传染病学是研究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所致传染病在人体发生、发展、转归的原因与规律,以及不断研究正确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促使患者恢复健康,并控制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的一门临床学科。,第二部分 传染病学概述,一、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一、流行过程的概念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就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换句话说就是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侵入易感机体的过程。要实现这个过程,必须经过三个环节

4、,也称三个基本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流行过程本身又受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二、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一)传染源 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的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传染源包括病人、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及受感染的动物四个方面。 (二)传播途径 病原体自宿主体内排出后,到进入新宿主之前,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一切途径,称为传播途径。常见的传播途径有以下八种。,1.经空气传播 方式有飞沫、飞沫核和尘埃。特点有:传播最容易实现,传播广泛,感染率及发病率高。多见于冬春季节。与人口密度和居住条件有关。多呈现周期性增高。主要靠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来预防。,2经水传播 许多传染病和一些人畜共

5、患病以及寄生虫病均可经水传播,经水传播通常有两种方式: (1)经饮水传播 人饮用被病原体污染的水,而导致疾病的流行。水源(地面水、地下水)都可受到含病原体的粪便、污水、污物的直接和间接污染。经饮水传播的疾病有霍乱、伤寒、细菌性痢疾等。 经饮水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除哺乳婴儿以外发病没有性别、年龄、职业的差异。停用污染的水,同时采取净化水源措施,爆发或流行即可迅速平息。 (2)经疫水接触传播 病人有接触疫水史,病原体主要是经过皮肤粘膜进入体内。 经疫水接触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病人有疫水接触史;发病有季节性和地区性;对疫水采取措施或加强个人防护后可控制疾病发生。,3经

6、食物传播 所有的肠道传染病,某些寄生虫病以及个别的呼吸道传染病(如结核、白喉等)都可通过污染的食物进行播散。主要的原因是食物本身带有病原体,如感染绦虫的牛或猪、患炭疽的牛或羊、患结核或布鲁菌病的乳牛所产的奶,沙门菌感染的家畜、家禽和蛋,携带甲肝病毒的毛蚶、牡蛎等贝类水产品等。其次是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藏及销售等各环节被外来污染。 经食物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病人多有不洁饮食史,不吃者不发病;疾病突然发生易形成爆发;停止污染食品的供应后,爆发即可平息;爆发持续时间较短,不形成慢性流行。,4接触传播 接触传播包括两种方式: (1)直接接触传播 是指传染源与易感者直接接触,不需任何外界因素而

7、发生的传播,如性病、狂犬病、鼠咬热等。 (2)间接接触传播 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是指接触了被传染源及其排泄物所污染的日常生活用品造成的传播。被污染的手在间接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 间接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病例一般为散发,可在家庭及集体生活的成员之间传播;发病与卫生条件较差或个人卫生习惯不良有关;流行过程缓慢,无明显季节性;加强传染病管理,注意个人卫生,严格消毒制度,可减少此类疾病的发生。,5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是指经节肢动物叮咬或机械携带而传播的传染途径。按其传播方式分为两大类: (1)机械携带传播 如苍蝇、蟑螂等昆虫携带的肠道病原体,当它们与食物接触,体表所携带的病原体或随反吐或粪便排出

8、的病原体即可污染食物导致人的感染,如伤寒、细菌性痢疾等肠道传染病。 (2)吸血传播 吸血节肢动物在叮咬有血中含有病原体的宿主时,病原体被吸入节肢动物体内,经过发育、繁殖完成它特定的某个生活阶段后,方能感染易感者。节肢动物自吸入病原体至能够感染易感者,需经过一段时间,称为外潜伏期。同一种疾病的外潜伏期的长短受气候条件影响。经吸血传播的疾病近200余种之多,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鼠疫等。 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有一定的季节性和地区性;病例分布与媒介昆虫分布范围一致;发病有年龄差异,如老疫区中儿童发病较多,新迁入疫区的人群发病则无明显年龄差异;某些传染病表现明显的职业特点,如森林脑炎

9、多见于伐木工人及林区工作人员;人与人之间一般不直接传播。,6经土壤传播 土壤受污染的机会较多,如传染源的分泌物、排泄物或感染病原体的宿主的尸体处理不当等都可导致土壤的污染。经土壤传播的疾病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某些肠道寄生虫病如钩虫、蛔虫、鞭虫等寄生虫的虫卵,必须在土壤中发育到一定阶段才能感染人。另一方面某些能形成芽胞的病原体,如炭疽杆菌、破伤风杆菌等,可在土壤中长期存活,遇到破损皮肤即可感染宿主。经土壤传播的疾病的发生取决于病原体在土壤中的存活力,人与土壤的接触机会以及个人卫生习惯等。,7医源性传播 是指在医疗及预防工作中人为地造成某些疾病的传播。易感者在接受治疗、预防和检查时,由于所

10、用的医疗器械如针筒、针头、导尿管、采血器及各种治疗和检查器械消毒不严格,造成病原体的感染。药品及生物制品的污染所造成的传播。输血或使用血液制品导致的传播,如梅毒、丙型肝炎、艾滋病等。,8母婴传播 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子代的传播方式称为母婴传播。可分为: (1)经胎盘传播 某些病原体可透过胎盘屏障使胎儿受染,称为胎盘传播。如风疹、病毒性乙型肝炎、艾滋病等。 (2)上行性传播 病原体从母体阴道经子宫口进入子宫,到达绒毛膜或胎盘,导致胎儿感染,如葡萄球菌、链球菌、白色念珠菌等。 (3)分娩引起的传播 由于产妇的产道严重污染,分娩是病原体由胎儿破损的皮肤、粘膜、呼吸道和消化道引起胎儿感染。如淋球菌、疱疹

11、病毒等。 (4)哺乳传播 有些病原体可通过乳汁分泌,婴儿经食用母乳而导致感染。,(三)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群。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容易感染的程度称为人群易感性。,三、流行过程的影响因素,(一)社会因素 (二)自然因素,传染病的特征,一、基本特征 (一)有特异性病原体 (二)有传染性 (三)有流行性、地方性和季节性 (四)有免疫性,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预防为主,群策群力,因地制宜,发展三级保健网,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 疫情出现前,针对可能暴露人群 加强健康教育、加强人群免疫、改善卫生条件、加强传染病监测,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措施,传染病疫情报告 针对传染源 针对传播途

12、径 针对易感人群,传染病的预防(管理传染源),(一)病人的管理 病人的管理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 (二)病原携带者的管理 (三)接触者的管理 对接触者采取的防疫措施称为检疫,在检疫期内,可根据具体情况对接触者采取医学观察、留验或卫生处理,也可给予药物预防或被动免疫。 (四)动物传染源的管理 对有经济价值的动物同时又不是患有烈性传染病,可对其采取隔离治疗。,传染病的预防(切断传播途径),(一)经常性的预防措施 (通风、清洁) (二)消毒 (三)杀虫,传染病的预防(保护易感人群),(一)增强非特异免疫力 (免疫球蛋白) (二)增强特异性免疫力 (疫苗) (三)药物预防,隔离

13、,(一)隔离的概念与分类 隔离可分为传染病隔离和保护性隔离两大类。 传染病隔离是将处于传染期的传染病病人,可疑传染病病人及病原携带者控制在特定区域,与一般人群暂时分离,缩小污染范围,减少传染病传播机会。同时,也便于污染物的集中消毒和处理。 保护性隔离是指将免疫功能极度低下的少数易感者置于基本无菌的环境中,使其免受感染,如层流室及器官移植区等。,隔离,2接触隔离 接触隔离是为预防高度传染性并经接触途径传播感染而设计的隔离类型。采取这类隔离的疾病主要有:新生儿脓疱疮、狂犬病、破伤风、气性坏疽、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等。隔离措施为: (1)设隔离室,同种病原菌感染者可同室床旁隔离,教育病人勿握手、交换书刊

14、避免互相接触。 (2)接近病人时戴口罩、帽子、手套、穿隔离衣;接触病人或可能污染物品后,及接触另一个病人前应洗手。 (3)污染的敷料应装袋标记后送焚烧处理,布类及器械需灭菌后再行清洗。,隔离,3呼吸道隔离 呼吸道隔离是为了防止传染病经飞沫短距离传播而设计的隔离。属这类隔离的疾病有:肺结核、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流行性感冒等。隔离措施包括: (1)同一病原菌感染者可同住一隔离室,随时关闭通向过道的门窗,病人离开病房需戴口罩。 (2)工作人员进入病室需戴口罩、帽子。 (3)病人的口鼻分泌物需经消毒后才丢弃。,隔离,4肠道隔离 肠道隔离的目的是阻断粪口传播途径,适于通过间接或直接接触感染性粪便而

15、传播的疾病,如细菌性痢疾、伤寒、病毒性肠炎、脊髓灰质炎等。隔离的主要措施为: (1)同种病原体感染者同居一室,或床旁隔离,劝告病人相互间勿传递书刊等用物。 (2)室内应保持无蝇、无蟑螂、无鼠。 (3)接触不同病种病人需分别穿隔离衣,接触污物时戴手套。 (4)病人的食具、便器需消毒处理,排泄物、呕吐物及吃剩的食物均应消毒后才能倒掉。 (5)被粪便污染的物品要随时袋装,标记后送焚烧或消毒处理。,隔离,5保护性隔离 保护性隔离是为了防止易感者周围环境中的微生物感染而设计的隔离。适于抵抗力特别低下者,如大面积烧伤病人、早产儿、白血病病人、器官移植病人、免疫缺陷病人等。隔离措施为: (1)设专用隔离室,

16、病人住单间病室隔离。 (2)凡进室内应穿戴灭菌消毒后的隔离衣、帽子、口罩、手套、拖鞋。 (3)接触病人前后及接触下一个病人之前要洗手。 (4)凡患呼吸道疾病或咽部带菌者,包括工作人员均应避免接触病人。 (5)探视者应采取相应措施。 (6)未经消毒处理的物品不可进入隔离区。 (7)病室每日用紫外线消毒并通风换气。,消毒的方法,消毒: 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或消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最初消毒是指环境消毒,既无生命的物体表面。目前一般认为也包括有生命机体的体表和浅表体腔。通常认为,在医用器材和医疗环境中消毒,若能使人工污染的微生物减少原有微生物的99.90%,就达到消毒要求,对自然污染的微生物,能杀灭或除去90.0%亦认为合格。 (一)物理消毒灭菌 1自然净化 大气、地面、物体表面和水中的病原微生物,常不经人工消毒亦可逐步达到无害,这就是大自然的净化作用,如日晒、风吹、干燥、PH的变化。 2机械除菌 指用机械方法,如冲洗、刷、擦、扫、抹、铲除和过滤,除去物体表面、水、空气、人畜体表的有害微生物。这种方法虽然不能杀灭病原体,但可减少其数量和引起感染的机会,而且简单、方便、实用、价格便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