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战守策第一课时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57710792 上传时间:2018-10-24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1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战守策第一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教战守策第一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教战守策第一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教战守策第一课时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教战守策第一课时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战守策第一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战守策第一课时(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 轼,教战守策,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课文1-4段重点文言知识。 2.了解对策类文体的主要特点,把握文章要旨,学习从多角度论证的说理方法。 3.理解文章教民习武、能战能守、以备外患的主张,认识维护北宋王朝长治久安的进步意义,学习作者居安思危、心忧天下、关心国事的襟怀。,策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古代的策文分类: 、制策(策问):朝廷选进士时所出的考题、对策:士子根据所问而陈述的政见、奏策(进策):臣子主动上陈的奏文,写作背景北宋王朝到了仁宗赵祯时期,在承平的帷幕背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迅速地深刻化、尖锐化。内部的农民起义;外边夏、辽气焰嚣张,不时内犯。统治阶级当中一些较能正视现实、深谋远虑

2、的人,便不断提出革新政治以自救的主张与要求。以范仲淹为首的“庆历新政”就是这种趋势下的产物。年轻的苏轼,很快地也投身于这个浪潮中了。仁宗嘉祐六年(1061),二十五岁的苏轼应“制科”考试时所作的进策二十五篇,就集中地表现了苏轼的这种政治思想。,研习第一部分,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患:祸患 果:究竟 安在:在安,在哪里 安:安逸 危:危险 逸:安逸 劳:辛劳,吃苦 为:替 计:想办法,现在人民的祸患究竟在哪里呢?在于只知道安乐却不知道危难,能享受安逸却不能劳累吃苦。这种祸患现在看不出来,但是将来会

3、看出的。现在不给它想办法,那以后就有无法挽救的危险了。,知安忘危、逸而不劳是当今大患。(开门见山,提出论点),研习第二部分,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旗之间而不乱,使其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际而不慑。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兵:兵备 去:放弃 隙:农闲,间隙 致:召集 以:来,目的 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介宾后置。用进军退兵驻扎营作的方法教导他们 习:习惯 斩刈:斩杀 慑:恐惧 虽:即使,从前先王知道军备是不可以放弃的,所以天下虽然太平,(也)不敢忘记战备。秋冬农闲的时候,召集人民打猎来教练军事,用前进

4、、后退、跪下、起立的方法教他们,使他们的听觉和视觉习惯于钟鼓、旗帜的号令而不迷乱,使他们的心理适应攻打杀戮的情形而不致恐惧。因此即使有盗贼的事件发生,而人民也不会惊恐溃乱。,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及至:等到 以为:把解除兵备作为 盛节:好的法度。仁政德治 既:已经 则:就 甲兵:武器装备 顿弊:败坏不锋利 日以:一天天地。 日:名作状 以,表修饰 佚乐:安逸享乐 卒:同“猝” 一旦,突然 警:警报 相与:互相 讹言:散布流言 走:逃跑,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岂不大治?惟

5、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豢于游戏酒食之间;其刚心勇气,销耗钝眊,痿蹶而不复振。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岂:难道 治:太平 惟:只是 豢:安养 销耗钝眊:(心智)被消磨而迟钝昏聩 痿蹶:腿脚麻痹 是以:因此 区区:小小 乘:趁机 兽、鸟:名作状,像鸟兽一样 乞:求 不暇:来不及 固:当然 以:因此 微:衰弱,等到后代,采用迂腐的儒生建议,把解除军备当做君王的英明措施,天下既然安定了,就把装备武器收藏起来。几十年以后,装备武器都败坏了,人民一天一天地习惯于安乐生活;一旦忽然传来盗贼的警报,就彼此惶恐,传布谣言,不战就逃跑了。(唐)开元、天

6、宝年间,天下难道不是很安定吗?就是因为那时人民习惯于太平生活的快乐,经常生活在酒食游戏里面,那坚强的意志和勇气逐渐消磨,腿脚僵化麻痹而振作不起来,因此小小的安禄山一旦乘机作乱,四方的人民就象鸟兽奔窜一样,求作囚犯和俘虏还来不及;国家分裂,而唐王朝当然因此而衰弱了。,论一,昔者先王 不忘备兵 后世(开元天宝) 以去兵为王之盛节古今对比,研习第三部分,盖尝试论之:天下之势,譬如一身。王公贵人所以养其身者,岂不至哉?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至于农夫小民,终岁勤苦,而未尝告病,此其故何也?夫风雨霜露寒暑之变,此疾之所由生也。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其筋骸之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轻霜露而狎风雨,是故

7、寒暑不能为之毒。,盖:发语词 尝试:曾经试着 一身:整个身体 所以:用来 至:周全 平居:平时 此疾之所由生也:判断句,这就是疾病发生的原因 力:奋力 穷:极,严冬 暴露:露天劳作 冲犯:冒着 浸渍:浸泡 轻:轻视 狎:亲近 为:给 毒:危害 因此寒暑不能给他们的造成危害。,我曾试着论述这个问题:天下的形势譬如人的整个身体。王公贵人用来保养身体的措施,难道不是很周全吗?而他们平日常常由于病多而苦恼。至于农夫平民,终年勤劳辛苦却未曾生病。这是什么原因呢?天气和季节的变化,这是产生疾病的原因。农夫平民,夏天最热的时候奋力耕作,冬天极冷的时候还在野外劳动,他们的筋骨经常冒着烈日严寒,肌肤被雨雪霜所浸

8、渍,使得他们轻视霜露,亲近风雨,所以寒冬炎暑不能够给他们造成病害。,今王公贵人,处于重屋之下,出则乘舆,风则袭裘,雨则御盖。凡所以虑患之具,莫不备至。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小不如意,则寒暑入之矣。是以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步趋动作,使其四体狃于寒暑之变;然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出:出门 舆:车 风、雨:名作动,刮风下雨 袭裘:穿皮衣 凡:凡是 所以:用来 虑患之具:预防灾祸的器具 备至:应有尽有 甚:厉害 小不如意:稍不注意 则:就 步趋动作:慢行快走活动操作 狃:适应 险:形作名,险境,现在王公贵人住在高大深邃的房屋里,出门就坐车子,刮风就如穿皮衣,下雨就打着伞,凡是用来预防疾患

9、的工具无不应有尽有;畏惧风雨寒暑有些太严重了,保养自己的身体也有些太过分了,稍不注意,寒暑就侵入身体了。因此,会保养身体的人,使自己身体能够安逸又能劳动,慢步快走活动操作,使自己的四肢习惯于寒冬炎暑的变化;然后可以使身体强健有力,经历艰险而不受伤害。,夫民亦然。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不出于闺门。论战斗之事,则缩颈而股栗;闻盗贼之名,则掩耳而不愿听。而士大夫亦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此不亦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欤?,夫:发语 然:这样 治平:太平 骄惰脆弱:骄纵懒惰脆弱 如妇人孺子,不出于闺门:像女人小孩一样不从内室出来。介宾后置句 论:谈论 股栗:大腿发抖 以

10、为:认为 生事:滋生事端 扰:干扰 渐不可长:不能让(事端)露出苗头并发展下去,人民也是如此。现在太平的时间长了,天下的人骄气懒惰脆弱,就象妇女小孩不出内室的门一样。谈论起打仗的事情,就吓得缩着脖子大腿发抖;听说盗贼的名字,就掩住耳朵不愿意听。而且士大夫也不曾经说起战争,认为这是滋生事端干扰人民的生活,露了苗头不可以让它再发展:这不也是畏惧太严重而保养得太过了吗?,论二,天下之势,譬如一身。 王公贵族-农夫小民 比喻论证 浅近设喻,正反论证, 说明“养之太过”的危害,本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有哪些?在文中分别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本文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等。第二、三段主要是援引史实、举例论证;第四段主要是浅近设喻,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在这几个段落中,无论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其中都有正反对比论证。这既丰富了说理的角度和层次,也加强了说理的力度,使主张更容易为人接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科普读物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