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广东省高考历史主题复习课件第1讲_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主干知识整合 典型例题讲解18ppt)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7703777 上传时间:2018-10-24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3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广东省高考历史主题复习课件第1讲_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主干知识整合 典型例题讲解18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3年广东省高考历史主题复习课件第1讲_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主干知识整合 典型例题讲解18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3年广东省高考历史主题复习课件第1讲_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主干知识整合 典型例题讲解18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3年广东省高考历史主题复习课件第1讲_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主干知识整合 典型例题讲解18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3年广东省高考历史主题复习课件第1讲_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主干知识整合 典型例题讲解18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年广东省高考历史主题复习课件第1讲_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主干知识整合 典型例题讲解18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广东省高考历史主题复习课件第1讲_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主干知识整合 典型例题讲解18ppt)(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部分,核心考点突破,第一专题 古代史,第 1 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启,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血缘,高度集中,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中外朝,三省六部,中书省,郡国并行,推恩令,刺史,节度使,安史之乱,通判,转运使,明太祖,军机处,中国古代地方三大制度的比较及其认识,典例分析:(2012 年浙江文综)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 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晋国是姬姓封国,晋燕两国可以通婚,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秦燕两国可以通婚,A,B,C,D,解

2、析:根据所学,鲁国、晋国、吴国和燕国均是姬姓贵族的封国,宋国是商代贵族后裔的封国。据“同姓不婚”的原则,均正确,错误。答案:C,跟踪训练1(2012年安徽文综)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解析:C 题中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全面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形成原因:,(1)前提:秦灭六国,实现国家统一。,(2)经济基础: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

3、证国家统一。,(3)思想来源:法家思想。,(4)政治:封建地主阶级维护统治的需要。,2概念: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专制主义就中央决策方式而言,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个人独裁统治;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它处理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其特点是中央统率地方,地方完全听命于中央。,3演变历程:,(1)萌芽于战国(法家思想、商鞅变法)。,(2)确立于秦朝(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3)巩固于西汉(内外朝制度、郡国并行制,刺史制度、察举,制)。,(4)完善于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5)加强于北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通判的设立)。,(6)发展于元朝(中央设中

4、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地方实行,行省制度)。,(7)强化于明清(废宰相、设内阁、设三司、军机处、大兴文,字狱)。,4认识:,(1)两对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2)发展趋势: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5评价:,(1)积极:封建社会前期,积极作用占主导地位。,政治上: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经济上:能有效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兴建大型工程,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封建文化的繁荣。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2)消极:封

5、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占主导地位。,经济上: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政治上:君主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和政治腐败。,思想文化上:文化专制束缚了人民的思想,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进步。,对外关系:明清实行闭关政策,阻断了与世界的联系,,造成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典例分析:(2012 年山东文综)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解析: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相权一分

6、为三;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行宰相权,宰相的权力进一步被分割,这些措施都达到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的目的。,答案:B,跟踪训练2(2012 年广东文综)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A限制君权C实行君主立宪制,B削弱相权D废除三省六部制,解析:A “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很明显不是主张废除和削弱相权,而是反对君主专制,排除 B、D 两项;C 项实行君主立宪制太绝对化,也应排除。故选 A 项。,中国古代的监察与选官制度,1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1)

7、秦朝:御史大夫兼理监察百官。,(2)两汉:汉武帝设刺史制度,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3)宋:北宋在各州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各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使之互相牵制。,(4)明朝:设立按察使司负责地方监察,并加强特务统治(如,厂卫机构)。,2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典例分析:(2012 年广东文综)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终结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B察举制的完善D科举制的推行,解析:从“隋唐以前,官府设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可判断这一时期的选官制度是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其选拔官吏的标准是门第的高低。“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是因为隋唐时九品中正制被废除,实行科举制。答案:D,跟踪训练3(2012年江苏单科)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沉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A征辟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解析:C,从材料看,“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指的,是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可出任高官,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只能做地位卑下的小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门第高低作为选拔人才依据的是九品中正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