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子路形象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57649713 上传时间:2018-10-23 格式:PPT 页数:11 大小:8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中的子路形象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论语.中的子路形象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论语.中的子路形象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论语.中的子路形象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论语.中的子路形象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语.中的子路形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中的子路形象(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语中的子路 形象分析,史记仲尼孔子列传中记载:“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初印象,子路一副赳赳武夫的打扮,求见孔子,并且对孔子很不礼貌,但在孔子彬彬有礼的接待下,心悦诚服,于是,穿上儒服,倾心委身于孔子,成为弟子。 拜师后,子路一心向学,论语中记载了很多他向孔子请教如何成为君子、士子的对话。,现在,我们来走近子路,子路在沂水春风一文中的形象常被定义为是:冲动、莽撞。但这不完全是子路的形象。论语一共20篇,其中14篇都涉及子路;共539章,共有40章提到了子路。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

2、子路的篇幅也仅次于子贡。这些都显示着子路的形象不仅是冲动、鲁莽,肯定还有很多未被挖 掘的地方,子路的言行在论语中出现过四十一次,是孔门弟子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个。孟子曾称赞他有闻过则喜的态度,把他与禹、舜相提并论。唐玄宗时,被追封为“卫侯”;北宋真宗时又追封为“河内公”,后又改称“卫公”。,一、善于政事,不光是孔子高度评价子路的政事才能,连后世论语的编订者也认同这一点。在论语先进中的第三章有“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子路。文学:子游,子夏。”,了解学生的莫过于老师。何况是孔子这样伟大的老师。“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孔子虽然无法回答

3、子路是否仁,但是却指出了子路的政事才能。 且在先进篇中,也说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这样前后应证也表明,子路并非在个人理想上狂妄自大,在他的政治前景和政治能力方面,老师也是给予肯定的。 “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这是面对季康子时,孔子所给出的答案,孔子用“于从政乎何有”的语气,再次印证了他对子路在政事方面的信心。,对于政事,子路不是天生习得,而是努力学习得来。在论语中,子路问事鬼神,问政,问成人,问事君,问君子。在向老师请教的过程中,政事也占很多。子路在政事方面的能力得到了老师和同门的认可,那么学习的效果如何呢?事实证明

4、,在孔子周游列国之前,子路就开始从事政治活动,成为季氏宰。在周游列国之后,在卫任职。由此可见,子路这种游刃有余的政治才能是随处可见的。,能力,二、尚勇果敢,上文提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孔子从正面既证明了子路的从政能力又点出了子路的性格“果敢”。孔子不仅是在表扬子路,更是对子路的性格予以肯定 同时,又会在子路“闻之喜”的情况下进行批评。孔子曾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子路听闻之后很开心,认为老师出行就带他一人。孔子为了打压子路膨胀的心又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对于“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这句话,历代学者都认为勇为“勇敢”,而对“无所取材”则有着很多见解。 杨

5、伯峻先生认为“无所取材”为“这就没有什么可取的呀!” 先生认为“无所取材”为“就是不知道如何剪裁自己”。 钱穆先生认为这句话应是“没处去弄到这些木材”。南怀瑾先生和李零先生都同意这种说法。 董楚平先生认为这是“不善于取舍的意思”。 虽然对于这句话的解释众说纷纭,但是前半句的解释却毋庸置疑。个人的性格特征造就了一个人的气质。“子路,行行如也;” 行行,刚强的样子。故而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引起了孔子的担心,“若由也,不得其死然。”9在论语中,子路也会依据自身所独有的特点向老师提问“君子尚勇乎?”10孔子赞赏子路有勇,但更希望子路将勇与义更好地结合,因此正如孔子所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

6、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11“勇”在不同人的身上所体现的是不同的特质,对子路来讲“尚勇果敢”则最为贴切。,性格,三、好学重实践,好 学,“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而且在实践问题上,还与老师有过争执。子路叫子羔做费宰,孔子认为子羔并没有具备成为费宰的能力就让他去实践,这是在害人家的孩子。而子路曰:“有人民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17子路提出自己的理论,认为可以边学边干,边干边学,实践出真知。然而孔子却生气地发表了“是故恶夫佞者” 的见解。虽然孔子是在批评指责子路的,但并没有提出反驳意见,可以推测子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得孔子只能以“佞”来将自己的不满 发泄出来。,四、敢于

7、直言敢于质疑,在论语中,子路是出现次数最多的人,共四十七次。而且子路也是多次与老师顶撞的弟子。“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19以此可见,师徒两人对如何在卫国为政这个问题上有着不同的看法。当孔子表明他要先“正名”时,子路觉得老师迂腐,不仅仅心里觉得,而且还面对面地表示了对这个举措的不赞同。孔子以“野哉,由也”,并告诉子路“正名”的目的。在论语中师生这样的对话是仅仅存在于孔子与子路之间的。这其中可能是因为子路的性格、子路与孔子相差九岁,交流沟通起来比较随意的原因,更是他们师生之间关系亲密的原因之所在。子路不但敢于直言也敢于质疑。“子路不悦,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子路曰:“昔者由也

8、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21在面对公山弗扰与佛肸的邀请时,孔子欲往之,子路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将自己敢于直言敢于质疑的性格白描化地表现出来。于是就有了以上的对话。,现在,我们眼中的子路。应该是这样的,子路给人们的印象一般是直率、鲁莽。但仔细发掘,我们会发现子路不愧为孔门十哲之一。他善于政事,先后在季氏手下和卫国担当职位。他对政事也很敏感,可以准确地做出判断。 他果敢豪气、重诺,可以“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22“子路无宿诺”23。 最宝贵的是他身上的本色,不掩饰、直爽,一直备受推崇。认为老师有错就指出,敢于直言不讳。 只要是

9、老师解释了便不再追究,而且一心一意地追随者孔子,只要老师提倡的并且他已经懂得的道理,子路都会去实践,并且终身实践。,子路不是最聪明的学生,不是孔子最喜爱的学生,可是他身上许多质朴真诚的品质是值得后世学习的。,附带:与老师非一般的交情,子路乃周公旦之后 孔子乃微子之后 孔子和子路继承了先周文化的高山大河,夫子曾经预言:“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像仲由这样的人,会得不到好死的吧。)不幸一语成谶,子路最终不得好死,死的很惨烈。鲁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卫国宫廷发生内乱,太子蒯瞶挟持大夫孔悝,迫使他加入争夺其子王位的政变阴谋。子路听人报告后,火速赶往都城,遇见正从城内逃出来的子羔,子羔说:“来不及了,不要去那祸难之地!”子路却说:“受人俸禄,我不能逃避祸难。”进入孔悝府邸,看到蒯瞶挟持孔悝登台盟誓,子路就放火烧台,想迫使其放掉孔悝;蒯瞶慌了,派人下台去阻击,子路被利戈击中,临死前还不忘系好帽带子。子路临难赴死的过程,记述在左传里。又据孔子家语记述,孔子初闻子路殉难的消息,禁不住失声痛哭,待知道子路被砍成了肉酱,又吩咐把食用的肉酱都倒掉,说:“我怎么忍心再吃这些东西!”可见夫子对子路的死是何等的悲痛。,谢谢观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