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件第五章商业银行(货币银行学)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7644217 上传时间:2018-10-23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6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课件第五章商业银行(货币银行学)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大学课件第五章商业银行(货币银行学)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大学课件第五章商业银行(货币银行学)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大学课件第五章商业银行(货币银行学)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大学课件第五章商业银行(货币银行学)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课件第五章商业银行(货币银行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课件第五章商业银行(货币银行学)(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商业银行,第一节 商业银行概述 一、商业银行的定义与性质 (一)商业银行是以吸收活期存款、经营短期工商业贷款为主的,并以利润为其主要经营目标的信用机构。 20世纪90年代以来,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银行业务全能化 2、银行业务经营证券化,3、银行资本集中化,4、金融工具不断创新 5、银行业务经营科技化 (二)商业银行的性质 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经营目标,以多种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为客户提供多功能、综合服务的金融企业。 1、商业银行具有一般企业的特征 追求利润最大化,2、商业银行是一种特殊的企业,它的经营对象是特殊商品货币 3、商业银行是一种特殊的金融企业 可提

2、供全面、广泛的金融服务 二、商业银行的作用 1、充当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 2、变社会各阶层的积蓄和收入为资本 3、创造信用流通工具 三、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与类型,(一)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是指一个国家用法律形式所确定的商业银行的体系结构以及组成这一体系的各类银行、金融机构的职责分工和相互关系。 1、单元银行制度 优点: 可以防止银行垄断。 有利于协调地方政府、工商企业与银行的关系。 银行具有更高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业务经营的灵活性较大。,银行管理层次少,便于管理目标的实现。,缺点: 限制了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和金融创新。 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 会削弱银行的竞争力。 2、总分行制度,即分支银行制。

3、 是指法律上允许在总行以外,可在本地或外地设立若干分支机构的银行制度。 总分行制可分为总行制与总管理处制。,优点:,便于银行扩大经营规模,增强银行实力。 有利于分散风险,提高银行的安全性。 可以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手段。 便于宏观管理水平的提高。 缺点: 容易形成垄断 加大了银行内部的控制难度 3、代理行制度,即往来银行制度。,4、持股公司制,即集团银行制。,是由某一银行成立股权公司,再由该公司控制或收购两家以上的若干银行而建立的一种银行制度。 优点: 能有效扩大资本总量,增强银行的实力。 它兼单一银行制和分支银行制的优点于一身。 缺点: 容易形成银行业的集中与垄断。,5、连锁银行制,即联

4、合制。,是指由一个人或一个集团控制两家或两家以上的银行。 (二)商业银行的类型 职能分工型与全能型 职能分工型是指法律限定金融机构必须分门别类从事各自特定的业务。 全能型是指商业银行可以经营一切银行的业务,包括各种期限、不同种类的存贷款业务以及全面的证券业务。,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业务,一、负债业务 形成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业务。 (一)银行资本 银行为开展业务经营而自筹的可长期占用的资金。 银行资本分为两级: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 1、核心资本 是由银行的自有资金构成的可由银行永久性占有的资本。,主要包括:,第一,股本。有普通股和永久非累积优先股。 股本实际上是银行的创办资金,即实收资本。 第二,

5、公开储备 是指银行提取的或以其它盈余方式在资产负债表上明确反映的储备。 如资本盈余、留存盈余和营业盈余等项目。 核心资本具有以下特征:,价值相对比较稳定,具有较大的可比性和透明度 是判断银行资本充足比率的基础 对银行的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关系极大 2、附属资本 由银行可长期占用的资金形成的资本。 主要有: 未公开储备,又称为隐蔽储备。是指虽未公开但已反映在损益账上并为银行监管机构所接受的储备。,重估储备,是对银行自身房产的重估,以使其更接近市值。,普通准备金,是为防备未来可能出现的一切亏损而设立的。 混合资本工具,是指带有一定股本性质又有一定债务性质的一些资本工具。 长期附属债务,是指期限较长的

6、资本债券和信用债券。 (二)各项存款 1、活期存款,也称为支票存款。 2、定期存款,3、储蓄存款,特点: 是个人为积蓄购买力而进行的存款 金融监管当局对经营储蓄业务的商业银行实行严格的监管 4、存款账户的创新 第一,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NOWs) 是对个人和非营利机构开立的计算利息的支票账户,也称为计息的活期存款。,第二,货币市场存款账户(MMDA),介于活期存款与储蓄存款之间,开户时最低金额为2500美圆。 第三,自动转帐制度(ATS) 存户同时在银行开立储蓄账户和活期存款账户,活期存款账户的余额始终保持1美圆,其余余额存入储蓄账户以取得利息收入。当需要签发支票时,存户可用电话通知开户行。

7、第四,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特点:,面额大、金额固定、不记名、可以转让。 除此之外,还有定活两便存款、通知存款等。 (三)其他负债业务 1、短期借款 同业借款 向中央银行借款 转贴现 结算过程中的短期资金占用,2、长期借款,主要是发行金融债券筹资。 二、资产业务 资产业务是指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业务,是银行获得利润的主要途径。 (一)放款业务 是银行将其所吸收的资金按一定的利率贷放给客户并约期归还的业务。 1、贷款的种类(详见课本189190页),2、贷款风险分类法:,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 3、放款的管理 要进行深入的信用调查分析工作 选择合适的抵押品 了解资金来源的性质和结构 限制对同

8、一借款人的放款总量 (二)贴现业务,(三)证券投资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将资金用于购买有价证券的活动。 商业银行首选的投资对象是政府债券。 投资业务的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1、实行分散化原则 2、选择品质优良的证券 3、要有健全的法律和规章制度 三、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一)中间业务,是指银行不运用自己的资金,而是代理客户承办支付和其它委托事项,并据以收取手续费的业务。 性质: 商业银行不直接以债权人或债务人的身份参与。 以收取手续费的形式获得收益。 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综合效益。 (二)表外业务 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而且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的经营活动。 广义的表外业务包括有风险

9、的表外业务与无风险的服务活动(即中间业务)。,四、商业银行各种业务之间的关系:,通常将负债业务与资产业务统称为信用业务。 负债业务是资产业务发展的基础 银行可以通过资产业务来增加负债业务 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建立在信用业务的基础上 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发展可以促进信用业务的发展,第三节 商业银行经营原则与管理,一、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一)安全性 是指银行避免经营风险,保证资金安全的要求。 1、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特殊性 银行自有资本的比重小,实行负债经营。 银行负债业务与资产业务在期限与规模上的不匹配。 面临较大的信用风险。,经济情况的种种不确定因素会影响银行的业务经营。,2、实现安全性经营的

10、措施 合理安排资产业务的规模与期限结构 加强对客户的资信调查和经营预测 根据业务规模的扩大不断补充自有资本 保持一定比例的流动性较高的资产 遵守国家法令,执行中央银行的金融政策和制度,(二)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能够随时满足客户提现和必要的贷款需求的支付能力。 包括资产的流动性与负债的流动性两重含义。 资产的流动性是指资产在不发生损失的情况下迅速变现的能力。 负债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能以较低的成本随时获得所需要的资金。,1、保持银行流动性的原因,银行存取款业务的不断进行,会形成一个稳定的余额,但此余额在时间上具有不确定性。 贷款到期还本收息、投资收益的取得与新的资金需求在时间上不一致。 银行与客户约

11、定的透支帐户,必须保有一定的资金来源。 2、保持银行流动性的措施 建立分层次的现金准备。,拥有一定数量的保证准备。,保证资产业务的期限结构与负债的期限相适应。 (三)盈利性 是指银行获得利润的能力。 1、盈利性原则的重要性 盈利是银行承担经营风险的重要力量。 盈利状况的好坏是银行吸引客户、稳定客户的基础。 理想的银行盈利水平可提高银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2、商业银行的盈利性管理,提高资产收益,合理安排资产结构。 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增加银行中间业务的收入。 降低银行经营成本。 (四)商业银行经营总原则 在保证资产安全和流动的前提下,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 流动性是实现安全性的必要手段 安全性是实现盈

12、利性的基础,追求盈利是安全性与流动性的最终目标,二、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理论 认为:商业银行应主要通过对资产规模、结构和层次的管理来保持适当的流动性。 主要经过三个阶段: 1、商业贷款理论(真实票据论) 局限性: 没有认识到活期存款的余额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忽视了贷款需求的多样性,忽视了贷款清偿的外部条件,2、资产转移理论(可转换性理论) 局限性: 限制了银行高盈利资产的运用 在市场需求不旺时,可转换资产的变现能力会受到损害 3、预期收入理论 局限性: 对借款人未来收入的预测是银行主观判断的结果,与实际会产生脱节。,三、负债管理理论,认为银行可以积极主动地通过借入资金的方式来维持资产的流动性,支持资

13、产规模的扩张,获取更高的盈利水平。 该理论的缺陷(见课本216页) 四、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第四节 金融创新,一、金融创新的含义与背景 金融创新是指金融业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 金融创新的主体是金融机构和金融管理当局 金融创新的根本目的是盈利并提高金融业的宏观效率 金融创新的本质是金融要素的重新组合 金融创新的表现形式是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金融工具的创新以及金融制度的创新,金融创新的国际背景是:,1、二战后,国际资本流动及欧洲货币市场的建立和发展。 2、70年代全球性的“石油危机”及其“石油美圆”的回流。 3、80年代国际债务危机的爆发与影响。 二、金融创新的原因 避免风险 规避政府的金融管制

14、 新技术的出现及其在金融业的应用,由制度的改革所引起,降低交易成本 三、金融创新的内容 1、金融业务的创新 负债业务:多种新的存款工具的出现 资产业务: 发展消费信用、开展银团贷款等。 中间业务与清算系统的创新 2、金融市场的创新 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定价模型的创新 3、金融制度的创新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种类和规模迅速增加 跨国银行得到发展 金融机构之间出现同质化趋势 金融监管的自由化与国际化 四、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 1、金融创新可以转移和分散金融风险。,2、带来了新的金融风险。,使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加大 增加了表外业务的风险 推动了金融机构的同质化、自由化和国际

15、化 为金融投机活动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场所,复习思考题:,1、如何理解现代商业银行的性质。 2、商业银行的业务主要包括哪几类?各类业务之间的关系如何? 3、银行资本如何构成?各构成部分包括什么内容? 4、简述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5、商业银行是如何从早期的资产管理发展到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 6、在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中,如何协调各经营原则之间的矛盾。,7、说明金融创新的含义、原因和内容。,8、采用贷款风险分类法,可将贷款分为哪几类?这种分类的意义何在? 9、你认为商业银行组织制度的建立应遵循哪些原则?,第五章 中央银行,第一节 中央银行的产生和类型 中央银行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产生: 1、从众多的一般银行

16、中逐渐分离出一家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 2、重新建立中央银行。 一、中央银行的产生 (一)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经济基础 统一发行银行券的需要 集中办理全国票据清算的需要,为商业银行提供最后的资金支持的需要,代表政府管理全国金融业的需要 (二)中央银行制度的发展过程 1、中央银行的初创时期(1844年1912年) 只有少数国家建立中央银行 2、中央银行逐步成熟时期(1914年1945年) 各国开始认识到中央银行的地位和作用 3、中央银行地位增强,各国纷纷建立自己的中央银行,二、中央银行的类型 (一)单一中央银行制 国家单独设立中央银行的机构,使之全面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 分为一元式和二元式 (二)复合中央银行制 在一国内,没有单独设立中央银行,而是把中央银行的业务和职能与商业银行的业务与职能集于一家来执行。,(三)跨国中央银行制,(四)准中央银行制 第二节 中央银行的职能 一、中央银行的特点 不以盈利为目的 不经营普通银行的业务 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二、中央银行的职能 (一)发行的银行 垄断国家的货币发行,(二)银行的银行,集中存款准备金 充当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最后贷款人” 组织、参与和管理全国的清算 (三)国家的银行 代理国库 代理政府债券的发行 为政府融通资金,提供特定的信贷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