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充县简介

上传人:ths****59 文档编号:57627304 上传时间:2018-10-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充县简介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西充县简介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西充县简介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西充县简介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西充县简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充县简介(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充西充县简县简介介|西充西充(南充的后花园南充的后花园)西充县位于四川盆地中偏北部,嘉陵江与涪江的脊骨地带,东西长 447 公里,南北宽 424 公里。幅员面积 1108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 33814 公顷,林地面积 311772 公 顷。东邻顷庆,南接嘉陵:西南连射洪、蓬溪,西靠盐亭,北与南部接壤。平均海拔 380 米,境内万年山为全县最高点,海拔 617 米;莲池乡沙滩桥河底为全县最低点,海拔 290 米。森林覆盖率 384。辖 15 镇 32 乡,597 个村民委员会,18 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总人口 6305 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 569 人),其中农村人口 532 万人

2、,占总人 口的 845,有彝、傣、回、藏、壮、苗、满、白、布依、维吾尔等少数民族 23 个 200 人。县城面积 85 平方公里,房屋 240 万平方米,常住居民 8 万人。县人民政府驻地晋城 镇。现任县委书记韩伦红 ,县长。西充县历史悠久,地灵人杰。自唐武德四年(公元 621 年)始建县,距今有 1382 年的历史,因治内有西充山和地处古 充国县之西,故名西充。1949 年 12 月 14 日,西充县和平解放; 1950 年 1 月 4 日,人民 解放军进入县城;1950 年 1 月 6 日,中共西充县委成立;1950 年 1 月 8 日,西充县人民政 府成立。千年古县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县民

3、以勤劳、忠义、尚学、好客为美德。1939 年全县就 有学校 500 多所,誉为四川之最。1958 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仅有的两个文化县之一。 “穷不丢书,富不丢猪”的古训,成为西充人穷则思变,希望从读书这条途径寻求出路的 信条。奋发之心,鹏程之志,罚体之行,激励着代代子孙,造就了济济人才。古有诳楚存 汉的汉将军纪信,三国硕儒谯周,唐代高僧何炯,明代教育家马廷用,清代安边名将徐占 彪、妙手丹青缪嘉惠;近代有四川保路运动领袖罗伦,革命烈士杨仁叔,民主革命家鲜英, 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张澜,川剧艺术家彭海青,无产阶级革命家于江震,将军何以 祥等。据不完全统计,西充历史上中进士者 120 多名,出

4、了 5 名宰相。孕育了 2000 多名博 士、学者、专家、教授等高级人才;仅 1977 年以来就为国家输送大中专学生 3 万多人次。悠悠古县,得天殊垂。古迹有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殉难地凤凰山、汉将军纪信故里纪念碑、丞相牌坊、 西充文庙、仙林惜字库石塔、紫岩万民宝塔等;景观有箭岭烟雨、化凤朝阳、百福松涛、 万年霞光、南岷仙景、宝马渡槽、青龙湖趣、广场风彩等。众多人文遗迹、名胜风景已成 为人们访古探源、旅游避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近两年来,西充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 紧围绕“产业化、民营型、生态卫星城”发展战略,牢牢把握“工业兴县、牧业富民、招 商引资、经营

5、城市”四大工作重点,对外大开放、城市大建设、结构大调整、环境大改善、 社会大稳定格局基本形成,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历史最快最好的时期。 2002 年,全县实 现国内生产总值(GDP)15 亿元,是 1979 年的 115 倍;一般预算收入达到 7811 万元,是 1979 年的 22 倍。在全市 2002 年度目标考核中,工业经济综合考评名列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名列第二,城市建设与管理名列第二,招商引资名列第三,农村经济名列第四。农村经济发展迅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1979 年,西充县农业总产值只有 9576 万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74 元。1994 年被定为省级贫困县,1998 年实现扶贫越

6、温全面达标。 近两年来,县委、政府强力完善农村配套设施,加大农业产业化进程,有序合理地流转土 地,推进新村建设,发展规模经济。至 2002 年,农村经济已形成以李子园公司为龙头的 “奶牛产业链”,以天薪集团为龙头的“蚕茧产业链”,以乡镇劳动服务所为中介、驻外 劳务输出基地为龙头的“劳务输出链”三大产业链,全年共发展奶牛 1800 头,产奶 2200 吨,创产值 800 万元,奶农户平增收 15 万元。新栽桑 15 万亩,改良桑树 1500 万株, 养蚕 8 万张,产茧 251 万公斤,人均发种、产茧、收购名列全市第一。共输出劳务 152 万人,比上年增加 32 万人,增长 333,实现劳务收入

7、 64 亿元。有序合理地流转 土地面积 149 万亩,新增产值 65 亿元,业主户 510 户,吸纳务工人员 9000 多人,其 中经营 100 亩以上耕地和 300 亩以上非耕地专重大户 75 户。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 106 亿 元,比上年增长 9,比 1997 年增长 38 6,其中牧业总产值 62 亿元,占农业总产 值的比重达到 58。粮经比调整为 5 且 42。农民人均纯收入 1848 元,比 1997 年增加 572 元,是 1979 年的 25 倍。工业经济迅速复苏,支柱产业逐渐形成。80 年代初期,西充工业有川沱酒厂、风机厂、 织布厂、塑料厂、麻纺厂、食品厂等,曾一度辉煌,名列全

8、市前列。90 年代以来,随着市 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西充工业发展观念落后,体制陈旧,从徘徊不前到了一蹶不振的地步。 近两年来,县委、政府大力实施“工业兴县”战略,大打招商引资牌,通过“转、退、改、 卖”等途径,盘活做强,逐渐形成了食品、机械、塑化、丝绸、火工五大主导工业支柱。 全县 10 户重点工业企业产销两旺,快速扩张,共实现产值 18 亿元,利税 355 万元。川 沱酒业创税 100 万元,被列为市政府接待用酒,产品畅销全国 10 多个省市。四川上风、 盛兴公司分别创税 50 万元以上,骨干企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高。李子园牛奶、上风风机、 华标防盗门等大批“西充造”产品已挺进市场。2002 年

9、实现工业企业总产值 166 亿元, 比 1997 年增长 191,创税 920 万元。工业对 GDP 的贡献率提高了 3 个百分点。商贸流通 日趋活跃,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979 年,全县的个体工商业主不足 1000 户。改革开 放后,随着西充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投资环境大为改善,个体工商户有如雨后春笋般地 不断发展状大起来,至 2002 年,全县个体工商户发展到 9037 户,创产值 13186 万元,实 现税金 2161 万元,占一般预算收入的 277。 2002 年全县有商业网点 9820 个,贸易集 市 38 个,从业人员 32605 人,商品零售总额 82 亿元。城乡个人储蓄存款

10、余额达 14 23 亿元,比上年增长 176,是 1979 年的 393 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6214 元,人均 消费性支出 4672 元,职工人均年工资额达到 8872 元,是 1979 年的 20 倍;全县社会消费 品零售总额 83 亿元,比 1997 年增。长 952,是 1979 年的 21 倍。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基础设施日益健全。1984 年,西充县城街道狭窄阴暗,房屋低矮 潮湿,工商业萧条,公共设施简陋,仅有街道 5 条,且大多为泥石街面,“晴天一身灰, 雨天一身泥”,时称为“光灰的城市”。1984 年后,特别是近两年来,县委、政府十分重 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牢固树立“经营城市

11、”的理念,精心打造城市品牌,采取“业主经 营、市场运作、以地生财、滚动发展”的方式,相继改造旧城两平方公里,拆迁房屋 25 万 平方米,新修房屋 191 万平方米,修建了以张澜路、安汉大道为标志的新街道 9 条,街道 总数已达到 21 条,城区面积新增了 795 平方公里,开通了 3 路公交车,修建了世人瞩目 的纪信广场,县城面貌焕然一新。县城人口由 1979 年的 7673 人增加到 2002 年的 8 万人,城乡人均住房面积达到 16 平方米,城市化水平提高到 162,比 1997 年提高了 7 个瓦 分点。 交通网络四通八达,邮政通讯覆盖全县。1998 年前,西充的公路全是泥碎路面,晴通

12、 雨阻,交通十分不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对交通的投入力度,相继完成了 297 公里县乡油路铺设改造工程,在全市率先实现了乡乡镇镇通油路;改(扩)建了 212 国道线 西充段 42 公里;新建场镇过境路 48 公里、村道公路 241 公里,公路村通率达到 98。全 县公路通车里程总计达到 550 公里,公路运输能力大大提高。2002 年,全县邮政业务总量 达到 127266 万元,邮政储蓄达到 347 亿元,全县人均用邮量、万元 GDP 实现邮政业 务收入连年双双名列全市各县、市、区第一名。70 年代初期,全县只有 30 几部手摇电话, 80 年代进一步发展为磁石电话,1993 年我县首

13、次开通了程控电话,时有 3000 门。2002 年 全县电话实现村村通,总容量达到 50517 门。全县电话普及率达 675 部百人,城市电 话普及率达到 29 部百人,农村电话普及率达到 387 部百人,手机用户达到 23 万 户。至此,全县形成系统庞大的通讯网络,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教科文卫蓬勃发展,广播电视普及城乡。西充历来就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办学 规模和教育质量一向名列全市、乃至全省前列。1984 年,西充县就顺利通过省政府验收, 成为全省首批义务教育达标县。近两年来,县委、县政府着力对全县教育资源进行了优化 配置,师资和学校布局更为合理。2002 年,全县各级各类学

14、校调整为 471 所,其中教师进 修校 1 所,高完中 5 所,职中 1 所,初中 13 所,小学 447 所,乡镇级以上幼儿园 4 所;教 育、教学设施实现了“一无三有、六配套” ,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得到全面运用;全县各级 各类学校共有计算机 2124 台(套),教育装备及功能教育用房 351 间,21162 平方米;教育 装备及现代教育技术总投入达 1385 万元。教师总人数 4634 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达 3223 人,占教师总人数的 696,中高级以上职称 1823 人。在校学生 111009 人,学龄 儿童入学率达 9685,高考录取率达 583。西充中学被列为省示范性高中。全

15、县大 专以上文化程度已达 8560 人,县民每万人中大专以上者 135 人。近年来,全县共引进科技项目 200 余项,完成省、市、县级科研项目 100 余项,其中 获得省奖励的科技成果 3 项,市奖励的科技成果 16 项,获得国家专利 18 项(1 项属发明专 利,其余为实用新型专利)。文体事业蒸蒸日上,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近两年来, 全县先后创建仁和镇等省级文化先进乡镇 2 个,市级文化先进乡(镇)10 个。组织了多种形 式的群众性活动。成功地举办了“李子园之春”文艺晚会、 “纪信广场之夜 ”大型明星演 唱会、 “拥抱明天”街头行进表演、 “重壹之光”中秋诗会等大、中型文艺活动 74

16、场次, 参与演出及观看的群众人数超过 6 万余人次。民间剪纸誉满全川。书法艺术一枝独秀,从 19972002 年,全县有 100 多人次参加了 国家、省、市级大展,并有 20 多人次获奖,国家级、省级、市级书协会员 60 人,书法队 伍近 1000 人。文学创作独树一帜,以李一清和张文德为代表的作家、作者层出不穷, 山 杠爷 、 千秋业等作品植根群众生活,洋溢着浓郁的泥土芬芳,引得全国瞩目。成功出 版发行了西充首部文艺精品总汇姹紫嫣红 。全民健身深入人心,体育运动硕果累累。乒 协、篮协、门球协会、桥牌协会等一批单项体协相继恢复成立,组建了“秧歌队” 、 “太极 拳队” 、 “扇子健身队” ,参与体育锻炼的群众队伍不断壮大、发展。仅 20002002 年,就 向国家、省、市运动队输送体育人才 8 人,50 名体育运动员保持了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 在“南充市首届残运会”上,西充健儿夺得了金牌 11 枚、银牌 3 枚的好成绩; 参加“四川省利民广告杯”射箭比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