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7625034 上传时间:2018-10-23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2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一)材料信息整合要注意: (1)从材料内容本身找取有效信息; (2)从材料与课本的关联找取相似点; (3)从材料内容与设问角度找取相关点。 读题要做到三读:读题引、读正文、读出处。,非选择题的结构一般包括材料和设问。 答题过程中要在仔细审题后,有效整合材料中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有条理的答题。,材料,教材,材料+教材,设问间的递进关系,答案肯定在设问间递进关系中,根据前面的设问和答案得出认识和结论,答案一定在教材和材料中,结合材料有效信息和教材结合点,答案肯定在教材中,材料只不过是个引题,答案肯定在材料中,这种设问不受教材束缚,公式一、根据定向词,确定答案来源,根据材

2、料回答/指出,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综合上述材料回答,一、读是解答的前提 读懂、读透、弄清材料,是解好题的第一步。 1先读问题,后读材料。 不少人认为要先读材料,后看题目设问。事实上这样做有很大的局限性,先读材料比较陌生,如遇到难懂的古文和外来材料甚至障碍更大,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且在不了解答题要求和方向的情况下阅读材料,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茫茫然需多读几遍方可。所以,先读题目设问,给材料内容定位,明确答题方向、目标,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更显思路清晰明确。,2阅读材料的基本原则: 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

3、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不可漏读。 读懂、读透材料,2注意审准设问。 3注意设问分值。每个设问后的括号里都有一定的分值,分值大,回答要详尽一点;分值小,回答要简省一点;不能置分值于不顾,自己熟悉的问题虽分值小也大肆铺张,不熟悉的问题虽分值大却片言只语。,38.(26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主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

4、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 材料二 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於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谨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像的。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提出培植“新民”与“新青年”的原因。(10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8分),材料三 欲改造吾国民之德知,俾之脱胎换骨,涤荡其

5、染于专制时代之余毒,他者吾无望矣,惟在染毒较少之青年,其或有以自觉。此之所以专对我菁菁茁茁之青年,而一陈其忠告也。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1915年10月) (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梁启超“新民”理念与陈独秀“新青年”理念之间的关系。(8分),38.(26分) (1)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有名无实),使他们认识到,以旧国民、旧心理驾驭新制度是不能取得成功的。必须通过思想启蒙改造国人意识,培育新的国民,为社会变革奠定基础。 (2)“新“在成为自主的、进步的、务实的、开放的、富于进取和科学精神的新青年。集中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时代精神。 (3)梁启超提出要建立新国家必须先培植

6、新国民,突出了国民素质与国家兴衰、社会进步之间的主要关联。陈独秀继承发展了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将目标具体锁定在“新青年“上,更符合实际。,5.古往今来,不少思想家对人性作为认具的思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轲孟子告子上 材料二 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是性人为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利法度。 苟况苟子性恶 材料三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侧隐,此便是良知,不

7、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材料四 因为我们还不知道美德的本性和性质,我们也必须在一个假设之下来问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问题,就像这样:如果美德是属于这样一类心灵的善,它是否应该由教育而来?让我们假设第一个假设是知识或不是知识在这种情形之下,它是由教育来的或不是由教育来的?但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呢?或毋宁说,是否每一个人都能看到只有知识是由教育而来的呢? 苏格拉底请回答: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孟子、荀子、王阳明、苏格拉底在人性观问题上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扩展人的善性,他们分别提出了怎样的解决途径?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东西方先哲强调的共同问题是什么?其侧重点及

8、目的有何不同?,5.(1)主张:孟子:人性善。荀子:人性恶。王阳明:致良知。苏格拉底:善是人的内在灵魂,知德合一。 (2)途径:孟子:实行仁政扩充人的善性。苟子:强调用礼乐法度来规范人的行为。王阳明:知行合二。苏格拉底:美德由教育而来。 (3)共同问题:道德问题。侧重点:东方思想家侧重于社会公德。苏格拉底侧重于个人道德。目的:东方思想家主要是为了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建立和谐社会。苏格拉底主要是为了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挽救衰退的城邦制。,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9、材料二 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第三册周易程氏传,材料三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李贽焚书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李贽藏书 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的思想主张,作者为什么会提出这一主张? (2)材料二宣扬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这些观点的目的何在? (3)根据材料三,概括李贽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4)上述材料反映的儒家思想发展变化具有怎样的特点?,6.(1)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大一统。适应国家统一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2)主张:“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或写宣扬封建纲常、封建道德规范)。目的: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合理性。 (3)强调人的正当私欲,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4)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趋时更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