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弓形虫劫持的大脑ppt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7624731 上传时间:2018-10-23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7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被弓形虫劫持的大脑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被弓形虫劫持的大脑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被弓形虫劫持的大脑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被弓形虫劫持的大脑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被弓形虫劫持的大脑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被弓形虫劫持的大脑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被弓形虫劫持的大脑ppt课件(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被弓形虫劫持的大脑,陈雨晗,案例一,两军交战,最聪明的一定是那个打入敌人内部的间谍,他既要在敌营中站稳脚跟,又要在关键的时候把情报送出去,难度相当大。同样,寄生虫也必须非常聪明才行,它以宿主为食,所以必须让主人好好活着,但到了繁殖期,它就必须想办法让自己的后代找到下一个宿主,否则就得和宿主同归于尽了。,案例二,寄生虫在寻找下一个宿主这方面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比如,疟原虫入侵人体后,会让受害者四肢酸懒,不爱动弹,这是为了方便疟蚊叮咬,再去传染下一个受害者。流感病毒入侵人体后会让受害者不停地打喷嚏,因为这样一来病毒就可以附着在飞沫上扩散到空气中了。(2),弓形虫,弓形虫的生命

2、周期需要老鼠和猫共同参与,所以它想办法控制了老鼠的大脑,使之变得不再怕猫,于是感染了弓形虫的老鼠被猫吃掉的可能性就变大了。弓形虫通过这种“残酷”的方式进入猫的身体,完成了繁殖后代的使命。,秘密协议,猫科动物是弓形虫的终宿主,弓形虫似乎和猫科动物几百万年前就已订下的秘密协议。这份协议令猫科动物得享美味,而寄生虫则能在前者的肠道里完成繁殖周期。弓形虫的繁殖需求是如此迫切,为了达到目的,它甚至改变了宿主的行为举止,给后者带来灭顶之灾 。,研究,原来,弓形虫提高了老鼠大脑中杏仁核部位的多巴胺水平,正常情况下这个部位的功能是让老鼠产生恐惧感,这对于老鼠来说是能够保命的。但是当这个部位的多巴胺水平上升后,

3、原来的恐惧感就变成了愉悦感,于是老鼠在发现猫的踪迹后感到的不是恐惧,而是开心!可想而知,这样的老鼠会是怎样一个下场。,弓形虫主要通过食物感染人类,如未熟透的肉类、被携带弓形虫的猫粪便感染的蔬菜等。它可藏身于所有细胞,如免疫细胞、肝细胞、肌细胞、神经细胞等,形成微囊肿。对免疫系统脆弱的人,这些囊肿会引发多种症状,如头痛、焦虑、冷漠、肌无力、癫痫,甚至昏迷。,针对这些情况,医生会使用抑制寄生虫活动的药物。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免疫系统会正常运行,将这些囊肿控制在“休眠”状态,不会产生任何症状。感染者平时无任可见症状,很多人体内存在抗体,这证实他们感染过弓形虫,但他们对此根本一无所知。(3),科学家原本

4、认为,只有啮齿动物在为这种病态的协议埋单。实际情况似乎更加复杂,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弓形虫和猫科动物这种秘密协议的痕迹在人类身上可能也存在。此类痕迹可能表现为性格的细微变化以及出格的行为,最极端的情况还会引发精神障碍,甚至跳进动物园的笼子里直接挑衅猛兽。(4),可见这是一种特定的操纵:弓形虫的最终宿主须是临时宿主的捕食者,这种操纵才具有传播意义。,感染了弓形虫的驾驶员和行人发生事故的风险比未感染者要高出2.6倍!至少有4家研究机构证明了这一事实。这些研究机构还揭示了一些与性别相关的行为改变:受感染的男性更倾向于漠视规则、内敛、多疑,且身高比未感染者平均高出3厘米;受感染的女性更擅长交际,更为热

5、情。(5),甚至还有研究表明弓形虫能让人发疯!在精神病医生的档案里有许多弓形虫感染者的病例。患有精神分裂症或躁郁症的患者,60%到90%都检测出了弓形虫。证据最多的疾病是精神分裂症。,多项研究表明,感染了弓形虫的患者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比其他人平均要高出2倍。其他诸如躁郁症、强迫症、自杀或者成瘾的行为也可能与弓形虫感染有关联。此外,这其中大部分研究表明,从寄生虫感染到出现精神障碍症状要经过数月到数年的时间。(6),分布,人和动物的弓形虫感染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英、美调查成人感染率一般约为16-40%,有的达70%,而欧洲大陆和拉丁美洲调查的成人感染率为50-80%,法国人高达90%。(7)198

6、5-1990年我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调查,大都在10%以下。,传播方式,人和人之间也可以互相传染,大多数人都是弓形虫带虫者,形成带虫免疫,被感染后很难出现初次感染的症状。患弓形虫病人的尿液,唾液、眼泪、鼻涕、带有弓形虫包囊。急性发作的病人的喷嚏,可以成为飞沫传染源。,你!你! 你! 可能都带有弓形虫哦!,谢谢,带虫免疫,人体感染寄生虫(原虫,如疟疾)后,产生一定程度的免疫力: 1.可杀伤体内原有的寄生虫,使其数量明显下降,维持在一个低水平上,临床症状消失,呈带虫状态,但不能完全清除体内的寄生虫; 2.可抵抗同种寄生虫的再感染; 3.体内无寄生虫时此免疫力即消失,这种免疫状态叫带虫免疫。如疟原虫感染。 4.若产生带虫免疫保护力者较长时间脱离疫区,再回到疫区仍会因再次感染而发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