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学第11章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57607917 上传时间:2018-10-23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1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央银行学第11章货币政策效应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央银行学第11章货币政策效应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央银行学第11章货币政策效应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央银行学第11章货币政策效应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央银行学第11章货币政策效应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央银行学第11章货币政策效应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央银行学第11章货币政策效应分析(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1章 货币政策效应理论分析,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调节经济的政策目标。但是,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结果究竟能否实现和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其政策目标即货币政策效应如何,既是货币政策制定者十分关心的问题,也是经济理论界长期争论的问题。,第一节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分析,一、概述 在经济学和货币金融领域,自由主义与干预主义的经济思潮一直交替起伏,数百年来都是如此。这种争论的核心实际上是政策的有效性问题。1、1929年之前主流思想是自由经济理论,主张政府制定游戏规则,然后由市场力量对经济进行自发调节,这实际是古典经济学派的指导思想。古典经济学派是由萨伊奠基的理论体系,该学派所构建的宏观经

2、济模型中,商品市场上的价格和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都具有伸缩性,商品和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自动趋于相等,使两个市场都能出清,资本市场也是如此。当各个市场各自处于均衡状态时、所有市场便同时达到均衡,总供给自动等于总需求,实现充分就业。既然经济具有自动走向充分就业的内在调节机制,政府就无必要干预经济因此宏观调控是多余且无效的。,2、30年代大危机到70年代19291933年发生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大危机彻底推翻了上述理论,这次危机表明资本主义市场机制无法使经济自动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面对历史上空前严重的大危机,古典经济学派根本无法在理论上对此进行解释,更无法在实践中提出任何行之有效的对策。在这种情况下,

3、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开始了“凯恩斯革命”,其政策的理沦核心便是主张政府应积极采取行动对经济进行干预,也即承认政府政策对经济活动调节的有效性。这一理论一经提出,便得到西方国家政府的大力推崇。西方国家将凯恩斯理论付诸实践,并将资本主义经济一度拉出了萧条的深渊。此后,凯恩斯的学说逐渐占据了西方经济学的主导地位,这标志着经济自出放任主义的终结和国家干预主义新时期的开始。其后,凯恩斯主义者又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重新的解释,进一步论证了政府实施政策对经济干预的有效性,该曲线也因此成为西方国家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依据和指导。,3、70年代以后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滞

4、胀现象。而凯恩斯主义对此无法提出有效对策。于是一些经济学家对政府干预主义的理论基础即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并且再次提出了政策无效的命题。其中,以货币主义所提出的货币中性论和卢卡斯的货币周期模型最为典型。他们都从不同角度对凯思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修正和解释,得出政府宏观经济政策无效的结沦,并提出政府放任经济自由的政策建议,因而从根本上否定了凯思斯主义的政府干预理论。,此后,以政策有效性问题为基础所引申开来的经济自由主义和政府干预主义两大思潮的论战又趋白热化,主张自由主义的学派主要有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至20世纪80年代,一个主张政府干预主义的“新”学派新凯恩斯主义逐渐

5、崭露头角,与信奉经济自由主义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形成分庭抗礼之势。新凯思斯主义在分析中引入了厂商利润最大化和家庭效用最大化的假设,完善了原凯恩斯主义的微观基础,同列吸纳了理性预期学派所强调的理性预期假设。根据新凯恩斯主义的分祈,在经济中出现需求或供给冲击后,工资和价格的粘性使市场不能出清,经济会处于非均衡状态,即使在存在理性预期的情况下,国家经济政策也可以对就业和产量等产生积极作用。此外,新凯恩斯主义还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新的阐述,以进一步论证政策的有效性。下面将介绍各学派关于政策有效性命题的观点、论据和政策主张。,二、新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1、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线: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的相关

6、关系1958年,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发表了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和货币工资率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他根据英国18611957年失业与货币工资率的统计数据提出了一条反映两者关系的经验曲线,论证了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之间存在一种经验的非线性负相关关系。,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的关系,2、萨缪尔森和索罗的修正: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相关关系1960年,凯恩斯主义学派的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和罗伯特索罗提出了经修正的非利普斯曲线,并将之运用于经济政策分祈。其中他们以平均物价水平的上升率(通货膨胀率)代替货币工资上升率,从而使菲利普斯曲线直接反映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也就形成了真

7、正意义上的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的关系,3、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 根据奥肯定律,经济增长和失业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因而菲利普斯曲线也可表示为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正相关关系的曲线,这也是通常所说的总供给曲线。,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三、货币中性论1、古典货币数量论早期货币中性理沦的典型代表是传统货币数量说。这种理论认为,货币流通速度和商品交易量在长期中不受货量变动的影响,所以货币数量的增减只会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的升降而不会改变商品间的相对价格,因而也不会对生产和就业产生任何影响。瑞典经济学家魏克赛尔认为货币是影响经济的重要因素。并提出了“中性货币”的概

8、念,“中性货币”是指在经济活动中只充当交换媒介而不对实际经济活动产生影响的货币。魏克赛尔认为当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一致时,一般物价水平就会稳定,经济就会均衡,货币对经济就是中性的。,货币主义者弗里德曼继承并发展了传统货币数量说。他认为货币是至关重要的,物价、就业、产出等的变化都源于货币的变化,只有正确合理的货币政策才能保持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但这种重要性也只是就短期而言的。在长期中,货币供给变化只会引起物价水平的波动。而不会引起实际产出和收入的变动,其实质为货币中性论。弗里德曼提出的附加预期的非利普斯曲线清晰地阐明了货币学派关于货不政策有效件问题的基本观点:弗里德曼附加预期的菲利浮斯曲线是建立在适

9、应性预期、自然率假说和粘性价格的基础上的。所谓适应性预期就是人们以过去的实际通货膨胀率为依据,对未来通货膨胀率作出预期,用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来一步一步地调整原来的预期,以使它被动地适应实际通货膨胀率;而自然失业率就是在没有货币因素影响的条件下,由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的供求力量决定的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弗里德曼认为,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之所以是稳定的,原因在于忽略了通货膨胀预期对实际通货膨胀的影响。其具体分析见图。如果早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表示为:,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其政策含义在于:从长期来看,政府实行的旨在降低失业率的扩张性的政策,由于公众适应性预期的存在,因而只能使通货膨胀

10、率一步步地上升,而不能使失业率降低到自然失业率以下。更进一步地说,凯恩斯主义者所主张的国家干预政策,在长期是无效的,只会导致通货膨胀率高企。因此,他主张由市场力量自发地调节经济。具体到货币政策。他则反对凯恩斯主义的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认为货币政策能防止货币本身成为经济混乱的主要根源并能为经济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因而力主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唯一控制指标,而排除利率、信贷流量和准备金等因素,提出常数增长规则的货币政策。,四、卢卡斯的政策无效性命题货币政策无效性命题最初是由卢卡斯提出的,后出萨金特和华莱士作了更明确的阐述。该命题是建立在三个假说之上的,即市场完全出清、自然率和理性预期。其中最重

11、要的是理性预期理论,即认为在竞争的社会里,任何行为人的经济行为都合乎理性,在有效利用一切可获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来说最为准确的,并与所使用的经济理沦、模型相一致的预期。同时,这种理性预期是处于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即任何经济人都无法获得关经济运行的全部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同样存在未预期到的经济因素。任何经济人都会利用一切可供利用的信息资源来谋求最大利益。,基于上述假设,根据卢卡斯的货币周期理论,经济波动的根源是货币冲击。这种冲击一般是由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所引起的。货币冲击首先影响到一般物价水平,经济人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分清这种变化不是相对价格的变化而是总需求变化。在这段时期内,

12、货币冲击的确能够影响产出。但是,理性预期的经济人能利用有关的货币政策规则的知识,很快地形成对未来价格的正确预期,纠正错误的产量决策,使社会总产量恢复到自然率水平。也就是说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在于其能否造成非预期的通货膨胀,从而造成经济行为人的货币幻觉。但出于理性预期的存在,人们不会持续地犯认识上的错误,因而对未来通货膨胀率的预期总是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完全一致。对于政府而言,若要影响实际产出,就只能随机改变货币政策,不让经济人把握货币政策变动的规律。其代价将是经济的剧烈波动。显然理性的政府是不会采取这种政策方式的。那么,无论在长期中还是在短期中,政府采取的旨在降低失业率的经济政策都是无效的,

13、这就是卢卡斯的政策无效性命题。,卢卡斯的政策无效性命题,假定中央银行由于失业率太高,决定购买大量的债券,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从而使总需求曲线右移至AD2。由于预期是合乎理性的,公众意识到扩张性货币政策使AD右移,预期价格总水平上到P2,于是工人要求提高工资,厂商提高价格。那么总供给曲线将左移至AS,与AD2交于E2点,最后总产出仍位于自然率水平(Yn),而价格水平将上升到P2。因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无效的。,五、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新凯恩斯主义认为,由于西方国家采取成本加成定价模型确定商品的价格因此工资和价格并非完全伸缩性的,经济中存在着某些因素妨碍着工资和物价完全随预期价格水平的上升

14、而上升。其中长期劳资合同是阻碍工资和物价的完全伸缩性的原因之一,工资和价格不能充分响应预期价格水平的变动现象称为“工资价格粘性”。而高昂的谈判成本也是价格粘性存在的原因。同时他们引入了理性预期,得出的基本结论为:不管预期中或预期外的政策对总产出都会产生影响,但预期外的政策对总产出有更大的影响。,预期与非预期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当政府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时,若该政策出乎公众预料之外,那么事实上此时的菲利普斯曲线与原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是一致的,假定通货膨胀率为,则产出为Q1。增长最大;由于理性顶期的引入,该政策被公众预期到,如果价格具有完全仰缩性,则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由ASl左移到AS3,则产

15、出为Qf,仍维持在自然增长水平,货币政策无效。但由于工资价格粘性的影响,工资及价格无法迅速调整于是在通货膨胀率下,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仅由AS1左移到AS2,则产出扩大为Q2。货币政策仍然有效。,第二节 相机抉择与单一规则,理论上的分歧导致不同的政策主张。凯恩斯主义者是坚定的政府干预主义者,他们主张相机抉择政策;而货币主义者则认为货币政策在增加实际产出上的无效,力主常数增长规则的货币政策。相机抉择政策就是政策制定者根据熨平经济波动的需要,逆经济波动周期而随时调整其货币供给增长率选择。每一时期中央银行都要根据其决策目标、决策规则和公众预期优化其货币供给增长率的选择。更具体地说,即在经济萧条时,中央银

16、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水平,刺激总需求,以求增加实际产出;在经济过热时,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削减货币供给量以降低总需求,从而起到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的支持者认为,当经济发生波动时,由于工资价格刚性的存在使工资和价格调整过程缓慢并对政策预期无反应,从而导致经济在萧条或过热时,完全依靠市场力量使经济恢复充分就业水平,其过程相当缓慢巳代价巨大。因此,政府就应在正确预测判断经济形势的前提下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工具以协助经济迅速恢复到充分就业水平。弗里德曼认为应按平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来规定一个长期不变的货币增长率并公开宣布(即承诺行动),这是货巾政策唯一的最佳选择。这一以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的唯一控制指标,而排除利率、信贷流量、准备金等因素的政策建议被称为单一的政策规则或常数增长规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