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服饰特点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57590608 上传时间:2018-10-23 格式:PPT 页数:81 大小:5.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族服饰特点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民族服饰特点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民族服饰特点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民族服饰特点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民族服饰特点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民族服饰特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服饰特点(8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广西壮族民族服饰,一、壮族服装 二、京族服装 三、仫佬族服装 四、毛南族服装 五、瑶族服装 六、仡佬族服装,-壮族,服饰特征 服饰图片 文化背景 颜色特征 总结,服饰特征,如图,服饰是人类物质与精神需求的复合表征,即外表特征与心理审美的结合。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是各名族创造智慧的结晶,展示出各民族的精神风貌。,壮族服饰包括两大部分,壮族服饰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指服装,即衣服(衣裳),包括衣,裤,裙,帽,围巾,手套,腰带,鞋,袜,绑腿等;一是指装饰(修饰)包括发型,首饰,眼镜,背包(背袋),甚至文臂,文身等。两大部分组合成壮族服饰,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衣是一个民族最具特色的外在形象,即属

2、于物质的硬件性文化,同时又属于精神的软体性文化。它反映了壮族经济发展水平;形象展现壮族的思想理念,即精神内涵,如民情风俗,哲学思想,审美意念,道德伦理,社交礼仪,宗教信仰等。壮族服饰文化形态,包含经济的因素,又包含精神的风格特征,文化背景,壮族服饰,与古越人,西殴,骆越人,僚人有关。现在的民族学专家只能从一些文字的史料来回顾壮族先民族服饰产生于发展,衍化的历史。资料表明:桂林增皮岩发掘的新石器遗物中,有若干件骨堆,专家们推断:那是岭南壮族先民用来缝制兽皮或牵引纤维原始蔽体物的工具,说明古壮人早就有遮体的原生态服饰。以后到汉, 三国,隋唐, 宋,明清至 近现代, 壮族服饰 随着经济 发展而进化。

3、,颜色特征,壮族服饰的颜色,古代、近代,多以蓝靛作染料,染成黑色或蓝色,黑色是壮族服饰主色调。这种主色调,如今保留在那坡与龙州等地的壮人群体中,他们是自耕农服饰文化的活性形态。 其他地域的壮族人服饰,由于自耕农自足自给经济形态的衰落,转入现代的农耕技术与经济形态,自种自纺自织自制的经济已被打破,自然而然在服装的颜色取舍方面,趋于当代的共同的流行色,如红色、白色、花色、黄色、青色、茶色等,这才出现所谓白衣壮、蓝衣壮、花衣壮之称。其实这是与经济基础形态紧密相关联的。,总结,壮族服饰有着悠久的历史,若以性别分类,分男女服饰、女服饰;以年龄分类,分老年、中年、青年、幼年服饰;以身份分类,分村老、师公、

4、公公、道公服饰;以礼仪分类,分平装与节日装等。 壮族服饰应进入一个新的审美境界,做到既有民族特色,又有当代人的审美需要和实际功能。 任何文化的创新,都要从民族的传统、心理、审美、哲学等内涵出发,切忌主观臆造。只有这样的文化,这样的服饰文化观,才能让悠久的壮族服饰文化源远流长,代代相传,真正成为壮族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鲜明表征。,京族服饰,京族服饰京族男子一般都穿及膝长衣,坦胸束腰,衣袖较窄。妇女则内挂菱形遮胸布,外穿无领、对襟短上衣,衣身较紧,衣袖很窄,下着宽腿长裤,多为黑色或褐色。外出时,外套淡色旗袍式长外衣。妇女喜欢染黑齿、结“砧板髻“。京族最有特色的装饰是他们的斗笠。,特点,古代时,越南

5、的京族人穿各种套头的衣服和长裙。到了中世纪,平民穿褐色布衣,官吏穿蓝葛衣。到了15世纪后,富者通常穿锦罗沙葛,参加祭扫和宴会时穿红袍,吏役穿褐色或黑色布衣,官吏们穿青色衣,平民百姓穿赧色粗布衣。法国人进入越南后,平民的衣着开始有了较大变化,妇女穿结纽上衣和裤子。进入现代,越南城市的男子多穿西装,妇女穿花色窄油长袍。,越南妇女的长袍可以说是越南女子的国服,上身束腰,突出身段,使女子显得啊娜多姿,下摆舒展,开权至腰际,活动方便。特别讲究的是,越南妇女穿长袍时,还穿一条黑色或白色的宽腿拖地长裤。越南妇女喜戴项链、手阈、戒指,多留披肩长发,或用发夹束于脑后。,京族的服饰,京族三岛南濒北部湾,西隔北仑河

6、与越南相望,属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终年不见冰雪,树木四季常青,物产丰富,过去,京族百姓的居室是低矮间陋的栏栅屋,属草庐茅舍一类。如今,到处是石条瓦房。近年来,京族三岛又发展了农业、鱼类加工业和人工珍珠养殖场。,特色文化,京族人喜欢的“唱哈”、竹竿舞、独弦琴,被誉为京族文化的三颗“珍珠”。其中的唱哈节(又叫哈节)是京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也是最有京族特色的节日。“唱哈”,意为“唱歌”。唱哈节的主要内容是祭神唱歌,唱哈的场所主要在“哈亭”,哈亭是具有京族风格的建筑物,亭内供奉镇海大王和各姓祖先的牌位。到了唱哈那一天,全村男女老幼身着节日盛装,汇集哈亭举行迎神、祭祖、“唱哈”等活动,祈求渔业丰收,并

7、聘请职业歌手“哈哥”“哈妹”唱歌,同时举行舞蹈、武术、角力等活动。歌词内容为民间传说等,有哲理歌情歌等,歌声抑扬婉转,优美流畅。“唱哈”一般要连续三天,通宵达旦地欢宴歌舞。,服饰聚焦,京族的服装显示出渔猎经济的特征。女子穿白色、粉红等浅色无领对襟长袖紧身衣和宽大的深色长裤,赤脚,戴尖顶斗笠。劳作时将裤脚挽至腿根。盛装时套穿天蓝、粉绿、粉红或白色对襟紧身长衫,无领无扣,这种长衫外形似旗袍,开衩上至腰部,穿着方式多样,可以将前两片衣襟在胸腰部打结,形似蝴蝶,款式奇特。男子服装与沿海汉族渔民相同,穿对襟上衣、宽大长裤、束腰带、赤足、戴斗笠。京族男女服装皆不加花饰。,图片欣赏,仫佬族,仫佬族mulao

8、 zuMulam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159328人。 主要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少数散居在附近县市,与汉、壮、苗、瑶、侗、毛南、水等族人杂居。 使用仫佬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仫佬语与毛南语、侗语、水语相当接近。大多数人会汉语,部分人还会说壮语。 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历来以汉文为交际工具。 仫佬族人多信仰道教,少数人信仰佛教。,仫佬族是中国一个古老的民族,魏晋以来史书上称其为“姆佬”、“木佬”,是包括在僚、伶的泛称之中。据历史记载和传说,最晚仫佬族人在元代或明初就已经住在广西罗城一带。其民族自称为“伶”、“谨”,壮族人称他们为“布谨”,汉族

9、人称他们为“姆佬”。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仫佬。仫佬族人生活的地区属于石山地带,层峦叠嶂、山峰如林、峡谷洼地密布,土质贫瘠,农田灌溉和交通都极不方便,难以发展经济。近几十年来,不断兴修水利工程,灌溉面积越来越大,粮食产量不断增长。仫佬族人生活的大山中蕴藏着丰富的煤,素有煤乡之称,采煤己是他们重要的经济支柱。,服饰特点,毛南族,maonan zuMaonan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71968人。 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环江县的上南、中南、下南山区,及河池、南丹、宜山、都安等地。 使用毛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由于长期和汉族、壮族人交往

10、,所以绝大多数毛南族人都通汉语和壮语。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文。 毛南族人信仰道教。,传说毛南族的祖先是元明两代从山东、湖南、福建等地迁到广西的。早在11世纪汉文典籍中就出现了毛难的称呼,是沿用地名而约定俗成的族名,先后还有“茆滩”、“茅滩”、“茅难”、“冒南”等称族 谓。毛南族人自称为“阿南”,其意为“这个地方的人”。新中国成立后,定族名为毛难,1986年6月,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改称为毛南族。毛南族人勇敢顽强、不畏艰辛、富于进取,不论生活的多么艰难,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将子女送到学校学习,因此其教育和文化水平都较高,有一支数量可观的本民族的知识分子队伍。毛南族地区有三宝: 甜薯、菜牛、花竹帽。

11、毛南族人已有500多年饲养菜牛的历史,有“菜牛之乡”的美称。此外毛南族人还善长竹编、石雕、木雕等工艺制作。,女装特点,男装特点,女装最大的特点是镶有三道黄色花边的右开襟上衣和滚边裤子,从衣领到衣襟镶有黑色花边,花边有大和小之分。大有筷头那么大,镶大条花边也费工少,缝制较容易,小条花边有火柴梗那样细小,缝制手工精细,穿起来也显得精致,美观,女裤的裤脚也镶三条黑色花边,花边大小要和上衣一样。盛装的头缠巾,发髻插银a或玉a衣襟挂银牌;手戴银镯或玉镯,脚穿绣花鞋,肩背精致的“顶布花”(花竹帽)。 男装称为五扣衣,也同女装一样开右襟,但不镶花边,它的特点是有五颗晶亮的铜扣,毛南语称“骨娥妮”,意即五颗扣

12、的衣服。领扣一颗,右襟三颗,和领扣垂直相对,安在肚脐位置一颗,下面开襟,衣服口袋和女装一样,缝在右衣襟里不外露。盛装时头巾,长约八尺,从左到右有归律地缠在头上,头巾一端有布须,露出头缠黑头巾顶,毛南话叫“挂爪“,腰缠八尺长的黑色腰带,腰带两头用红、黄、蓝、白绒线镶或锯齿形的布须,缠腰时两头有颜色的布须外露,下面穿宽筒裤子,脚穿白底黑面的布鞋。,服装图片,瑶 族,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2134013人。 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云南、广东、贵州等省也有分布,居住形式为大分散、小聚居。 使用瑶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瑶语是三种语言的总称,包括勉语、布努语、

13、拉珈语。各地瑶族人的语言差别很大,往往不能互相通话。瑶族人通常能用壮语和汉语。 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一般通用汉文。 瑶族人的宗教信仰比较复杂,有的人信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有的人信仰道教。,瑶族女子服饰(一),女子着无领上衣,深色,领口处翻出浅色的内衣领,下身穿长裤、布鞋。上衣外罩彩绣坎肩,腰间系带,钱垂围裳。,瑶族女子服饰(二),其首服多种多样,最为典型的一种是以白纱绳为里,外缠彩色织花丝带,镶珍珠、彩链,顶部盖有绣花布,其边缘垂黄色或红色彩穗。因瑶族人散居几处,故而不能笼统的归纳为一种。,瑶族男子服饰,男子服装与某些西南民族近似,包头、对襟衣、长裤、裹腿,也因居住地区不同而各有特点。,瑶族服

14、饰色彩,瑶族常以色彩棉线或丝线在平纹布上满绣花纹,不留大面积空地,有如织锦。其中最为美观的是“织彩带”,常用于女子头上、胸前、裙边以至腰带,其图案独具匠心,极尽巧思。基本色调为大红、朱红的,象征喜悦吉庆,而基调为绿、黄的,常表示忧愁、哀伤,用于丧葬之仪。,瑶族服饰总结,瑶族支系众多,分布广阔,各支系服饰也不尽相同 。 瑶族是我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 瑶族人民热情好客,凡是进入瑶家的客人,都会受到尊重和热情款待。 瑶族在风俗习惯方面一直保持本民族传统特点 。,仡佬族服饰,仡佬族的服饰特点,民族文化历史,仡(ge)佬(lao)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437997人。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

15、自治县是仡佬族的发祥地 民族历史 仡佬族历史悠久,商周至西汉时期的“百濮”,东汉至南北朝时代的“濮”、“僚”都与其先祖有渊源关 。 民族文化 仡佬语属汉藏语系,并且有的学者主张把仡佬语群看成是汉藏语系中一个独立的语族。,标志图章,女子服饰,男子服饰,仡佬族的传统服饰之一贯首服,即无领无袖的披袍上衣,款式颇具民族特点,图案样式,十、福建、广东、台湾、湖南等省民族服装,(一)畲族服装 (二)黎族服装 (三)高山族服装 (四)土家族服装,畲族服饰文化,一、畲族历史发展 畲族概述,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散居在我国东南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省境内,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畲

16、族是我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他们自称“山哈”。但这个名称,史书没有记载。畲族,其祖先最早居住在长沙五溪湾一带,后来一部分到南岭称为瑶族,一部分到东部即为畲族。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的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畲”(She),意为刀耕火种。解放后,改称为“畲族”。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畲族人口数为709592。畲族使用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99的畲族操接近于汉语客家方言的语言,但在语音上与客家话稍有差别,有少数语词跟客家语完全不同。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全国只有一个畲族自治县,它位于浙南山区,景宁畲族源于唐永泰2年(766)从闽迁居浙西南时落户景宁,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因此,景宁又称为中国畲乡。畲族地区处于中国东南丘陵地带,山不高但苍翠,水不阔却纵横,气候湿润,资源丰富,除品种多而优的水稻和薯类等农作物外,景宁畲族自治县的香菇和惠明茶最负盛名。畲族山区以农耕经济为主,过去狩猎活动也有一定的经济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