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氏贾第鞭毛虫利士曼原虫医学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7574423 上传时间:2018-10-23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3.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蓝氏贾第鞭毛虫利士曼原虫医学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蓝氏贾第鞭毛虫利士曼原虫医学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蓝氏贾第鞭毛虫利士曼原虫医学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蓝氏贾第鞭毛虫利士曼原虫医学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蓝氏贾第鞭毛虫利士曼原虫医学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蓝氏贾第鞭毛虫利士曼原虫医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蓝氏贾第鞭毛虫利士曼原虫医学(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蓝氏贾第鞭毛虫,蓝氏贾第鞭毛虫,学习要求: 1.掌握蓝氏贾第鞭毛虫的形态特征、生活史,熟悉病原学诊断方法; 2.了解其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重点和难点 1. 滋养体及包囊的形态特点、生活史;,蓝氏贾第鞭毛虫,人和哺乳动物致病性原虫,引起腹泻,营养吸收不良综合症,儿童发育不良(贾第鞭毛虫病) 全球性分布,美国头号肠道寄生虫病 我国人群感染率高,1%-10% AIDS病人感染率高,20%-50% 旅游者腹泻,一、形态,1.滋养体,吸盘,核,轴柱,中体,鞭毛,滋养体: 前钝、后尖、背突,鞭毛4对,(前、后、腹)以翻滚式运动。,2.包囊,囊壁,鞭毛,核,轴柱,中体,包囊:椭圆形,囊壁厚,成熟包囊具有4核

2、,囊内可见到鞭毛、丝状物、轴柱等。,未染色,碘液染色,铁苏木素染色,2.包囊,囊壁,鞭毛,核,轴柱,中体,二、生活史,二、生活史,三、致病,致病机理 1.虫株毒力:不同虫株或同虫株不同表面抗原的致病力不同 2.机体反应:宿主缺乏丙种球蛋白或IgA 3.内环境因素 4.吸盘吸附 5.肠内细菌,临床表现 1.腹痛、腹泻、腹胀、呕吐、发热和厌食等。以腹泻为主的吸收不良综合症,腹泻呈水样粪便,量大、恶臭、无脓血。 2.儿童引起贫血、营养不良、生长滞缓。,免疫功能正常者感染后,可表现为仅排包囊而无临床症状,无临床症状者称带虫者,而免疫功能低下者较易感,常可表现慢性腹泻和吸收不良等临床症状。典型病人表现为

3、以腹泻为主的吸收不良综合症。 慢性期反复发作,表现为周期性稀便、恶臭,病程可达数年。 艾滋病等免疫功能低下者,容易产生慢性腹泻和吸收不良等临床症状,故贾第虫也是机会致病性原虫,三、致病,四、诊断,1、病原诊断 1)粪便检查:滋养体、包囊(隔天粪检) 2)小肠液检查 3)小肠活体组织检查 2.免疫诊断:ELISA,IFA,CIE,五、流行,分布呈世界性、前苏联特别严重、美国接近于流行。 在HIV感染或AIDS患者中合并的感染,以及在同性恋者中有贾第虫病的流行,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10岁以下儿童的感染率可达20%-50%。 我国分布也广,感染率4.8%-10%. 夏秋季节发病率高,儿童高于成人。,

4、包囊在水中活4天、粪便中10天以上。在蝇消化道存活24小时,蜚蠊消化12天。 传播途径:人饮用被包囊污染的食物或水儿感染。 同性恋者可导致包囊的间接粪-口传播,六、防治,常用药物:灭滴灵、丙硫咪唑、氯硝唑、吡喹酮彻底治愈病人、带虫者 注意饮食卫生,加强水源保护,蓝氏贾第鞭毛虫课堂小结,思考题:旅游者腹泻的病原体是?该病的典型临床表现是?,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杜氏利什曼原虫,学习要求: 1.掌握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形态特征、生活史; 2.了解其致病、病原学诊断方法、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重点和难点 1. 形态、生活史;,利什曼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 热带利什曼原虫 墨西哥利什曼原虫 巴西利

5、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novani Leishmania tropica Leishmania mexicana Leishmania braziliensis,内脏利什曼病 ( Kala azar,黑热病),杜氏利什曼原虫 热带利什曼原虫 墨西哥利什曼原虫 巴西利什曼原虫,利什曼原虫,皮肤利什曼病 (东方疖),杜氏利什曼原虫 热带利什曼原虫 墨西哥利什曼原虫 巴西利什曼原虫,利什曼原虫,皮肤利什曼病 (采胶工溃疡),杜氏利什曼原虫 热带利什曼原虫 墨西哥利什曼原虫 巴西利什曼原虫,利什曼原虫,粘膜皮肤利什曼病,杜氏利什曼原虫 热带利什曼原虫 墨西哥利什曼原虫 巴西利什曼原虫,利

6、什曼原虫,一、形态,杜氏利什曼原虫的生活史有两个发育时期,1前鞭毛体 Promastigote,大小:1.8 18um 形状:梭形 结构:,大小: 2-4 3-6 um 形状:卵圆形 结构:核,动基体,2无鞭毛体(利杜体) amastigote,LD body,电镜图片,利杜体 光镜图片,脾穿刺物涂片中利杜体,骨髓涂片中利杜体,二、生活史,生活史1、白蛉体内无鞭毛体 梭形前鞭毛体 大量前鞭毛体随血吸入 白蛉胃 二分裂增殖移向口腔、喙前鞭毛体2、人体内前鞭毛 无鞭毛体 大量无鞭毛体叮刺 巨嗜细胞 其它巨嗜细胞,白蛉,保虫宿主,前鞭毛体, 利杜体,感染阶段 感染方式 寄生部位 传播媒介,二、生活史

7、,感染阶段 感染方式 寄生部位 传播媒介,前鞭毛体, 利杜体,白蛉叮咬, 输血及器官移植,二、生活史,前鞭毛体, 利杜体,白蛉叮咬, 输血及器官移植,巨噬细胞内(形成纳虫空泡),感染阶段 感染方式 寄生部位 传播媒介,前鞭毛体, 利杜体,白蛉叮咬, 输血及器官移植,巨噬细胞内(形成纳虫空泡),白蛉,Sandfly,感染阶段 感染方式 寄生部位 传播媒介,二、生活史,三、致病,1机制: 1)无鞭毛体在M内寄生繁殖M 大量破坏及增生 ,同时浆细胞也大量增生。在各器官中受累最重的是脾、肝、骨髓及淋巴结。 2)免疫变态反应:免疫性溶血、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三、致病,2、潜伏期3-5月,输血

8、可达9月余3、常见临床表现,全身症状及体征,发热、脾肿大、肝肿大、淋巴结肿大 , 贫血、消瘦、鼻衄、齿龈出血、蛋白尿、血尿等;,黑热病三大症状,脾、肝、淋巴结肿大全血细胞贫血长期不规则发热,脾、肝、淋巴结肿大,细胞增生,95病人有肝脾肿大 ;后期则因网状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而变硬。,全血细胞贫血的机制:,脾功能亢进+ 免疫溶血全血细胞破坏,贫血、出血,长期不规则发热,致热源大量的无鞭毛体+代谢产物,三、致病,3、常见临床表现,全身症状及体征,血液,各类血细胞均减少(WBC,RBC ); 血中球蛋白大量增加,白蛋白减少,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4、并发症,免疫缺陷( 并发感染而死亡) 走马疳(坏死性

9、口腔炎) 急性粒细胞缺乏症 肺炎,5、我国黑热病 特殊临床表现,皮肤型黑热病,结节型 (大小不等的肉芽肿,暗色丘疹) 常见于面颈部,结节内可查见利杜体,淋巴结型黑热病,无黑热病病史 局部淋巴结肿大 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四、诊断,1病原检查 穿刺检查:1)涂片法:骨髓穿刺物中查无鞭毛体2)培养法:穿刺物接种于NNN培养基,置2225培养一周,有活动的前鞭毛体长出为阳性。,穿刺部位 临床使用 原虫检出率(%)骨髓 最常用 80- 90 淋巴结 疗效考核 46-87肝 较少用 75脾 较少用 90-99,四、诊断,1病原检查 穿刺检查:3)动物接种法:穿刺物接种于易感动物(如地鼠、BALBc小鼠等),

10、12个月后取肝、脾作印片或涂片,瑞氏染液染色,镜检。 皮肤活组织检查或淋巴结活检:在皮肤结节处用消毒针头刺破皮肤,取少许组织液,或用手术刀乱取少许组织作涂片,染色,镜检。 2免疫诊断法 查抗体、查循环抗原 3分子生物学方法 PCR等,五、流行,世界:中国、印度、东非、北非及地中海沿岸国家为主。,1.地理分布,1.地理分布,五、流行,我国:长江以北的16省市自治区, 甘肃、四川、陕西、山西、新疆和内蒙古更多见。,2.流行类型,人源型 (平原型) 犬源型 (山丘型) 自然疫源型(荒漠型),杜氏利什曼原虫流行类型,3.流行环节,传 染 源:人、犬、野生动物 传播媒介:白蛉(中华白蛉,长管白蛉,吴氏白蛉,亚历山大白蛉) 易感人群:婴儿及儿童,中华白蛉,查治病人,治疗药物:葡萄糖酸锑钠黑热病特效药 有时脾切除有助于药物治疗,杀灭病犬,灭蛉、防蛉,平原地区室内用杀虫剂喷洒,畜舍滞留喷洒 白蛉每年繁殖一代,5-9月为其活动期,6月为高峰期,六、防治,杜氏利什曼原虫课堂小结,思考题:利什曼原虫对人体有何危害?如何诊断和防治?,本次作业:,1.填空 1-我国黑热病的病原体主要是 2-利什曼原虫的传播媒介是 3-利什曼病的致病机理主要是,引起的临床症状有 4-利什曼病的流行类型有三型,首选治疗药物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