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伤寒论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7571520 上传时间:2018-10-23 格式:PPT 页数:111 大小:4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伤寒论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11页
学习伤寒论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11页
学习伤寒论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11页
学习伤寒论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11页
学习伤寒论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习伤寒论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伤寒论课件(1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习伤寒论,龙岩市中医院章浩军,学习伤寒论,龙岩市中医院章浩军,学伤寒用伤寒 浅谈运用六经辨证治疗消化系疾病,福建省龙岩市中医院 章浩军,学习伤寒论,龙岩市中医院 中医主任医师 章浩军,伤寒论源出于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末年(约为公元200210年)。它是一部现存最早、理法方药俱备、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古典医书,历代医家将其奉为“圭臬”。,该书的主要学术成就为:1、创立较为完整的六经病辨证体系;2、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3、创制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方剂;4、开创理、法、方、药紧密结合的程式。,现笔者结合二十余年运用六经辨证治疗消化系疾病的经验,谈谈如何治伤寒之学亦即学好伤寒、用

2、活伤寒。,一、 伤寒重熟读强理解,熟读原文,是学好伤寒论的基本功。对主要条文必须熟读,最好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这些条文。学习的目的在于力求精通,而精通的目的全在于运用,而要精通必须熟读,熟读可以帮助理解,俗谓“文章不厌千回读,熟读深思理自知。 清章学城说:“学问之始,非能记诵。博涉既深,将超记诵。故记诵者,学问之舟车也。”(文史通义)强调了记诵的目的和重要性。,吴考磐认为:“伤寒论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字数不多,我认为最好全部或大部背熟,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陈鼎三认为:“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记住

3、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我们认为伤寒论中方证的条文和方剂最好能熟记。,1 常见文法要掌握:“省略法”论中不少原文是采用省略的笔法写成的。,例如只提一症一脉,以概其余,这就应当前后文联系地读,领悟原文精神。如“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为什么脉数者,还可以发汗?而且宜用麻黄汤呢?这条原文必须与第一条太阳病提纲,第三条“名为伤寒”的提纲,以及第三十五条麻黄汤证的主文相互对照,才能搞清楚“脉浮数宜麻黄汤”的道理。此类条文论中甚多,读时应一隅三反,不然会读不通。,“倒装法”,亦称“倒装句”。论中的原文多数是按主证、主脉、主方,或提示病机、转归、治疗、禁

4、忌等依次排列,这是顺叙,可以一读便通。但有的条文则不然,不一定是按上述主次顺序排列的,如“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本条文小青龙汤主之句,应移在“发热不渴”的句下,与全文才能衔接,论中此类条文,在理解时应将倒叙文句,按文理原理,换回顺叙的意思。,“插叙法”,是在叙述中插入其他脉证,或插叙病机,或带有鉴别诊断的作用等。如“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本条是叙述蓄血发黄的证治,与上下文三条并列,都提出小便利与不利,以兹鉴别蓄血证。这类条文六经皆有,应当明辨。,“举宾略主”,亦属

5、“省文”之类。论中六经辨证,提纲中叙述之主证、主脉,在其后的条文中则多有省略,例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尔后凡提“太阳病”三字,则包含本条的脉症。再如“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原文中心意思是讨论太阴病的治法。因而“属太阴”三字,则寓有“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的主证,其“自利不渴者”,即省略了主证。这种条文必须参合太阴病提纲认识。,2 明了伤寒论特点:陈亦人在伤寒论求是中指出伤寒论的特点有五个方面:,一是“变”,论中内容言变多而言常少,对于常规的如六经病的主证主方论述不多,绝大部分是探讨非典型的、证情疑似的、病势不定的复杂证候。通

6、过对这些复杂病情的讨论,从而提示诊察的规律和方法。,二是“辨”,每个病篇都以“辨”字冠首,如“辨某某病脉证并治”,全书皆贯穿着“辨”的精神,不但要辨病在何经,而且要辨病性的阴阳,辨病位的表里,辨病情的寒热,辨邪正的虚实(即八纲辨证);不但要能辨简单的证候,而且要能辨复杂的疑似的证候。,三是“严”,方药配伍极其严谨,其中一两味药的变动,或仅是药量的增减,作用就显著不同,而且皆有一定的规律,药味少而功效高,充分体现了经方的优越。,四是“活”,辨证上很少固定证型,强调具体分析;治疗上不是刻板呆法,主张“随证治之”;方药上反对执方治病,重视加减化裁。,五是“简”,伤寒论六经病篇同霍乱、劳复等篇在内39

7、8条条文,只有13404个字(赵开美复刻本),的确十分简要,有些条文只提出一个症状或一种脉象,作为辨证论治的依据,这是举主略次,举变略常,举证略脉,切不可孤立看待。,掌握伤寒论的特点,有助于对其条文的理解,也有助于理顺伤寒论与其他中医基础学科的关系。,例如:小柴胡汤证的四大主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只有一条条文中述及,这是其常,而在具体运用中则提出了“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的原则,且有“呕面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的实例,这就是言其变,,从这一特点出发,对于白虎汤证的“四大”、承气汤证的“痞满燥实”等就可以正确的加以理解,对于后世医家提出的不符其常的所谓错简也

8、就可以正确对待了。,二、 用伤寒重六经熟方证,从实践的观点出发,落实在一个“用”字上,这是学习伤寒论的最终目的。,日本学者浅井侦庵在指导门人时说:“学习伤寒论时,要把它看成是病人,病人就是伤寒论,把伤寒论同病人看成一体来学。”丰浦元侦强调,要在病人基础上读伤寒论。日本人对伤寒论的学习,务求落在临床实处。这实际是一个提高的过程。,陈修园主张白天看病,夜晚读书,也是强调学以致用,学用结合。运用伤寒首先要注重六经辨证、其次应熟知方证,临证方可自如。,1 六经辨证贵圆活 六经辨证的基本规律归纳有二:一为六经的主证,二是六经的兼变证。,六经病主证:太阳病的表寒证;阳明病的里热证;少阳病的半表半里证;太阴

9、病的脾阳虚证;少阴病的心肾阳虚;厥阴病的寒热虚实错杂证。此六经病证,必须从病因、病机、证候、治法、方药等各方面详细弄清楚。主证既明,理解兼变证就有了基础。,六经兼变证:六经兼变证亦是有规律可循的。例如太阳病的转变,实证多传阳明,虚证易陷少阴。表寒实证多向阳明发展,即表寒郁阳-表寒郁热-表寒化热-纯热证;与此相反,太阳表寒虚证则易陷少阴。因为寒能伤阳,阳气损伤,又可招致水邪内停。,所以,表寒虚证之演变,一则为卫阳不足,在表之阳气虚,如桂枝加附子汤;一则为阳虚停水,如苓桂术甘汤证;以及真武汤证等。由此可知,太阳经的兼变证之所以繁杂,正是仲景据六经生理病理,以及误治失治,反复议论,洞悉常中之变,示人

10、以规范。,2 方证规律宜通晓 临床上运用伤寒方,要一个一个方去摸索,掌握每一个方的病机和适应证,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例如:“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据此,“手足厥寒,脉细欲绝”的脉证,其病机是“血虚肝寒”,常用于冻疮。但从“血虚肝寒”的病机推论,笔者用本方治痛经,无脉症,以及脱疽等都取得较好的疗效。本方之所以用于各种不同病例均能获效,病证虽殊,而“血虚肝寒”的病机则是一致的,故能异病同治。,在实践运用中,对论中之方还要一类一类比较,找出一类方中的代表方。如苓桂剂类方中有茯苓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等,此类方共同都能温阳利水,补脾渗湿。,而在具体运用时

11、,应将每一方的药物组成,主治功用,结合临床报复验证,取得理论与实践相印证的资料,进而在类方中挑选出代表方。这一类方中,苓桂术甘汤可以推为苓桂剂的首方,用其治脑积水,可配固肾药,或加泻水药;治肺心病可合二陈汤,或配真武汤;治胃液潴留,可配六君子汤;治疗肠炎,可加健脾固涩药等。若从其组方原则来看,阳虚加附子,气虚者加参、芪,脾虚者重用术,湿甚者加利水药,随其证加减,这样以一方为中心,权宜应变,反复验证,方剂就用得活,用得精。,三、 肠道疾病六经辨治体会,俗话说的好:“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学习伤寒论应当密切与临床结合,边学边用,学用一致,方能取得良好效果的。下面,结合笔者二十余年致力于运用伤寒

12、论六经辨证治疗消化系疾病的经验,谈谈个人体会,1 溃疡性结肠炎注重“六经辨证”,中医六经辨证不仅适用外感疾病,而且同样也能运用于内伤杂病。 我们运用六经辨证理论对溃疡性结肠炎进行六经辨治,在临床观察中发现:本病初发型或急性暴发型,多见于六经的三阳证;而慢性复发型、慢性持续型又以三阴证为常见。,病在三阳,反映邪实正气不衰;病居三阴,则体现正虚邪恋不去。 三阳热利证重心在阳明,邪在太阳、少阳均需内犯阳明方能导致泄利。,三阴之利关键在太阴,少阴、厥阴之证都与太阴密切相关,病在太阴脾,若从寒化则易伤少阴肾之阳气而致太阴少阴寒利证;从热化又可内耗厥阴肝之血液,而成厥阴热利证;厥阴上热下寒,正虚邪实可以出

13、现久利不止;太阴脾虚,又易招致厥阴肝气来犯,而见少阴痛利时作。,因此,本病的发展变化规律与六经传变理论“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相符,运用六经辨证可以执简驭繁,便于指导临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病情复杂、病性虚实夹杂,运用六经辨证分型多出现二经或三经并病合病形式。,三阳热利治用黄芩汤合葛根汤,方中君以黄芩苦寒清热燥湿于里,葛根解表祛邪于外为臣;佐以白芍柔肝敛阴,缓急止痛。,太阴少阴寒利治以附子理中汤加减,方中附子、干姜温肾;党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厥阴热利治以白头翁汤加减,方中白头翁、黄芩、黄连、黄柏、秦皮清热燥湿;生地凉血养阴。,厥阴久利治用乌梅丸加减,方中重用乌梅酸涩,辅以干姜、细辛、附子

14、辛热;黄连、黄柏苦寒;党参、当归甘温,共凑清上肯下,攻补兼施之功。,少阴痛利方选四逆散加味,方中柴胡、枳壳、薤白疏肝理气;白芍、炙甘草平肝抑木以扶土。,笔者认为本病治疗的关键在于太阴脾虚阶段,本病规律为“始为热中,末传寒中,最后导致脾肾虚寒”,并指出中间阶段是关键,“一定要截断寒中之传”。,病案例举:邱某,男,66岁。1998年7月15日初诊。诉腹痛、解粘液脓血样便1月,大便每日10余次、量少,畏冷肢凉,尿清,舌淡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细。大便常规:脓球(+)、红细胞少许。纤维结肠镜检查:溃疡性直肠炎。诊断:溃疡性结直肠炎。证属厥阴热利,太阴脾虚。,方选白头翁汤合理中汤加减,处方:白头翁20g

15、、黄芩10g、黄连2g、秦皮10g、白术20g、生白芍30g、炙甘草10g、干姜15g、赤石脂20g。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7月18日二诊,患者诉腹痛里急后重减轻,大便次数减为一日4次。守方继进5剂,7月23日三诊,患者诸症均除,大便常规复查正常,守方再服一月,结肠镜复查直肠炎症消除。,按:本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病机重心已从病初的太阴湿热转为厥阴热利,兼有太阴脾虚。因此,治疗当在白头翁、黄芩、黄连、秦皮、生白芍之清利厥阴湿热的基础上加用干姜、白术、赤石脂、炙甘草健运太阴脾湿之品,清利与温涩并举,而能获效。,2 老年性便秘治从“阳微结”,现代医学认为功能老年习惯性便秘,与肛管括约肌、直肠运

16、动功能动力学改变有关,排便动力缺乏是其常见因素之一。因此,肠蠕动促进剂成为治疗顽固性便秘的重要手段之一。,便秘在中医古有“阳结”、“阴结”之称,前者系病在阳明,为热证、实证;后者系病在太阴,为寒证、虚证。伤寒论148条日:“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阳微结”之“结”字有两层含义,第一层从症状看,是指大便硬结;第二层从病机分析,道出气机抑郁不伸之内涵。“阳微”并非是“阳气微弱”,意在说明邪结程度尚轻,有别于“阳结”之热结阳明。,老年性便秘中医多责之为“阴结”,究其病因或为津液不足,或是气虚无力所致;其治大多从滋阴养血、润肠通便,或补益肺脾、行气通便入手。笔者据临床观察研究认为,老年性便秘主要病理机制是气机郁滞,并结合其临床症状、治疗用药等特点,与伤寒论“阳微结”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者病机相符,即均由肝胆气机郁结不畅,进而影响肠胃运化功能,导致大便秘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