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良铎讲义健康亚健康未病与治未病相关理念的解读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7571305 上传时间:2018-10-23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1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姜良铎讲义健康亚健康未病与治未病相关理念的解读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姜良铎讲义健康亚健康未病与治未病相关理念的解读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姜良铎讲义健康亚健康未病与治未病相关理念的解读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姜良铎讲义健康亚健康未病与治未病相关理念的解读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姜良铎讲义健康亚健康未病与治未病相关理念的解读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姜良铎讲义健康亚健康未病与治未病相关理念的解读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姜良铎讲义健康亚健康未病与治未病相关理念的解读课件(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健康、亚健康、未病与治未病 相关理念的解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姜良铎教授,一、人体状态的划分,人体状态是包括生理、心理、社会适应性三位一体的综合状态,并与自然、社会大环境密切相关。从健康与否的角度讲,人体的整个生命过程就处于健康、亚健康与疾病三种状态的相互转化之中。其中,亚健康状态又可分为,健康波动态和疾病前驱态。,因此,可将人体状态大致分为四类: 健康平衡稳态、健康波动态、疾病前驱态、疾病状态健康波动态和疾病前驱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 健康波动态是没有达到身心与社会适应上完全安宁的状态,处在健康与疾病状态之间刚偏离于健康的状态;疾病前驱态是向疾病状态发展的前奏。,医学的目的

2、就是维护人类健康之完美。认识人 体的各种状态及其相互转化的条件是医学研究的主 要内容之一。维护健康平衡稳态,调治亚健康状 态,以阻止向疾病状态的转化是预防和保健医学的 主要内容;临床医学和康复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就 是使处于疾病状态的人转向健康状态。无论是治疗疾病,还是调治亚健康状态,首要 的问题是如何准确地识别这些状态。,二、健康,2.1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身体 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上三方面的完美状态。”可见人体健康状态,是人体内环境(包括身心两 方面)之间及人体与外环境之间和谐、平衡的综合 表现。这说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状态的界定不是 单一

3、层面的,而是整体、综合的概括,这与中医学 的整体观念不谋而合。,2.2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的十条标准: 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对日常生活和工作,而且不感到过分紧张和疲劳。 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均不挑剔。 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 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抵抗力。,体重适当,身材匀称,站立时头、肩、臀位置协调。 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发炎。 牙齿清洁,无龋齿,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 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肌肉丰满,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有力。,2.3 健康四大基石: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维多利亚宣言 提出了健康四大基石:“合

4、理膳食、适量运动、 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本人认为还应该加上“良好睡眠”四个字,因 为睡眠对健康的作用也非常重要。,睡眠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消除疲劳, 恢复体力;保护大脑,恢复精力;增强免疫力, 康复机体;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延缓衰老,促 进长寿;保护人的心理健康;有利于皮肤美容。,2.4 中医学对健康的认识素问生气通天论言:“凡阴阳之要,阳密 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 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 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 之,以平为期。”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云:“凡病, 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

5、津液,阴阳自和 者,必自愈。”,可见,中医学认为人体阴阳二气的运行协调平衡,才能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若因某种原因导致人体阴阳双方失去了协调平衡,称为“阴阳失调”,这标志着机体生命活动存在某种程度的失常而为亚健康状态或疾病状态。调和阴阳,使之趋于协调平衡,维护机体的健康平衡稳态,是我们养生保健、防治疾病的最终目的。,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不仅认为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认为人与自然、社会也是一个统一体。它以人为中心,以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为背景,用系统论的整体性原则、联系性原则对生命、健康、疾病等重大医学问题作了广泛的讨论,阐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精神与形体以及形体内部的整体性联系。根

6、据中医学理论,健康是指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阴阳平衡。,而这种人体自身的稳态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协调的被破坏则标志着亚健康状态或疾病的发生。中医学在讨论生命、健康、疾病等医学重大问题时,不仅着眼于人体自身,而且重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体的各种影响。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要求医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既要顺应自然法则,因时因地制宜,又要注意调整病人因社会因素导致的精神情志异常,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三、亚健康,3.1“亚健康”的提出及其定义3.1.1“第三状态”的提出2O世纪8O年代中期,前苏联学者N布赫曼教授 研究发现,人体除了健

7、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之外, 还存在着一种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这种状态主要表现为:疲乏无力、精力不够、肌肉关节酸痛、心悸胸闷、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学习困难、睡眠异常、情绪低落、烦躁不安、人际关系紧张、社会交往困难等种种躯体或心理不适;通过运用现代仪器或方法检测却未发现阳性指标,或者虽有部分指标的改变,但尚未达到西医学疾病的诊断标准。,由于过去人们习惯上把健康称作“第一状 态”,把患病称为“第二状态”,因此布赫曼教授将 这种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称为“第三状 态”。随后,各国学者纷纷对第三状态进行研究, 提出了诸多类似的概念,诸如潜病状态、亚临床 状态、亚疾病状态、临床前态、隐匿状态、

8、诱病 态、灰色状态、中间状态、半功能状态、次健康 等等。,3.1.2 “亚健康”的提出中国学者王育学于上世纪90年代首先提出了“亚健康”概念,并于亚健康:21世纪健康新概念一书中指出:“亚健康就是既不健康又没有疾病的状态。它是介于健康与疾病状态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是一种动态过程,又是一个独立的阶段。在多数情况下,健康、亚健康、疾病是一个不间断的连续过程,亚健康居中,其上游部分与健康重叠,其下游部分又与疾病相重叠,在重叠部分可能与健康或疾病状态模糊而难以区分。”,3.1.3亚健康的定义中华中医药学会2006年发布的亚健康中医临 床指南指出:“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 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

9、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 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 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 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3.2亚健康的范畴 西医学描述亚健康状态涉及的范围主要有以下 几方面: 身心上不适应的感觉所反映出来的种种症状,如疲劳、虚弱、情绪改变等,其状况在相当时期内难以明确。 与年龄不相适应的组织结构或生理功能减退所致的各种虚弱表现。 微生态失衡状态。 某些疾病的病前生理病理学改变。,331亚健康常见的临床表现亚健康状态的表现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躯 体、心理、社会交往三方面的不适。躯体方面可表现为:疲乏无力、肌肉及关节 酸痛、头昏头痛、心悸胸闷、睡眠紊乱、食欲不

10、 振、脘腹不适、便溏便秘、性功能减退、怕冷怕 热、易于感冒、眼部干涩等。,3.3 亚健康常见的临床表现及分类,心理方面可表现为:情绪低落、心烦意乱、焦躁不安、急躁易怒、或恐惧胆怯、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精力不足、反应迟钝等。 社会交往方面可表现为:不能较好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角色,工作、学习困难,不能正常地处理好人际关系、家庭关系,难以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等。,3.3.2亚健康的分类根据亚健康状态的临床表现,可将其分为以下 几类:以疲劳,或睡眠紊乱,或疼痛等躯体症状表现为主。以抑郁寡欢,或焦躁不安、急躁易怒,或恐慌胆怯,或短期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等精神心理症状表现为主。以人际交往频率减退

11、,或人际关系紧张等社会适应能力下降表现为主。,上述3条中的任何一条持续发作3个月以上,并 且经系统检查排除可能导致上述表现的疾病者,目 前可分别被判断为处于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 社会交往亚健康状态。临床上,上述三种亚健康表现常常相兼出现。,34中医学对亚健康的认识根据中医学理论,亚健康状态的发生是由于 先天不足、劳逸失度、起居失常、饮食不当、情志 不遂、居处不慎、年老体衰等因素,引起机体阴阳 失衡、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和所致。,3.5亚健康的中医常见证候肝气郁结证 胸胁满闷,喜太息,周身窜痛不适,时发时止,情绪低落和(或)急躁易怒,咽喉部异物感,月经不调,痛经,舌苔薄白,脉弦。肝郁脾虚证

12、胸胁满闷,喜太息,周身窜痛不适,时发时止,情绪低落和(或)急躁易怒,咽喉部异物感,周身倦怠,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脘腹胀满,便溏不爽,或大便秘结,舌淡红或黯,苔白或腻,脉弦细或弦缓。,心脾两虚证 心悸胸闷,气短乏力,自汗,头 晕头昏,失眠多梦,食欲不振,脘腹胀满,便溏, 舌淡苔白,脉细或弱。 肝肾阴虚证 腰膝酸软,疲乏无力,眩晕耳 鸣,失眠多梦,烘热汗出,潮热盗汗,月经不调, 遗精早泄,舌红少苔,或有裂纹,脉细数。 肺脾气虚证 胸闷气短,疲乏无力,自汗畏风, 易于感冒,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脉 细或弱。, 脾虚湿阻证 神疲乏力,四肢困重,困倦多 寐,食欲不振,腹胀便溏,面色萎黄或白,舌

13、淡 苔白腻,脉沉细或缓。 肝郁化火证 头胀头痛,眩晕耳鸣,胸胁胀 满,口苦咽干,失眠多梦,急躁易怒,舌红苔 黄,脉弦数。 痰热内扰证 心悸心烦,焦虑不安,失眠多 梦,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3.6 亚健康的中医干预原则 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全民健康意识。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筑牢五大健康基石。掌握 健康技能,努力做到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心理 平衡、戒烟限酒和充足睡眠。 适时缓解紧张压力,有效消除心身疲劳。,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进行辨证调摄。在中医学理 论的指导下,根据处于亚健康状态者的体质状况 及具体不适表现特征与轻重,予以相应的干预措 施,如中药、针灸、推拿按摩、营养素补充剂、 保健食品、药

14、膳及传统健身等。 针对个体情况开展心理疏导与行为指导。对于 存有精神心理不适,或社会交往困难的亚健康 者,可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心理疏导,或认知行为 方面的指导。,3.7 中医调治亚健康的优势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如不及时加以干预,它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疾病,当然也可通过积极的治疗使机体恢复到健康状态,这种认识恰好与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不谋而合。因此,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及“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等为特色,且已有两千多年积淀的中医学在亚健康状态的干预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四、未病与治未病,4.1 治未病的提出中医学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就提出了“治未 病”的预防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

15、论篇指出: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 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 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一理念奠定了中医学预防思想的理论基础。,4.2 中医学对“未病”的认识中医学对“未病”的认识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病欲发而有先兆。如中风病,多起病急骤,病情较重,但在发病之前,常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力弱等先兆。既病而尚未殃及之地。如根据脏腑表里相传的规律,见脾病当知欲传胃;见胃病当知欲传脾等。病将愈,有可能出现的遗复。如外感热病后期,过食或劳累可致热复,黄帝内经即有“食复”、“劳复”的记载。,4.3治未病治未病是中医学预防思想的高度概括,在疾病的 预防和诊治上具有重要意

16、义。中医学关于“治未病”的含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 方面:,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如重视中风病先兆症状的观察,并积极进行 治疗,是预防中风病发生的关键。,已病早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故邪风之至,疾如 风雨。故善治者,治其皮毛;其次治其肌肤,其次 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 死半生也。”此即从总体上说明病邪侵犯人体,如不及时治 疗,失去早期诊治的机会,病邪必然会由浅入深, 由表入里地步步深入,病情也越来越重笃和复杂, 造成治疗上的困难,恢复健康也就不易。,掌握规律,防其传变疾病已发生,辨证治疗除注意病所之外,还应根据脏腑、 经络、气血、肌表、官窍之间的相互关系,疾病过程中的传变规律,预见其发展趋势,除针对性治 疗之外,还应采取相应措施,“先安未受邪之地”,以防止病 之传变。如难经七十七难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 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 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 工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