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7563684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PPT 页数:92 大小:4.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医学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临床医学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临床医学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临床医学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临床医学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临床医学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医学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课件(9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南京大学医学院 南京市第二医院 成骢,2,概述,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 简称流脑 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 呼吸道传播,病变最后局限于脑膜和脊髓膜。 主要临床表现: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粘膜淤点和脑膜刺激征 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 本病多见于冬春季,儿童发病率高,3,概述,脑膜炎球菌病:还可引起肺炎、心包炎、骨髓炎、关节炎、眼炎等,统称脑膜炎球菌病。,4,病原学,5,病原学,脑膜炎奈瑟菌,又称脑膜炎球菌 属奈瑟菌属 形态为革兰染色阴性双球菌,菌体呈肾形或卵圆形,直径0.61.0um,凹面相对成双或四联排列寄生于中

2、性粒细胞内,仅少数在细胞外。仅存在于人体,可自带菌者鼻咽部及病人血液、脑脊液、皮肤淤点中发现。 本菌裂解可释放毒力较强的内毒素,为其致病的重要因素。,6,7,流脑csf革兰染色成对排列双球菌,8,病原学,理化特性本菌为专性需氧菌,营养要求高,常用巧克力琼脂平板,在5l0CO2、pH7.47.6下最易生长。 最适宜温度为3537,低于30或高于50均不能生长。 体外生活力及抵抗力均很弱,对干燥、寒、热和常用消毒剂均甚敏感。 可产生自溶酶,在体外易自溶而死亡。,9,细菌血清学分类,1荚膜多糖 为群特异性抗原,据其抗原性的不同将脑膜炎球菌分为A、B、C、D、X、Y、Z、29E、W135、H、I、K和

3、L共13个血清群。其中以A、B、C三群最常见,占流行病例的90以上。A群引起大流行,B、C群引起散发和小流行。 近30年我国流行株一直是A群,占90以上,B及C群为散发菌株,但近年来B群流行有上升趋势。目前欧美国家致病菌以B、C群为主,A群极少。,10,11,细菌血清学分类,2脂寡糖抗原(LOS): 为外膜脂质成分,是细菌的主要致病因子,其抗体具有补体调节活性。据LOS抗原性可将脑膜炎球菌至少分为L1L12血清型,我国A群株至少有L9一L11 3个血清型,L10为流行优势株。,12,细菌血清学分类,3外膜蛋白型特异抗原: 脑膜炎球菌外膜蛋白(Opae)共5种,但并非所有菌株都含有全部5种蛋白。

4、其主要抗原决定簇在Opa,刺激机体产生杀菌抗体,,13,细菌血清学分类,4菌毛抗原: 细菌菌毛与致病有关,细菌透过菌毛与鼻咽部上皮细胞受体结合,使细菌粘附并侵入人体。菌毛有相的变异,无菌毛相有助于细菌离开定殖部位向他处扩散。菌毛主要成分为菌毛蛋白,为型特异性抗原。,14,流行病学,传染原 传播途径 易感性 流行特征,15,传染源,带菌者和流脑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 病人在潜伏期末期和急性期均有传染性,但病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远不如带菌者重要。 本病隐性感染率高,感染后细菌可存在于正常人鼻腔,不引起症状而成为带菌者,且带菌者不易被发现,流行期间人群带菌率显著增高,可达50以上。 国内调查流行期间A群

5、带菌率高,引起流行的亦主要是A群,说明二者有平行关系。非流行期间则B群是最多的带菌菌群。,16,传播途径,经呼吸道传播 病原菌主要是通过咳嗽、喷嚏等经飞沫直接从空气中传播。密切接触如同睡、怀抱、喂奶、接吻等,对2岁以下婴幼儿传染本病有重要意义。 室内空气不流通、人口流动及居住拥挤等均有利于本病的传播蔓延。,17,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 但6个月以内的婴儿可自母体获得免疫而很少发病;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但目前在流动人口、大学生中常有发生。新兵发病高。 人感染后可对本群病原菌产生持久免疫力;各群间有交叉免疫,但不持久。 本病隐性感染率高,感染后60-70为无症状带菌者

6、,约30为上呼吸道感染型和出血点型,仅约1为典型流脑表现。,18,流行特征,季节性:全年可发生,但冬春季11月5月,34月为高峰。 周期性:本病呈周期性流行,一般每35年小流行,710年大流行(57、67、77、84年)。1967,400/10万,发病300多万,病死16万多。但由于在易感者中普遍进行预防接种,可打破此周期性流行。 2007年发病数1198,死亡 124例。 2008年发病数922,死亡110。 2010年发病数325,死亡33。 2011年发病数228,死亡25。,19,地区分布:见于世界各国, 呈流行性或散发性 如美国每年发病3000例,非洲许多国家有流行(脑膜炎地带)。0

7、0年至01年,亚撒哈拉地区发生流行,乍得、埃塞俄比亚等,共报告34177例,死亡3338例,病死率9.8%(W135引起),后波及欧、亚不少国家。同时期亦有A群流行,共报告6721例,死亡360例,病死率为3.5%,遍及世界许多国家。 一般大城市散发,中小城市较多,山区农村多无病例,但可爆发。,20,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21,发病机制,1细菌粘附并透过黏膜 发病与否与细菌的数量及毒力强弱有关,脑膜炎球菌的不同菌株的侵入力不同。A、B和C群菌株的侵袭力强于其他菌群。荚膜可抵抗巨噬细胞吞噬作用。 细菌通过黏附素、菌毛和Opc外膜蛋白附着于上皮细胞表面,通过胞饮作用直接侵入上皮细胞而透过黏膜屏障。一

8、旦进入黏膜下,细菌即可透过毛细血管的基底膜和内皮细胞而进入血流。,22,发病机制,2.进入血流(败血症期) 细菌:多糖荚膜、脂寡糖抗原(LOS)抵抗宿主补体系统和铁获取系统细菌获得生长必需的铁。 人体的免疫功能缺陷: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补体(C5C9)缺乏;体内备解素缺陷或其功能丧失。,23,发病机制,人体免疫力强 细菌消灭病原菌 鼻咽部 免疫力较弱 无症状带菌 自愈上感、鼻咽炎免疫力明显低下 侵入血循环 菌血症败血症偶可发生化脓性关节炎和心内膜炎等迁徙性病灶,24,细菌 内毒素 小血管、毛细血管 出血、坏死、栓塞 淤点淤斑大量内毒素 全身小血管痉挛 微循环障碍 感染性休克广泛血管内

9、皮细胞受损 血小板下降 DIC 出血激活内、外凝血系统 凝血物质下降多器官功能衰竭MOF,败血症,25,细菌 CNS 脑脊髓膜炎症 颅内高压 脑疝脑实质炎症 (惊厥、昏迷)内毒素 脑血管微循环障碍 缺血缺氧 脑水肿,3.侵入CNS 脑脊髓膜炎 .,26,病理解剖,败血症期主要病变: 血管内皮损害,血管壁炎症、坏死及血栓形成,血管周围出血。 皮肤粘膜局灶性出血, 肺、心、胃肠道及肾上腺皮质等脏器亦可有广泛出血。,27,病理解剖,脑膜炎期主要病变部位在软脑膜和蛛网膜, 早期表现为脑膜血管内皮充血、出血、炎症和水 肿,可引起颅内压升高; 后期大量纤维蛋白渗出中性粒细胞浸润 脑脊液混浊血浆外渗 亦可引

10、起颅底部炎症、粘连,而发生视神经、外展神经、动眼神经、面神经或听神经等脑神经损害,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28,病理解剖,暴发型脑膜脑炎型病变主要在脑实质,引起脑组织坏死、充血、出血及水肿,颅内压显著升高,严重者可发生脑疝。 少数病人可引起脑室孔阻塞,造成脑脊液循环障碍,可引起脑积水。,29,临床表现,潜伏期平均23日(110日)。 轻型 普通型 暴发型,30,(一)普通型,最常见,占全部病例的90以上。1.前驱期(上呼吸道感染期) : 可无表现或可有低热、咽痛、咳嗽及鼻炎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咽拭子培养可阳性。 持续12日。临床表现,31,( 一)普通型,2败血症期 毒血症症状: 起病急,寒

11、战高热,伴头痛、全身不适、乏力肌痛及精神萎糜等毒血症症状。幼儿哭闹不安、惊厥 皮肤粘膜淤点或淤斑(出血性皮疹):最显著的体征 ,约70-90病人出现,1-2mm至1-2cm大小,初为鲜红色, 后为暗紫色,重者淤斑迅速扩大,中央可呈紫黑色坏死或大疱。持续1-2日后进入脑膜炎期。 少数病人有脾肿大。,32,33,34,35,36,(一)普通型,3脑膜炎期 多与败血症症状同时出现 除高热和毒血症症状外,出现CNS症状 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烦躁不安 脑膜刺激征阳性:颈项强直、克氏征及布氏征阳性。 因神经根受刺激而出现 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嗜睡、 谵妄、昏迷及抽搐等。颅压升高及脑实质受损有关通常在2-5

12、日内进入恢复期。,37,38,(一)普通型,4恢复期 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 皮肤淤点淤斑消失,大淤斑中央坏死部位可形成溃疡,后结痂而愈 症状逐渐好转 神经系统检查正常 约10病人可出现口唇疱疹 一般在13周内可痊愈。,39,40,41,(二)暴发型,多见于儿童,起病急骤,进展迅速,病势凶险,如不及时治疗可于24小时内危及生命,病死率高。败血症休克型 分型 脑膜脑炎型 混合型,42,1 败血症休克型 有普通败血症期表现,但更严重 寒战高热或体温不升,伴头痛、呕吐及全身严重中毒症状,精神萎糜、烦躁不安及意识障碍。 全身皮肤粘膜广泛淤点、淤斑,可迅速增加并融合成片伴中央坏死。 休克征象:面色苍白、四

13、肢厥冷、唇指紫绀、皮肤花纹,脉搏细数,血压下降,尿少或无尿。 易并发ARDS、DIC、MOF等。 脑膜刺激征大多缺如。 脑脊液检查大多正常。淤点涂片和血培养可阳性。,43,44,45,2脑膜脑炎型 脑实质损害特别严重,除高热、头痛、呕吐外,有较深的意识障碍 ,迅速昏迷,频繁抽搐,锥体束征阳性。 脑膜刺激症特别明显 颅内压严重升高者可发生脑疝,常见的有枕骨大孔疝(小脑扁桃体疝)或天幕裂孔疝(颞叶钩回疝),均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淤斑淤点可不突出。,46,天幕裂孔疝,又称小脑幕切迹疝、颞叶钩回疝 为颞叶海马回或钩回嵌入天幕裂孔,致脑干和动眼神经受压 表现为昏迷,疝侧瞳孔散大及对光反应消失,眼球固定

14、或外展,对侧肢体瘫痪。继而出现呼吸衰竭。,47,枕骨大孔疝,又称小脑扁桃体疝 系因小脑扁桃体嵌入枕骨大孔而压迫延髓 表现为昏迷加深,眼球固定,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四肢肌张力增高,上肢多呈内旋,下肢呈伸直强直; 并迅速出现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速率节律异常,可有抽泣样呼吸或呼吸暂停等异常呼吸。血压下降,呼吸心跳同时停止。,48,3混合型,以上两型临床表现同时或先后出现,病情极严重,病死率高。,49,(三)轻型,表现为低热,轻微头痛及咽痛,皮肤粘膜可有少数细小出血点 脑脊液多正常无明显变化,咽培养可有病原菌。,50,婴幼儿流脑的特点:,临床表现不典型。 呼吸道症状:咳嗽等 消化道症状:拒食、吐奶

15、、腹泻等 烦躁不安、尖叫、惊厥及囱门隆起而紧张 脑膜刺激征可不明显。,51,老年人流脑的特点,免疫功能差,暴发型发病率较高。 临床表现重,上感症状多见,意识障碍明显,皮肤粘膜淤点淤斑发生率高。 热程长,多10日左右;并发症及夹杂症多,预后差,病死率高,据统计其病死率为17.6,而成人流脑病死率为1.19。 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数可能不高,示病情重,机体反应差。,52,实验室检查,53,(一)血象,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中性粒细胞亦明显增高。并发DIC者血小板可减少。,54,(二)脑脊液检查,是明确诊断的重要方法1、颅压升高 2、CSF常规:外观混浊,白细胞数明显升高可达1000106/L以上,以中

16、性粒细胞增高为主。 3、CSF生化:蛋白质含量增高,糖及氯化物明显减低。 但发病早期或败血症休克型病人脑脊液检查可正常。必要时可复查脑脊液,以免漏诊。,55,(二)脑脊液检查,注意事项: 对颅压明显增高的病人,腰穿时应注意防止发生脑疝,先静脉滴注甘露醇降低颅压后再操作。 腰穿时应使脑脊液缓慢流出,以免流出过快量多致颅压急剧下降,必要时穿刺针芯不要完全拔出。 操作后病人应平卧68小时。,56,(三)细菌学检查,确诊的重要方法 1直接涂片染色 淤点:阳性率可达80% 脑脊液离心沉淀后 :阳性率为60-70 2细菌培养 可取淤斑组织液、血或脑脊液检测,但阳性率较低,应在使用抗菌药物前进行检测。 阳性者须做药敏试验。因本病原菌体外易自溶,故标本采集后应及时送检。 细菌培养阳性是临床诊断的金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