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561101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4.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第 1414 课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一、课标要求一、课标要求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的中外交流中的作用。二、教材分析二、教材分析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是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古代史的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课本内容包括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三个子目。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促进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的发展。汉武帝时期两度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友好往来,设置西域都护府,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而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

2、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多个文明的相互渗透,可以与欧洲开辟新航路之举齐名并重。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加之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与有关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即“一带一路”战略,因此,本课的学习也极具现实意义。三、学情分析三、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的历史知识积累还较少,尤其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还缺乏理性思考,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需要教师做相关的引导和说明。七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尚未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和方法,由此引导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习惯。

3、四、教学目标四、教学目标1 1、知识与能力、知识与能力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西汉对西域的管理等基本史实。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作用。2 2、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1、 完成“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比较表” ,分析张骞通西域产生的影响。2、 识读张骞拜别汉武帝初始使西域图 张骞出示西域路线图 丝绸之路线路图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 ,获取有效历史信息。3、 通过学习丝绸之路的历史,联系当今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引导学生以古论今,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3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张骞不畏艰险、富于冒险精神、忠于国家、牢记使命、

4、机智果敢、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优秀品质。通过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的史实,引导学生认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强化国家主权意识和爱国意识。通过对比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进行交流的“物产” ,使学生直观的体会什么是交流,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的重要桥梁作用,体会文明与交流、发展的关系。五、教学重点五、教学重点1、张骞通西域 2、丝绸之路六、教学难点六、教学难点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作用七、教学方法七、教学方法对话法、讲解法、创设问题情景、多媒体展示、小组合作探讨法、比较法、地图识别法等。八、教学过程八、教学过程教学教学环节环节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师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学生活动教

5、学理念和设计意教学理念和设计意图图导导入入新新课课播放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获得通过的新闻报道播放丝绸之路跨国 联合申遗获得通过的新 闻报道,设问:你想知道 丝绸之路是如何开通的? 有什么意义?我们一起来 学习第 14 课 沟通中外文 明的“丝绸之路”。学生观看视频。用时政新闻创 设情境,导入新课,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 趣。学学习习新新课课一、风雨 之路-张 骞通西域1、 神秘西域 诗词接龙引出西域地理概 念,出示张骞出使西域 路线图找出西域的地理 范围;说说你对西域的印 象。2、 到西域去 出示张骞拜别汉武帝出 使西域图 、 张骞出使西 域路线图 活动一:历史小品活动一:历史小品 (1) 、问题

6、探讨:指出张 骞大致经过哪些地方?说 说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依据张骞出使 西域路线图指出西 域的地理范围、标出 阳关、玉门关位置。 学生说出对西域 的印象。学生表演历史小 品: 场景 1:皇榜应征 场景 2:拜别汉武帝 场景 3::出使被俘 场景 4:张骞归来 欣赏小品回答相 关问题利用学生喜闻 乐见的形式,有利 于激发他们的学习 热情,同时也体现 文史结合的特点。通过该活动,充分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 动性,学生在独立 思考基础上合作探 究,充分讨论,畅中遇到了哪些挫折?你最 钦佩他哪一点? (2) 、完成表格:张骞两 次通西域的时间、目的和 结果。 (3)史料研读 展示史料一: 然骞凿空,诸后

7、使往 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 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汉书 史学家司马 迁 学生思考:为什么说 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 “凿空”? 展示史料二:他是一 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 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 战将,真可谓中国出类拔 萃之人物也!翦伯赞 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 说说你的理由。小组合作完成表 格学生读史料分析 讨论,发表自己的观 点。所欲言,让学生学 会倾听,学会接纳 不同观点。培养学生的论 从史出的意识和从 材料中提取历史信 息的能力。二、血脉之路对西域的管理通过“新疆闹独立”“南海海权”新闻案例,思考:“找出新疆和南海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领土的依据” 面对国际局势紧张的 今天,当我们的领土主权

8、 受到威胁时我们青少年要 怎么做呢?通过地图识别秦西汉疆域形势变化图 ;通过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 丝绸之路路线图进行比较,让学生逐步得出张骞通西域的意义:开启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密切联系,打通了双方的交流结合课本第 65-66 页知识拓展讨论回答 问题运用历史地图分 析比较引入时事新闻 查找历史依据。激 发学生真挚的历史 责任感和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阅 读、归纳能力。经过分析、综合、 概括、比较等思维 过程,明确张骞通 西域的意义。之路。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西域归属中央政权管辖。开辟了丝绸之路。三、友谊之路丝绸之路 一、丝绸之路名称由来一、丝绸之路名称由来 二、活动二:二、活动二:“丝路报告

9、丝路报告 会会” 1、 导游小分队:学生动 手绘制丝绸之路线路 图,沿途有哪些名胜 古迹?(路线) 分陆路、海路 2、 商贸队:中原与西域 进行哪些贸易往来? (贸易) 3、 政府官员:丝路沿线 国家的发展变化。 (作用) 引导学生分析出丝绸 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作用: 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生 产的发展,丰富东西方人 民的生活;连接了不同类 型的文明,使得古老的中 华文明与古代印度、古代 波斯、古代罗马文明的碰 撞交汇,一起推动世界文 明的交流和发展。【小组合作探究】 全班分四小组:导游 小分队(分陆路、海 路 ) 、商贸队、政府官员学生上台展示学生分组活动后,小 组之间互评。通过创设历史 情境

10、,再现历史, 让学生的情感得到 深华,培养学生从 教材和史料中提取 历史信息的能力和 表述能力。利用分组活动, 生生对话,活跃课 堂气氛,培养学生 的自主探究能力、 合作意识。四、强国之路“一带一路”构想观看一带一路的视频, 思考“一带一路”对中国 的发展带来哪些机遇?结 合本课学习的内容谈一谈 古代丝绸之路为我们今天 倡导的战略留下了哪些文 化内涵,提供哪些有益的 经验? 古人的智慧不断地被 我们所借鉴, “一带一路” 源于古丝绸之路但是不局观看视频 思考问题新课标要求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体现历史与现军事:西域都护的设 置民

11、族:汉与西域各民族友好往 来限于丝绸之路,无论是过 去还是今天,国家要发展, 就要对外交流。实对话。课课堂堂小小结结九、教学反思九、教学反思 一、教学中体现了对话教学理念,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采用问题教学法、 分组探讨法、小组合作、比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教师 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展现了我主持 的历史对话教学有效性研究的课题宗旨。 二、重新整合教材,突出重点,把本课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为张骞通西域,第 二部分为丝绸之路,其中把西域都护府的设置和班超经营西域派甘英出使大秦这一 子目并入了张骞通西域的影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张骞通西域的影响。 三、充分发挥图表、地图作用,通过这些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图的基本历史技能,形 象的理解张骞通西域的影响。紧紧扣住了三维目标,特别是溶进了情感态度价值观 的教学,比如从张骞身上学到哪些优秀品质,通过了解丝绸之路的影响和对西域的 管理,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四、体现历史与现实对话。本课以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获得通过的新闻报道和 “一带一路”战略首尾呼应,理解丝绸之路留给我们的文化内涵。张 骞 通 西 域神秘西域到西域去对外:丝绸之路的开 辟路线:陆上丝绸之路和海 上丝绸之路意义:东西方经济文化交 流的桥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