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县人的来历

上传人:ths****59 文档编号:57557114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易县人的来历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易县人的来历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易县人的来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易县人的来历(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汉族 公元前 21 世纪至公元前 17 世纪,境内居住着有易氏部落,这是易县汉族居民的始祖。后来殷部落首领上甲微讨伐有易氏部落,灭了有易氏,其地归殷。 战国末其的公元前 311 前,燕照王建燕下都于县境东部,为燕国政治文化中心,本地居民主要集中于都城周围及易水两岸居住。 安史之乱后,公无 814 年,易州仅 569 户。宋、辽、元期间,又为边界地区,兵事繁多。估计原驻民跑的跑,死的死,没剩下多少了。有的也就是守边的家属了。 明洪武年间,长城以北的小兴洲(今属河北承德地区)相继有汉族居民迁徙入境定居。记得我小时候,自己小脚趾分叉,很不好剪趾甲,奶奶便说,咱是小兴洲人,这是咱族的记号。长大后不

2、止一次的听说小脚趾分叉是某某族的标志,什么满族啊,什么炎黄子孙啊,其实啊,不单咱黄种人,就是白种的,黑种人也有小脚趾分叉滴。唉,现在咱易县人上个厕所还说是“解手”呢,可见当时被迫迁徙是多么无奈,可能是绑来着滴。传说中的燕王扫北,山西洪洞移民跟咱不沾边,主要是定州那一片儿。同样是保定人,咱语言就太不一样,而和高碑店,涞水差不多:昨天就是咧个,咧咧个,典型的小兴洲语言。 明清两代浙江籍汉族官员来易易供职,任期届满后,部分定居,死后埋在西关的河套边的公墓里,人称“绍兴坟”。1911 年发生后,清西陵禁地开放,有大批来自完县等地汉族居民迁入县境陵区内定居。 二、满族 满族人自清代初期即开始迁入,后来成

3、一定规模地般迁入境定居。一是清王朝因军事需要在易州设守城营兵,其中部分满族将官携家眷而来,也有满族士兵落户;二是于家大规模圈占土地和管理皇庄、王庄、官庄,先后派进易州大批八旗兵丁;三是用于守陵、护围、镇守驿站而调入的八旗兵丁。 顺治元年(1644 年),易州城内设游击衙门,派驻守城的营兵,其着属陆续前来定居。大部分满族居民住在县城附近的石赛、中亢各庄、北市等村庄。顺治三年至康熙年间,清廷为安置入关皇室、贵州及八旗子弟,政府清查京畿各州且有无主荒田和明朝后亲、公侯的土地,设置皇粮庄头,遗满族分别居住在东、西、南、北四韩村和东邵、大方、涞山、东庄、黄山、西北奇、固村等村。韩村满族钟氏于顺治元年从盛

4、京(今沈阳)里岗屯迁居而来,至今已 15 代。西北奇马姓原为满族那拉氏,定居后改汉姓。南韩村鞠氏、东邵吴氏、固村王、张、于、赵四姓居民都是顺治年间迁入满族后代。 雍正八年(1730 年),在易州城西 30 里的泰宁山下始建皇陵,北北京、沈阳、热河、东陵调拨军政官吏驻西陵、梁格庄一带监造营房,长期担任陵区守护,在陵区内建成五道河、太平峪、晓新村、龙里化、龙泉庄、凤凰台、华北村、太和庄、下岭、北百泉、张格庄等 14 个满民营。雍正在世时,把和他争皇权的 14 弟 15 弟发配去守康熙的景陵去了,不知道他的陵哪个皇子守的。 前陵区内各村全部是满族,后满族人陆续外迁,主要迁往北京、保定、山西及关东各地

5、,境内满族人口锐减,部分汉族迁入陵区定居,出现满汉杂居。 三、回族 元代开始有回族人迁入县境,最早聚居点是北董(今名北东)及城内。明代回族人迁入定居较多,分别住于西亢各庄、大巨、塘湖、神石庄等村。西亢各村董姓回民为明代镇守紫荆关的武职官员携眷落户于该村;塘湖董姓、大巨平姓回民于明代迁入定居,平姓来自徐水且平家营。 清雍正年间,派遣兵将驻西陵守差,西陵、梁格庄、南百泉、北百泉等村驻守绿营兵,其中部分回民定居于马家庄、神石庄、西水冶等村。 回族居民有马、平、谢、底等大姓。神石庄、塘湖、马家庄、大巨等村的回民中的马姓、城内的部分马姓回民是沧州交河县的移民,城内、北百泉、大的平姓回民都是由徐水县平家营迁入,城内、南城泉的底姓来自石家庄。 四、蒙古族,蒙古族移居境内始于元代,姓氏为贴木兀花,散居易州城乡。清雍正八年(1731 年)泰 陵兴工时,蒙古族八旗军被派遣承差,有 3 户定居陵区。道光十一年(1931 年)建慕陵,有 1 户从东陵迁居而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