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关史究极备考

上传人:ths****59 文档编号:57552857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0.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关史究极备考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国关史究极备考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国关史究极备考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国关史究极备考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国关史究极备考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关史究极备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关史究极备考(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国关史究极备考By Janet名词解释“门户开放门户开放”政策政策 指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美国向列强提出的瓜分中国的政策。18981899 年的美西战争,使美国无暇参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1899 年,美国政府向列 强提出所谓在华“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照会。美国承认各国在华的“势力 范围”和它们的既得利益,同时要求在它们的势力范围内,美国享有均等的商 业机会。1900 年,美国第二次门户开放照会将开放范围扩展到整个中国市场。 门户开放政策的根本目的在于削弱列强在中国的势力,为美国的侵略创造有利 条件。它是美国崛起后争霸世界的表现,反映了美国在远东的侵略野心,从此 美国走上了独立侵

2、略的道路。门户开放政策使帝国主义暂时结成了侵略中国的 联合阵线,它也是近代美国对华政策的基石。威斯特伐利亚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和约 1648 年 10 月 24 日,参战各方代表齐集明斯特市政厅签署奥斯纳布吕克 条约和明斯特和约 。奥斯纳布吕克和明斯特两个城市都在威斯特伐利亚境 内,故两个和约统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和约规定:法国得到洛林的 3 个主 教区(梅林、图尔、凡尔登)和整个阿尔萨斯(斯特拉斯堡除外) 。瑞典获取西 波美拉尼亚及东波美拉尼亚的一部分、维斯马城和不来梅、维尔登两个主教区, 从而得到了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的重要港口;正式承认荷兰和瑞士独立;帝国 境内勃兰登堡、萨克森、巴伐利亚等邦

3、诸侯的领地大体恢复到战前的状况,诸 侯在领地内享有内政、外交上的自主权。关于教派问题,和约重申 1555 年的奥 格斯堡宗教和约继续有效,承认德意志境内新旧教地位平等。克里米亚战争克里米亚战争 指 18541856 年英、法与俄国由于争夺近东霸权所导致的俄国与英、法、 土耳其和撒丁王国的之间的战争,是大国的争霸战争。这次战争主要在俄国的 克里木半岛上进行,是一场非正义的战争。战争的主要原因是俄国与英法之间 在近东争霸,尤其是争夺君士坦丁堡和黑海两海峡的控制权,直接原因是关于 土耳其境内的耶路撒冷圣地的争夺。土耳其在英法的怂恿下于 1853 年对俄宣战, 1854 年英法对俄宣战,战争中俄国昔日

4、盟友奥地利也敌视俄国,最终俄国战败。 1856 年,签订巴黎和约 。根据和约规定,各国共同承担保护土耳其独立和 领土完整的义务,多瑙河两公国仍处于土的宗主之下,黑海中立化,黑海海峡 禁止各国军舰通行等。 巴黎和约对俄国打开黑海海峡向南扩张的企图是一个 沉重打击,使英法在土耳其境 内建立了自己的优势地位,土则沦入由欧洲列强 共同支配的境地。克里米亚战争推动了俄国的农奴制改革,也使欧洲格局暂时 由英俄居优势转变为英法占主导,维也纳体系也至此完全崩溃。北方大战北方大战 指 17001721 年俄国为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与波海霸权与瑞典进行的战争。俄国历代统治者都梦寐以求波罗的海出海口,但几次扩张都未如

5、愿以偿,这个 任务交给了俄国著名君主彼得一世。他利用波罗的海沿岸诸国与瑞典的矛盾, 以及西欧各国忙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无暇东顾之机,1699 年,俄国、萨克森、 丹麦三国结成反瑞的“北方同盟” ,1700 年丹麦首先对瑞宣战,而后俄国参战。 经过 21 年的反复较量,最终打败瑞典,1721 年签订尼斯塔特和约 。通过此 约俄国取得了波罗的海出海口及沿岸地区,从而成为一个濒海国家。北方大战 使俄国步入欧洲强国行列,而战后瑞典衰落下去,强国地位大大削弱。三皇同盟(三皇同盟(18811881 年)年) 指 1881 年德、奥、俄在柏林秘密缔结的同盟。自俄土战争以来俄国在欧洲 一直处于孤立地位,而英国是

6、俄国在近东最主要的敌人,因此俄国有意与德奥 订立一个条约以保证它在近东的利益,俾斯麦赞成俄国的意愿,并劝服奥国同 意。1881 年德奥俄订立三皇同盟条约 ,并在 1884 年续订一次。条约规定缔 约国一方与第四国交战时其余两方保持中立,保加利亚地区(马其顿除外)可 以合并,奥国可以兼并波、黑两省,缔约国承认海峡封闭是一个具有普遍约束 性的原则。相比 1873 年的三皇联盟来说,三皇同盟增加了彼此在安全保障方面 应尽善意中立义务的条款。德国使欧洲三大君主国重新聚合起来,恢复了对俄 奥关系的某种控制,从而也恢复了对欧洲政治局势的控制,三皇同盟是俾斯麦 体系的重要一环。东方问题东方问题 早出现在欧洲

7、协调的维罗纳会议上, “东方”指的是欧洲东方,即奥斯曼土耳 其。东方问题包括四个层面的问题:1、首先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衰落以后土耳 其巨大的遗产即领土作何瓜分 2、达达尼尔和博斯普鲁斯海峡这“两海峡”问 题等一些重要的地缘战略问题 3、指巴尔干半岛上民族解放独立问题。巴尔干 半岛是列强争夺的重点,是东方问题的核心,一再引发国际关系的激烈动荡 4、欧洲各国围绕土耳其和巴尔干半岛展开的一系列争夺、大国间的关系组合, 并由此产生的对欧洲国际关系,尤其是欧洲大国间均势的影响。东方问题源于 土耳其帝国的衰落,18 世纪起逐渐产生,到 19 世纪上半期突出地发展成为欧 洲国际关系的主要问题之一。到 20

8、世纪初,两次巴尔干战争以及第一次世界大 战的爆发,土耳其帝国彻底崩溃瓦解,几乎失去了其在欧洲的全部领土,至此 东方问题才退出了国际关系史的舞台。神圣同盟神圣同盟 拿破仑帝国瓦解后,欧洲大多数国家参加的一个松散的政治组织。1815 年维 也纳会议结束后不久,由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发起,得到奥地利皇帝弗兰茨 一世和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的赞同,于同年 9 月 26 日在巴黎签署 神圣同盟宣言 ,标榜根据基督教教义处理相互关系,宣布:三国属于上帝统 治下的“同一家庭的三个分支” ,三国君主以“手足之情” “互相救援” 。引导臣 民和士兵“保卫宗教、和平与正义” ,要求人民遵守教义,克尽职责。并邀请

9、承 认盟约原则的国家参加同盟。同年 11 月 19 日,法国国王路易十八加入。最后 除英国摄政王、奥斯曼帝国苏丹及教皇外,欧洲各国君主也纷纷加盟。19 世纪 20 年代,神圣同盟先后镇压了意大利革命和西班牙革命,还曾企图干涉拉丁美 洲的独立运动。后因欧洲革命蓬勃发展,列强间矛盾加剧,1822 年后名存实亡。在 1830 年法国七月革命和 1848 年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冲击下,同盟瓦解。乌得勒支和约乌得勒支和约 是指 1713 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后签订的条约。1700 年,法国挑起西班牙王 位继承战。英荷乘机与法作战,神圣罗马帝国鼓动德意志诸邦与丹麦瑞典结成 反法同盟。后来由于同盟内部的分歧

10、和法国在西班牙地位的稳固,各国终于妥 协,于 1713 年 4 月订立乌约 。条约主要内容:哈布斯堡王室的力量得到 恢复和加强,继续保持大国地位,发挥重大作用;菲力浦五世保留了西班牙 王位,但放弃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法西两国永不合并;英国保住了海上优势; 肯定了普鲁士的存在。在条约中获益最大的是英国;而法国的霸权地位不复 存在,尽管保住了大陆强国地位,但在海上势力已大大被削弱;肯定普国的存 在为日后其争夺德意志的领导权奠定了基础;条约瓜分了西班牙帝国,并成为 划定后来欧洲民族国家疆界的基础。门罗主义门罗主义 指 1823 年美国总统门罗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美国对外政策的原则,是美国 对外扩张政策的

11、重要标志,其主要是针对拉丁美洲,是一种防止欧洲大国染指 拉美事务并使美国独霸拉美的政策,但在客观上起到了防止已独立的拉美国家 再次沦为欧洲殖民地的作用。美国从杰斐逊总统执政起向外扩张,但在美英战 争中向北扩张的企图受挫,因而美国把矛头指向拉丁美洲。但“神圣同盟”企 图干涉拉美独立运动,英国也乘机向拉美地区扩张。门罗指出,美国不会干涉 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和战争,但列强不得再在美洲开拓殖民地,任何控制和压 迫美洲国家的行为都将视为对美国的敌对行动。门罗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 洲”的口号,实际上是宣布拉美属于美国的势力范围。门罗主义后来被长期的 继承和发展,直至二战后,美国对拉美依然奉行门罗主义。

12、(反对欧洲国家在美洲争夺殖民地原则、不许欧洲国家干涉美洲事务和美国不 干涉欧洲事务的“不干涉原则” 、 “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美洲体系原则)七年战争七年战争指 17561763 年之间发生的英普与法奥之间的战争,实质是普奥争夺德意 志领导权和英法争夺殖民地与海上霸权。奥地利王位继承战和亚琛和约不 仅没能解决英法间和普奥间旧有的矛盾,而且增加了新的矛盾。于是英普集团 与法奥俄瑞集团双方发生了这场历时七年的混战,史称“七年战争” 。最后法奥 集团失败,双方签订了巴黎和约和胡贝尔图斯堡和约 。七年战争没有引 起疆界的新变化,但对列强的地位和未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奥地利地位剥弱, 普鲁士地位上升,两

13、国的仇恨和争霸更加激烈;战争为俄国进一步在欧洲扩张 创造了条件,在未来的东北欧事务中,俄国起了决定性作用;法国失去了欧洲 大陆的霸主地位,英国最终确立了海上霸权;国际政治的中心从西欧开始转向 东欧。战争对欧洲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是深远的,改变了欧洲列强的实力对比, 形成了列强争夺欧洲霸权的新格局。问答题1 1威斯特伐利亚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威斯特伐利亚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背景:三十年战争结束。西班牙国王费迪南三世要求停战,由于法国和瑞典对于德意志领土问题存在分歧,双方决定在维斯特伐利亚的两个相邻城市分 别同西班牙谈判。 主要内容:西班牙分别与法国和瑞典签订奥

14、斯纳布吕克条约 、 明斯特 条约统称维斯特伐利亚合约 。和约的主要内容:(1)领土划分。瑞典和 法国扩大了领土。 (2)重申了“教随国定”原则,新旧教徒享受同等权利(3) 德意志各邦享有自主权(4)确认瑞士、荷兰的独立。 影响:法国和瑞典扩大了领土,为今后称霸欧洲大陆和波罗的海奠定基础。 哈布斯堡王朝皇帝建立统一帝国和恢复天主教在欧洲统治地位的企图彻底破灭。 西班牙的实力被大为削弱,并继续与法国作战。俄国利用西欧各国卷入战争的 机会侵占了西伯利亚。英国资产阶级获得了有力的国际环境。同时, 维斯特伐 利亚合约为解决国家间问题创设了可借鉴的原则。2 2、维也纳体系的建立及瓦解。、维也纳体系的建立及

15、瓦解。 维也纳体系是 19 世纪初拿破仑帝国崩溃后 ,以英国 、俄国 、奥地利、普鲁 士为首的战胜国通过维也纳会议在欧洲大陆上建立的新均势体系。 建立:建立:拿破仑体系瓦解之后,各战胜国为恢复旧秩序召开维也纳会议,并在维 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中对欧洲大陆的领土进行安排,恢复了各国的正统秩序, 缓和了各自矛盾,建立了一个新的均势体系。1815 年 9 月,在沙皇提议下,俄 普奥三国签订了神圣同盟条约 ,规定缔约国有责任维持欧洲的现状(君主专 制)为各国的宗教义务。同年 11 月,英俄普奥四国为防止法国东山再起签订了 四国同盟条约 (以及后来的亚琛会议后)规定五大国定期举行会议商讨处理 共同问题,取

16、得一致意见,形成了“欧洲协调” 。这为维护反动秩序,调和列强 矛盾提供了条件,保证了维也纳体系的运转。它奠定了欧洲此后 40 年由五大国 支配欧洲国际关系的局面。 瓦解瓦解:英国由于拒绝承担干涉他国内政的义务,与其他四国产生矛盾,在维护 正统秩序方面逐渐游离于维也纳体系之外。随后在 19 世纪 30、40 年代,欧洲 爆发革命,这使得正统秩序遭到破坏;并且革命之中隐藏的俄国与奥地利在近 东问题上的冲突以及俄国与英法在两海峡的冲突日益尖锐使得欧洲协调破产, 维也纳体系彻底瓦解3 3、普法战争的原因、结果及影响。、普法战争的原因、结果及影响。 背景:背景: 德意志仍处于分裂中,但其统一已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普鲁士实力强大, 统治者野心勃勃。丹麦、普奥战争使德意志北部得到统一,并使普鲁士取得了 统一主导权。 在德国统一事业中,最大阻力来自法国,随着统一进程的加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